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盟和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述析

2017-10-12段世飞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18期
关键词:欧盟

段世飞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提升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文献研究法,探析了欧盟和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欧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为“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即通过推动师生流动与课程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从超国家主义和政府间主义的层面来加强欧盟区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顶层设计;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为“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及以国家教育能力建设为主导”,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中东国家通过打造区域教育中心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新加坡和中国则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教育能力建设的重要推手。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欧盟;亚洲国家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政府以及各种国际教育机构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推动的国家政治运作的产物[1]。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就已明确提出,要将“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来提升国家的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作为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产物,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典范;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备受全球瞩目。基于此,分析并总结欧盟和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不仅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形态,更有助于思考及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 欧盟: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模式

(一)学生流动、教师流动与课程改革:欧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多维举措

1.学生流动

促进学生流动是欧盟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的流动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而且有利于开拓青年人的国际视野,加深其对“欧洲公民”(European Citizenship)①身份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欧洲的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2]。事实上,学生在国家间的自由流动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杨启光学者所说,“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跨国流动将决定一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选择”。[3]

在促进各成员国之间学生的流动以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欧盟具有独特的优势,欧盟通过资助“博洛尼亚进程”等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在学分转换、文凭资格认可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对成员国学生的流动施加影响。第一,学分转换体系。以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为目标的“博洛尼亚进程”成为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真正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且,得到欧洲国家政府支持的欧洲学分转换体系已经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学分体系普及的主流机制。一些国家甚至改革其本国的学分体系使其与欧洲学分转换体系兼容[4]。第二,文凭资格认可机制。文凭资格认可是促进学生流动的关键所在,其为欧盟成员国学生在国家间的自由流动和自由就业扫清障碍。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修订的《里斯本公约》(Lisbon Recognition Convention)成为欧洲当前高等教育学术文凭认可的重要实施工具,也被认为是“博洛尼亚进程”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5],它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认可、学习经历认可和高等教育资格认可等方面。第三,质量保证机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对促进学生的自由流动和文凭资格的相互承认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关键任务。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Higher Education,ENQA)②、欧洲高等教育认证协会(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ECA)③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注册协会(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Registration Association,EQAR)④是欧盟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规则的制定者和机构监管的重要参与者,其目标是以成员国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信任作为桥梁,实现学生的自由流动。

2.教师流动

教师流动可以促进学校之间学生和课程的流动,并且为教师个人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提供机会,进而在世界范围内促进知识的交流[6]。促进教师流动能够使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国际化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欧盟出台了相关行动计划和具体的教育项目以保障教师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一方面,欧盟相关行动计划为教师的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如“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⑤,其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增强欧盟内部各大学间教师等人员的流动。在“伊拉斯谟计划”的框架下,欧盟各高校教师的跨国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迅速发展。1990-1991学年,流动的教师数量只有1400人,2000-2001学年增加至1.44万人,2012-2013学年则增长到5.26万人。截至2013年,“伊拉斯谟计划”框架下的教师流动人数累计已达35万人[7]。在“伊拉斯谟计划”的支持下,欧盟各国院校的教师在进行自由度较高的跨国合作与交流中,不仅交流了学术知识,密切了各国院校之间的联系,而且推动了整个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欧盟具体的教育项目为教师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不竭动力。欧盟出台具体的教育项目鼓励教师进行跨国流动以加强和深化欧洲各国间的交往,并希望其通过富有成效的交流活动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例如,“坦普斯”(Tempus)⑥框架下的“个人流动资助”(Personal Mobility Aid)项目,其目的在于对欧盟成员国或伙伴国中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等提供个人资助以鼓励他们通过访学、研讨会和考察等交流形式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质的国际化人才。2007-2013年,“个人流动资助”项目共资助了550个项目,涵盖欧盟成员国的674所高校,资助经费达到4.82亿欧元[8]。“个人流动资助”项目为教师流动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欧盟教师的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endprint

3.课程改革

为培养公民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欧盟设置了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国际视野课程,该课程也成为衡量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提升成员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欧盟將国际化理念融入学生的课程之中,通过各国共同开发“欧洲维度”课程(European Dimension Curriculum)和多语言课程的学习与培训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欧洲公民”,从而实现“欧洲维度”的教育政策目标。一方面,开发“欧洲维度”课程。《欧洲共同体高等教育备忘录》(Memorandum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指出,共同体公民对其他成员国有关文化与社会知识的兴趣与需求,使人们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层面及其他所有教育部门中课程的欧洲维度[9]。“欧洲维度”课程主要包括针对本科教育的初级课程、针对研究生教育的高等课程、具有欧洲视角的欧洲模块课程以及针对非语言专业学生的整合语言课程[10]。“欧洲维度”课程作为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工具,成为了欧盟推进国际化进程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重视多语言课程的学习与培训。欧盟是一个多语言的区域组织,增强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对消除欧盟成员国间的语言障碍和实现人员、货物、服务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大有裨益。欧盟推出的“林瓜语言计划”(Lingua Language Programme)便是重视外语教学的重要表现之一。“林瓜语言计划”中所教授的外语主要涵盖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爱尔兰语、意大利语、卢森堡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丹麦语、荷兰语等语言。该计划鼓励学生学习外语,尤其是希望从事外语教师工作的学生应在所学习语言为母语的成员国中接受至少3个月的初始培训[11]。“林瓜语言计划”打破了英语、法语和德语3种语言主导的局面,试图通过支持最少使用语言和最少教授语言的使用,改善欧盟一体化所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到各个成员国参与培训和交流,又有利于各组织机构间加强协同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欧盟通过“林瓜语言计划”等多语言学习和培训课程项目,意图构建一种对语言进行规范的超国家力量。正是因为这些项目的实施,欧盟公民对各成员国的认识及对“欧洲维度”的认同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超国家主义和政府间主义:欧盟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

1.超国家主义层面

欧盟的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之所以能成为迄今最高水平的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制度安排,离不开欧盟在超国家主义制度和框架层面所做的努力:《欧洲联盟条约》(Treaty of European Union,TEU)为成员国教育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一系列的专门行动计划成为了欧盟采取教育行动的主要依据;“里斯本战略”(Lisbon Strategy)标志着欧盟高等教育合作框架的形成。

《欧洲联盟条约》对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确定并扩大了欧盟在教育与培训等11个领域的权限,使得欧盟不仅是一个货币同盟,同时也向政治联盟大步迈进[12],教育合作在政治联盟的框架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它以法律形式认定了“欧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推进了“欧洲公民”身份的发展,将欧洲一体化与公民的参与直接联系起来。

一系列的专门行动计划,如“伊拉斯谟”“林瓜语言计划”“可米特”(Comett)和“佩特拉”(Petra)等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专门行动计划促进了欧盟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和成员国人员的自由流动。这些教育行动计划涵盖三个主要领域:通过跨国联合培养项目,将“欧洲维度”融入教育与培训;通过跨国网络建设,方便成员国个人与组织间的经验交流;通过人员流动和交流计划,鼓励师生在其他成员国中生活学习。安东尼·布斯凯(Antoine Bousquet)认为,“对于教育与培训等仍由成员国负责的领域而言,这种实际手段是在欧盟层面进行温和重组或集中的最有效形式”。[13]

新世纪初欧盟推出的“里斯本战略”首次提出中长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目标,并高度强调了教育与培训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战略的“里斯本战略”标志着欧盟教育合作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它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政策协调,而且其政策目标成为欧盟制定教育行动计划的重要指南,从而大大加强了欧盟教育政策与行动的互动性。

2.政府间主义层面

欧盟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在超国家主义层面的法律、制度和框架日趋完善,而作为政府间合作主要方式之一的“博洛尼亚进程”将欧盟的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推向新的发展轨道。《索邦宣言》(Sorbonne Declaration)和《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作为“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起点,提出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HEA)和“知识欧洲”(Europe of Knowledge)的愿景与蓝图。这两个宣言的通过与后续行动的推出着重强调了推进欧洲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三个问题:一是建立覆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位互认体系(Degree of Mutual Recognition);二是促进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在欧洲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三是加强文凭资格认可和质量保证合作以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欧洲维度”。“博洛尼亚进程”通过教育部长的定期会议和相关会议公报将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其成员国也由少变多,甚至吸纳了不少非欧盟国家。尽管“博洛尼亚进程”是政府间的行动,但它却为欧盟的高等教育合作和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动力。欧盟通过资助“博洛尼亚进程”的相关改革项目和研究活动,提升欧盟的显示度和对大学的影响[14]。“博洛尼亚进程”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一步,它有力地推进了欧盟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并在学位体系改革、课程改革、质量保证合作、文凭资格框架建立、文凭互认、人员流动等重要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成为欧洲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广泛的高等教育改革,成为“欧洲性”(Europeanness)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标志。[15]endprint

二、 亚洲国家:打造区域教育中心

及以国家教育能力建设为主导的模式

(一)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中东:打造区域教育中心

留学生规模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后发展国家和地区⑦通过出台吸引留学生的相关政策,从以往的以留学生输出为主的国家逐渐变成以留学生输入为主的国家,打造区域教育中心成为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中东等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1.印度

印度依靠它在南南、南北和三方合作的枢纽地位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区域教育中心。2011年,印度留学生人数仅为27531人,但2012年的印度留学生人数达到了33156人,短短1年内增长了近21%[16]。印度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SAARC)国家,如不丹、尼泊尔、阿富汗、马尔代夫等。印度通过开设南盟、东盟和其他区域的教育研究中心,促进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试图吸引更多学生前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使得印度在加强区域教育联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7]

2.泰国

泰国依靠地缘优势确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⑧的教育中心地位以吸引周边留学生。泰国利用曼谷的亚太地区中心辐射作用,加大对亚洲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教育资源输出。该国留学生中有70%以上来自其邻国:中国、缅甸、老挝和越南[18]。依靠着低学费、特色英语教学和与欧美接轨的教育体系,泰国成为了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区域教育中心之一。

3.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作为“亚洲新四小龙”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展望2020年”(Malaysia Outlook 2020)这一国家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成为区域优质教育中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旨在让马来西亚从以留学生输出为主的国家变成以留学生输入为主的国家,以输出马来西亚本国的高等教育。“双联课程”(Twinning Program)是马来西亚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独特形式。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测试标准等由外方制定,学生在马来西亚高校就读一段时间后,合格学生到国外高校继续攻读外方学位。“双联课程”让学生学习外方课程的同时还能获得外方学位,节省了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的费用,也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前往马来西亚留学。

4.阿联酋、卡塔尔等中东国家

阿联酋、卡塔尔等中东国家积极引进外国教育项目以吸引海外留学生,力图将中东打造成为新兴的区域教育中心。阿联酋的迪拜市建设的“迪拜知识村”(Dubai Knowledge Village)成为全球第一个面向教育与培训的自由贸易区,它通过吸纳海外高校等高等教育机构有力提升了本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卡塔尔多哈市建立的“卡塔尔教育城”(Education City Qatar)覆盖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不同教育机构,旨在成为区域优质教育中心。“卡塔尔教育城”引进了美国的一流大学建立分校,并完全免除了这些分校的租金和相关运营成本,以吸引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学生就读[19]。除了阿联酋和卡塔尔,中东地区的沙特、巴林等国家也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水平。总体来说,中东地区已经成为横跨亚欧非三洲的新兴区域教育中心。

(二)新加坡和中国:以国家教育能力建设为主导的模式

不同于美国的国家政治安全主导、英澳等国的国家经济需求驱动,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多地以提升本国的教育品质及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目的。实施积极开放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和加速国家教育能力建设成为亚洲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1.新加坡

新加坡通过引进在世界上文化教育实力雄厚、拥有极高声誉、排名在世界前列的世界级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和外来学位课程(external degree programmes,EDPs)⑨等举措成为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本国全球竞争力的典范。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通過在新加坡开办分校,与新加坡优质高校展开联合研究生课程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加坡高等教育在世界的知名度。新加坡引进国外大学的学位课程也成为吸引国外留学生赴新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加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采取的教育自由化政策让新加坡成为未来“全球校园”(Global Schoolhouse)的理想地之一。

2.中国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相关规则,积极将中国的教育市场面向其他成员国,加快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中国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世界一流名校展开合作办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国际化程度。例如,中国最早的合作办学高校是与英国合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用英语授课的课程,且这些课程的质量和国外合作院校的质量相当。中国还引进美国的名校资源,与纽约大学和杜克大学合办了上海纽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截至2015年,其在校国际学生有149名,其中60%来自美国。该校虽然采用全英文授课,但所有学生同时也学习汉语。所有学生还必须修读两门课程(《全球视角下的社会学》和《全球视角下的文化》),并出国交流学习1个学期。短期任教的纽约大学教授占教师总数的 40%,另外40%是来自国外的长期任教教师,其他的20%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兼职教授[20]。为响应建立小规模专业学院的号召,吸引中外优秀生源来到中国学习和就业,中国深圳也积极引进莫斯科国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昆士兰大学等世界名校到中国开展合作办学。这些合作办学项目不仅加快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而且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endprint

总的来说,亚洲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以吸纳欧美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的形式为主,以提升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弯道超越”,从而成为亚洲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注释:

①1992年2月7日,《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确认和建立了欧洲公民身份,即欧洲公民为“拥有成员国国籍的每个人为联盟的公民。”

②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是欧洲高等教育区内部的质量保证机构,其目标之一是促进欧洲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领域的合作。

③欧洲高等教育认证协会是在博洛尼亚进程下,为了对成员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认证和保障而成立的机构。

④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注册协会于2008年3月成立,是支持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信息工具,其使命是通过向公众提供有关质量保证机构的可靠信息,促进欧洲范围内质量保证和认证决策的相互接受和认可。

⑤伊拉斯谟计划是欧洲共同体在1987年成立的一个学生交换项目。

⑥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欧盟发起了旨在加强理解、促进合作、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泛欧大学流动计划”,即“坦普斯计划”。

⑦后发展国家和地区指的是直接借用现代化国家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大量引进先发展国家的资金等来发展本国经济、完善管理制度、政治体制的国家和地区。

⑧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省。

⑨外来学位课程是指教育输入国大学引进国外著名大学课程,以让教育输入国学生在国内学习这些课程就能够获得国外著名大学学位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国际化——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A].//南京大学高教所等编.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5.

[2]阚阅.多样与统一——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50.

[3]杨启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0.

[4]Andree Sursock, Hanne Smidt. Trends 2010:A Decade of Change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J].Brussels: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2010(5):49.

[5]A.Rauhvargers, S.Bergan.Challenges in Recognition[J].Council of Europe Higher Education Series No.10. 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2008(4):8.

[6]陈玥,蔡娟.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基于欧盟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7):53-53.

[7][8]European Commission.Erasmus—Facts,Figures & Trends:The European Union Support for Student and Staff Exchanges and 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2012/2013[J].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4(11):27-29.

[9]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Memorandum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COM(91)349 final[J].Brussels: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5 November 1991(9):29.

[10]Ulrich Teichler,Jean Gordon,Friedhelm Maiworm.SOCRATES 2000 Evaluation Study[EB/OL].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6569575_ SOCRATES_2000_Evaluation_Study.2015-11-01.

[11]Counci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ouncil Decision of 28 July 1989 Establishing an Action Programme to Promote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Lingua)[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1989(8):26.

[12][13]European Commission.The History of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J].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6(11):143,109.

[14]Ruth Keeling. The Bologna Process and the Lisbon Research Agenda: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Expending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Discourse[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6,41(2):205.

[15]Peter Scott. Going Beyond Bologna:Issues and Themes.In Adrian Curaj,Peter Scott,et al.(eds.)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 Between the Bologna Process and National Reforms[J].Dordrecht:springer,2012(2):1.

[16][17]Mona khare.Indias Emergence as a Regional Education Hub[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5(83).26-28.

[18]李琴.后發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以泰国、马来西亚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9]Oxford U O.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5[J]. 2015(13):13-15.

[20]Ruth Hayhoe,Julia Pan. Joint-Venture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anghai and Shenzhen Comparisons[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5(7):160-162.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欧盟
欧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机制及其借鉴
普京正在突出重围
欧盟钢材反倾销对酒钢(集团)公司出口影响的调查
探究反倾销措施中的价格承诺
英国退出欧盟对市场的冲击效应研究
从欧债危机分析中欧贸易关系及发展
中国企业对欧盟国家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欧盟区域政策历史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