APP下载

高校学生记者团队专业素质培养路径探析

2017-10-12彭瑱杨艺鸣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专业素质宣传报道培养

彭瑱 杨艺鸣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学生记者团队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缺乏系统训练、缺乏严谨的矫正过程、报道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高校在培养学生记者团队时,可以采用树立“由上至下”的新闻长效责任制观念、校内专业教师与指导教师联合培养、校外專业人士定期培养指导教师与记者团成员、输送记者团负责人进入实习基地实践等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记者团队专业素质。

【关键词】高校 学生记者团 宣传报道 专业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106-02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站的组建和微信公众号的使用催生了大批学生记者。学生记者在高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生活动、优秀教师或学生代表专访、由二级学院承办的讲座甚至在校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等校园新闻,大多出自学生记者之手。但是高校学生记者团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分析高校学生记者团队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培养学生记者专业素质的措施。

一、高校宣传报道和学生记者团存在的问题

高校宣传报道和学生记者团主要存在以下五个突出问题:

(一)顶层设计的观念淡化。校园新闻不仅是校园内各部门及二级学院的动态发布,也是一个活动总结和效果呈现的新形式,更是高校舆论引导的风向标。因此,校园新闻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指导教师或是一个学生团队的责任,更应该是高校中由上至下负责的“责任田”。这块“责任田”“耕”得好与不好,首先要树立“由上至下”的负责观念,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重视校园新闻的生产、加工和发布过程。由于校园新闻的幕后性,导致现有的一个部门抓、一个老师管、一群学生做的形式长期存在,从根本上说没有得到顶层设计的支持,也就难以在专业性上更进一步。

(二)学生记者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很多学生记者在进入学生组织之前并没有经历过新闻写作学习和新闻素养的培训,其本身所学专业又与新闻专业不相关,在专业学习中也无法得到较好的新闻素养训练。这一点在二级学院学生记者团中的表现尤为明显。由于二级学院选拔学生记者时仅以本学院学生为选择群体,如非新闻学院或文学院的学生,写作功底较差,对新闻的敏感性不够。

(三)学生记者缺乏系统训练。由于学生组织的特性,新挑选的学生记者基本由上一届的部长进行培训,或是邀请分管的辅导员或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其部长或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学生记者的发展上限。因其写作、采访思路和新闻采集技巧由部长或指导老师传授,并形成固有思路,由此该部部长或该组织指导老师的新闻素养有多高,基本上决定了这一届学生记者团的新闻素养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二是训练无法形成系统化。在学生记者团队培训中,往往是遇到网页新闻,即训练网页新闻写作;遇到公众号新闻,即训练公众号新闻写作。但实际上,新闻素养的基本训练是对新闻人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丰富性的训练,不同平台上的新闻文本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非本末倒置的先有平台,再有新闻。

(四)缺乏严谨的矫正过程。学生记者的即招即用在高校中屡见不鲜,招来的新记者未经培训直接上岗往往是常事。学生记者写完新闻之后,在部分平台发布的新闻甚至可以不经修改。例如,各高校在二级学院中均设立了学院自己的网站。相对来说,本学院学生记者所写稿件提交至网站负责老师处,在经过简单审核后稿件就有可能登上网页,无论这篇文章是否具备了新闻的基本要素。甚至有些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但因宣传需要也一样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在二级学院的网站中。在整个新闻写作和报道过程中,学生记者没有得到专业的指导和矫正,长此以往便形成学生记者报道恶习。

(五)报道形式单一,缺乏可读性。高校报道普遍有四种形式:会议类报道、文体活动类报道、人物专访、专业讲座。这四种形式在高校媒体报道中均以三段式或四段式的方式展现,且内容单一,可读性低。但在高校中,无论是从学生到老师还是从学院到学校,能推出自己的稿件即被视为有效宣传,同时由于固定的报道模式能保证“上稿率”,从学生到学院指导老师、从学院到学校两级上稿均采取单一模式,使得学生记者在采写过程中采取保守报道形式,新闻采编固化,难以在可读性上有所突破。

二、高校学生记者团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

虽然在高校中不少学生对校园新闻报道充满期待和热情,但事实上现有的学生记者团队从专业素养上都难以作为高校宣传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如前所述,由于高校新闻报道多由学生记者团队进行采写,因此提高学生记者团队专业素养是高校提升宣传效果至关重要的环节。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由上至下”的新闻长效责任制观念。树立“由上至下”的新闻长效责任制,可以避免校园新闻出现问题时部门之间追责难、只抓一个宣传部门的情况。校园活动是一种联动性质的活动,大多数时候是众多部门一同参与,却只依赖宣传或是新闻部门出口。只有从顶层抓起,提高各部门的警惕性和重视性,才能在搞好活动的同时也搞好宣传。具体操作中,可以从顶层设计中建立领导小组,定期汇报、总结及制订计划,设置校园新闻议程、设立校园新闻顶层把关人,再由具体部门具体实施相应计划。

(二)校内专业教师与指导教师联合培养。许多高校都设立有新闻传播大类,相关的任课老师专业性都是得到认可的。但是由于记者团会从各二级学院选拔,即前文中提及的没有受过相关专业训练。在没有专业训练及专业教育的情况下,想要短期内达到专业人士的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学生记者团相比在读专业学生,可以更早接触实际采写流程。因此,在其中只要加入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是可以有所成长的。此外,高校内学工与教研系统的分离,导致专业教师与学工系统少有交集。但校园活动基本由学工系统负责,这就造成了教与用在校内分离的局面。因此,在树立了“由上至下”的校园宣传系统的指导理念后,教研系统与学工系统联动便可更顺利地进行,“就地取材”式地将校内已有的教师资源运用到学生记者团的培养上,连同学工系统指导教师的日常指导,学生记者团的记者能更为迅速地成长起来。

(三)校外专业人士定期培养指导教师与记者团成员。除了校内专业教师的支持,还可以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来校培养指导教师与记者团成员,做学校新闻“把关人”。第一,校内专业教师主攻方向是教育与科研,而校外专业人士每日都在进行实操,实操经验与教育经验结合,更利于学生记者团的学习。第二,校外专业人士了解传媒行业的最新具体国家政策,有利于校内外对于政策解读的交流。第三,校外专业人士对于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更高,可以从更专业的角度解答甚至是指出教师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从指导教师层面真正扭转现有的校园新闻报道的僵化问题。因此,高校可以借鉴聘请“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的做法,设置“兼职记者团导师”和“客座记者团导师”,引进业内人士做学校新闻的“把关人”,从稿件质量、稿件水平和稿件细节中真正把握和给予指导。

此外,定期培训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但从培养预算与学生上课及社团活动情况来看,也不宜过于紧密,一学期一次的培训最为合理。在邀请人员选择方面来看,现在各大媒体均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所以微信公众号运营可以作为辅助培训内容,由此邀请目标单位主要还是以地市级以上的传统传媒行业为主,这样的媒体机构在政策理解、业务培养和新闻传递中均有更权威的经验。此外,还要考虑邀请人员的主攻报道类型,比如是专攻突发新闻,或是专长党政新闻会议报道,或是擅长做深度采写,可以根据预选的邀请人员专长领域安排系统培训,让记者团的学生了解校园新闻还有哪些多样化的报道形式。

(四)实地输送记者团负责人进入实习基地实践。校企合作是现代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大力推行的教育形式,因此高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运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利用非上课时间将记者团负责人送入实习基地进行短期实践。所谓记者团负责人不仅包括记者团学生干部骨干,还包括学校新闻出口的负责人及记者团的指导教师,从指导教师层面提升新闻报道和校园新闻指导水平。这样的培训可以算是校園新闻的“走出去”。

总之,高校思政工作及宣传工作要想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校园新闻的质量。而校园新闻采写的基本群体是高校中的学生记者团,因此应重视提升高校学生记者团的专业素养,努力让校园新闻形式多样化,从而促进高校思政工作和宣传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17-02-01].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12/08/content_39878764.htm

【作者简介】彭 瑱(1989—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商学部辅导员,研究方向:文化产业、高校学生管理;杨艺鸣(1996—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会计专业1410班本科学生。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专业素质宣传报道培养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探究
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基本功大赛”对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优化思考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