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一样的提问,不一样的课堂

2017-10-11张劲

求知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张劲

摘 要: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变得流畅和精彩,只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提问才是真正有效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在一节课中,教师提问有两个目的:①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②促进学生思考,激发起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双边活动。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陷入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这里提出几个案例我们共同分析一下,以便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实践。

误区一:提问数量过多。

案例1:一位教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一节课共提了60几个问题。

分析:设计大量问题,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40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低下,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误区二:提问过于琐碎、直白。

案例2: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

分析: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思维。

误区三:提问的时机不当。

案例3: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现转化,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接着,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提问的时机很关键,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提问过早,学生思路跟不上而感到突然。只有时机得当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误区四:问题不具体明确,学生摸不着边。

案例4: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 “加和减”时,出示挂图后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我看到了花坛,有的小朋友在浇花。”还有学生说:“有的小朋友在提水。”这时教师又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又回答:“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浇花呢?”“小朋友要到哪里去打水呢?”教师看着学生不能按自己預设的来回答,只好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谁知道一共有几个同学提水,一共有几个同学浇花?”

分析:教师的设计问题是开放的,但设计的问题没有目标,问题范围太宽,缺乏启发性。像这样的提问是当前极为普遍的教学现象。低年级的学生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会提很多问题,但也许跟数学都搭不上边。因此,教师提出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通过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提供帮助。

误区五:对学生的答案过早判断,没有关注“错误”带来的有效“生成”

案例5:在二年级统计课中,老师让学生画条形统计图,并请两名学生展示,A学生的纵坐标上标的是5,5,5,5……,B学生的纵坐标上标的是0,5,10,15,20……,老师肯定B学生的画法是对的,A学生的画法是错的,这个提问回答过程就结束了。

分析:教师很快否定学生的答案,浪费了课堂教学中宝贵的“生成”。其实老师可以就学生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标法接着问:A学生为什么这么标?A学生与B学生的标法有什么不同?B学生的标法好处在哪里? 这时不仅A学生,而且全班学生都会认真思考并发现,B学生的标法能一目了然看出哪一个表示多少辆车,而A学生在解释过程中我们发现标的有他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合理,所以B学生画的统计图更方便、更清晰。

误区六:提问只面对少数学生。

不一样的提问会有不一样的课堂,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

参考文献:

[1]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第一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第一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