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资助工作案例分析与思考

2017-10-12张静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共情

张静

【摘 要】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深入分析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对贫困大学生A某遭遇困境案例的处理过程与应对措施,即通过共情建立信赖、经济支持解决燃眉之急、深度服务引导其走出困境;简要阐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因人施助”的工作理念,并就如何应对遭遇突发困难的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 案例分析 共情 深度服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021-02

本案例讲述建档立卡户家庭学生A某遭遇家庭重大变故,在背负家庭巨大家庭压力的同时,还要烦恼高昂学费与持续生活费问题。通过学校的多方面支持与帮助,A学生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资助,也逐步树立自我解困、自我发展的意识,并积极投身于班级工作、志愿者工作,奉献爱心、服務学校与同学,在生活的磨砺下,完成自我蜕变,走向成熟。

一、案例概述

A学生,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专科生,来自广西农村家庭,属于建档立卡户,父亲因为常年从事长途客运驾驶岗位,过度劳累,患上重病,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依靠母亲打零工,姐姐也在读大学,可以说其求学之路在坎坷中始终坚持着。

2016年9月A学生进入大学就读,对前途充满希望与激情,然而一天该生突然找老师请假,说母亲因为意外车祸去世要回去奔丧,说话声音当中明显带着绝望与痛苦。家庭的突然变故不仅让原本清贫的家庭更加脆弱,更重要的是可能会让在艰难中前行的原本就不够坚实的希望之心产生抱怨、焦虑、恐惧甚至质疑人生。

二、案例分析

A学生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因为家庭重大变故造成的经济危机、心理危机。在本案例中,A学生虽然是广西本地生源,但家庭本身就是建档立卡户,经济收入低下,母亲突然去世这个应激事件使得原本脆弱的家庭面临更大危机。

A学生遭遇此次危机,可能在多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第一,突然的变故使其学费与生活费用失去主要来源,影响学业完成;第二,突然的变故使其必须提前承担起家庭部分责任,独自面对生活,必然会给其带来巨大压力,压力的持续增加很可能引发其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不适,甚至产生过激行为等不良后果。

A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与辅导员、同学、舍友相处融洽,同时对国家、学校各项资助政策都了解、认可。但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分析,A学生个人没有在减压、自我调适方面受过系统教育,缺乏科学正确的方式方法。

三、解决方法与主要实施过程

针对A学生的特殊情况所开展的帮扶工作,经济上最大限度地支持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他的心理关怀与能力认可。具体分为以下方面:

(一)共情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主要指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在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基础上做出相适应的言行反应能力。A学生面临家庭重大变故向辅导员诉说时,辅导员准确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能从学生角度理解失去亲人、家庭失去支柱的恐惧,自己可能无法继续读书的无奈与不舍。辅导员首先对学生表达的是关切,安慰该生不要急,只要坚持就可以解决问题。辅导员通过共情技术准确把握学生所遭遇的问题,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理解与支持。

(二)经济支持

A学生本身就是建档立卡户子女,加上家庭经济支柱母亲突然过世,家庭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对他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上的支持不仅有助于他缓解学习生活中遭遇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让他体会到学校以及师生对他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在该生已经获得国家一等助学金的情况下,学校仍然通过校级资助的形式对他进行生活补贴支持,最大限度地让他的学习生活不受经济困扰,更好地支持他完成学业。同时学校还通过多种形式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尽可能地帮助A学生自力更生,既帮助他解决经济困扰,又锻炼他的实践能力,使他实现自强自立。

(三)深度服务辅导

当该生回家处理完母亲后事归校后,其言行举止与之前有明显差别,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不喜欢与人交流,情绪低落。辅导员意识到该生在遭遇重大变故后还未能处理好突发事件引发的各种问题,理顺各种事件之间的关系,应该及时介入,具体介入采用分布式步骤。首先,初步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其次,基于信任关系辅导员与A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原因,挖掘自身潜在资源,制订辅导服务计划,确立服务目标,尤其是要取得A学生对计划与目标的认可与同意。最后,按照事先双方共同制订的计划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A学生的意见与反馈及时修正服务计划,最终帮助A学生形成正确观念,走出困境。

(四)引导逐步适应与成长

在深度服务辅导之后,引导A学生逐步适应与成长。在多方位的系统资源支持下,通过有计划的深度服务辅导,A学生在心理上逐步接受现实,克服自卑,接纳自己,并在学习生活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五)促进发展与回馈

促进A学生发展与回馈。A学生经过多次深度服务辅导,积极参与班级、学院各项实践活动,多次获得先进荣誉称号。同时通过参与社团、班级管理,服务更多学生,已经逐渐从普通成员成长为主要学生干部,为更多的同学送去温暖。

四、实施效果

A学生从入学遭遇突发事故后半年,其家庭和睦,姐弟两人在校各方面表现均良好。尤其是A学生本人在多方面的关注与服务措施实施后,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师生反馈良好;同时其担任班级组织委员期间,工作表现优秀,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多次获得优秀荣誉称号,可见他正在完成自我蜕变,走向成熟。

五、案例启示与反思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以及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广泛关注,随着高校生源的逐步多样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越来越多的复杂情况,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创新和发展方式方法。endprint

第一,多沟通多交流,建立融洽师生关系是基础。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学生经济贫困之外的其他困扰,才能在学生遭遇困境的第一时间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第二,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明白资助政策相关内容。只有真正地熟悉了解,学生才能在遭遇困境的时候及时寻求支持与帮助。根据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可以知道目前针对大学生资助政策主要有: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这种多位一体的助学体系确实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拥有发展的机会。

第三,探索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监测系统,不断完善因为突发事件引发学生经济问题的应急机制。完善的动态管理系统有助于系统掌握学生的经济情况、日常消费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有助于正确及时处理突发问题,更好地为资助工作保驾护航。

第四,建立经济支持之外的贫困生心理帮扶机制,培育积极的“贫困观”。学生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是客观因素,从个体角度来讲,学生无法选择也无法避免。但如何看待经济问题、保持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因此,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最大限度地提供经济支持外,辅导员更应引导其树立积极的“贫困观”。

“贫困观”,它主要指人们心中的解释、分析贫困现象的观念系统。这里所提倡的积极贫困观主要是针对当前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贫困认知教育,缺乏对贫困现象系统的思考,他们对贫困的认识与理解还处于常识和经验的水平的“朴素贫困观”而言。从当前实际来看,积极贫困观要想“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必须有其适合生长的社会“土壤”。本文认为可以从外部社会环境的营造和内部心理条件的构建着手:构建适宜于积极贫困观生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当信任并激励贫困群体的建设性力量,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而不应该把贫困群体视作“负担”、潜在威胁力量;应当肯定、激励贫困群体的努力进取,给予他们善意的社会支持,而不是孤立、歧视贫困群体,剥夺他们的权利。同时,要构筑适宜积极贫困观生成的内部心理环境,强调对心理规律的遵循。心理学认为,动机与行为效率成倒U型关系,维持适度的动机就是一种适宜的心理环境,而进取心在许多时候,可能会导致动机过强,反而会降低行为效率。

第五,积极开展挫折教育,提高提高贫困生抗挫能力。挫折的形成通常有三层含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因此笔者认为,加强贫困学生挫折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再逐步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一方面,尝试将挫折教育等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将挫折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一门课程;另一方面,尝试丰富宣传渠道,除不断巩固校报、广播站等传统宣传渠道外,更应积极利用网络尤其是“自媒体”,使之成为挫折教育宣传的新型阵地。再就是通过生活实践,不断提升抗挫折认知与能力。

【參考文献】

[1]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燕.用心帮扶 让每一位受助者拥有自己的舞台[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3]林建玲,学生资助案例分析[J].高教学刊,2015(18)

[4]张凤,姣吕信恩.受助·自助·助人——记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强之路[J].亚太教育,2016(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实务工作模式研究与实践”(2015LSZ027)

【作者简介】张 静(1988— ),湖北石首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共情
共鸣与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