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校信息化审计探究

2017-10-12涂伟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大数据

涂伟

【摘 要】本文就高校信息化审计的价值进行总结,提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审计的优化途径:加快信息化审计的软实力,逐步完善信息化审计平台系统,加强以信息为中心的内审工作体制转变,加强信息化审计技术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应用力度。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 信息化建设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094-02

作为高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其内部审计工作对于查找自身薄弱环节、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的出现,审计工作的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因此,高校审计工作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在原有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审计管理工作。

一、高校信息化审计的价值

所谓信息化审计是将审计活动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从而达到审计管理和业务全面信息化的目的,这种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审计活动的全流程信息化和持续审计运作的整体化,能够有效地将大数据审计系统、云审计平台以及非现场审计系统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对海量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审计。因此,在高校内部审计活动中实施信息化审计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审计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促使组织内部创建了许多复杂的信息系统,审计内容更加多样,而且对于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趋于自动化和虚拟化。而高校信息化审计的研究定能为信息化审计体系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有利于揭露和预防不法行为。当前社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而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生成、传递等发生改变,同时,信息之间的共享性将增强,信息孤岛现象将逐步消除,而高校实施信息化审计将有利于更好地揭露和预防不法行为。

(三)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审计工作规划。与独立审计、政府审计相比,高校信息化审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每个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范围、方法等均存在着差异,内部审计规则还不够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改善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流程和方法。

(四)有利于审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的产生对审计方法和理论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同时,也会推动高校审计思想、技术、设备等审计现代化,在高校内部审计中引入信息化审计将有利于高校审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二、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审计优化途径

大数据背景下,众多数据和海量信息是重要的资产。高校应在总结计算机审计、非现场审计以及远程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育人的特点,将信息化审计技术与大数据技术高度融合起来,逐步完善监测系统的指标体系,建立可扩展的审计主题数据,并以风险指标指导审计项目执行,形成静态与动态管理、现场与远程审计、定量与定性分析、人脑与电脑诊断相结合的机制,达到审计模型的创新性和审计重点的精准性,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审计的效率和审计能力。具体而言,高校信息化审计可采取以下优化途径:

(一)加快信息化审计的软实力。首先,秉持“理念立审”,积极转变传统审计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将信息化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根据审计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变化,紧跟时代发展方向,认识到优化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信息化审计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其次,强化信息化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明确审计软件的地位和性质,注重对审计人员资格、审计证据的收集和使用、内部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规范,使审计人员在信息化審计活动中做到规范化操作。再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审计队伍,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建立多专业相互融合的数据分析团队,并深化审计培训层级和力度。例如,高校应根据风险管理和教学要求,提出“具有三年以上基层单位经验”的招聘底线,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制订中长期员工培训计划,加大分片联合审计力度,建立协同监督专家库等。

(二)逐步完善信息化审计平台系统。为了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系统墙和信息隔阂,完善信息的全流程管理,实现信息的获取、流动、整合和利用,一是优化现有信息化审计平台,以现有架构为基础,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网络承载信息形式的不同,将网络框架与应用系统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全网架构由“办公网”向“服务网”转变,在B/S应用架构的基础上,采用最新技术加大缓存技术和客户端计算的应用,增强平台的适应性。二是以数据为中心,进一步改造、完善数据存储架构和迁移策略,加快建设存储机制和适应审计实时监控的数据更新,并扩充基础数据源,提升数据平台的技术层次,将审计频率高的重要元数据拼接到一张数据表中。此外,加快实时监控功能的实现,应在适应大数据快速发展下海量信息处理需要的前提下,细分审计数据的保密级别,从技术层面打通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功能,实现在核心平台中跨系统的数据跳转和链接操作。

(三)加强以信息为中心的内审工作体制转变。一是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审计系统建设环境,将其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战略,全力做好计算机网络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并为使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所需电子数据采集与数据转换,增强数据的规范性和通用性,应建立与系统相适用的数据采集转换接口。二是健全面向信息化的内审组织结构,使其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在纵向上形成跨领域整合的审计前、中、后台“三位一体”创新组织架构,在横向上形成各具特质功能的审计中心组合架构。三是完善信息驱动式的审计工作模式,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的要求,高校应在全面了解、充分获取审计信息的前提下,持续监测分析和全面风险评估分支机构和业务领域,并以此监测、评估的信息进行计划和管理审计项目,而审计项目得出的结果又反过来验证和提升检测和评估的效率,从而形成以信息互动为主的良性循环机制。四是形成逻辑严密的审计管理模式,根据内部审计的实务标准和基本原理,将高校已经建立的监测、综评、反馈等一系列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整个内部审计的运行方式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发展,并形成新的审计生产力。同时,实施管理优先突破策略,推动全体员工将持续性审计结果综合应用到定期风险评估中去,将信息化审计管理模式与信息化审计的阶段性成果完整衔接。

(四)加强信息化审计技术体系建设。为了推动审计方法库的固化、共享和推广,有效解决审计系统底层数据的各类问题,应建立完善审计系统数据规划,制定出严格的信息化审计方法流程图、语言编制规则以及编码规则,动态收集并整理出高校系统各项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网络审计、丰富数据挖掘技术、嵌入式审计等先进技术引入传统审计领域,从而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审计新形势。例如,为了实时提取和报告审计信息,提高系统自动触发报警信息,应在设计阶段引入嵌入式审计技术,在开发阶段嵌入审计模块或审计子系统。

(五)积极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应用力度。高校应扩大信息化审计覆盖面,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扩大业务流程、各个领域在内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不断开发信息化软件,加大审计人员在信息程度上的权限职责。同时,完善非现场审计系统,明確将非现场审计纳入前审、中审和后审各个环节,起草配套高校非现场审计的规章制度、方式方法以及指导意见等,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平台,集中现有的资源和力量,重点支持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并引入外部专家力量,开展内审非现场审计优秀案例和模型评选工作,全面提升审计人员非现场审计能力。此外,构建持续性审计模式,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数据集市和数据仓库,基于此,高校应制定连续审计制度,从审计的流程、技术、软件以及结论等方面对持续性审计进行规范,不断完善审计分析性复核技术,采用密匙、网络防火墙以及数字标签等高端技术,加强网络安全控制。

总之,信息化审计是大数据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信息化审计工作迎来了重大机遇,但也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只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提升信息化审计的软实力,改变内审工作体制,加强信息化审计平台和审计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应用,才能使内部审计越来越深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晏维龙,韩峰,汤二子.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2)

[2]孟繁珑.国网长沙供电公司信息化审计管理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会计职业资格的会计技能培训平台建设”(GLSZ201205)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大数据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