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淮委员会战时綦江筑坝记

2017-10-11陶灵

红岩春秋 2017年9期
关键词:綦江钢铁厂委员会

陶灵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38年2月7日下令:“汉阳钢铁厂应择要迁移,并限三月底迁移完毕,为要!”为此,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军政部兵工署,于3月1日组建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负责汉阳钢铁厂以及大冶铁厂、六河沟铁厂、上海炼钢廠的迁建工作,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兼任主任委员。5月21日,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决定选址重庆大渡口,重建钢厂。

綦江治理原由

汉阳钢铁厂为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1890年6月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以修筑卢(北京卢沟桥)汉(武汉汉口)铁路需自制钢轨为名创办,是当时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厂。国民政府军政部在1937年,以“前方抗战需要,自行铸造钢件甚急”为由接办。

钢铁厂迁到重庆后,急需大量煤炭发电和铁矿炼钢,国民政府经济部确定在綦江县(今綦江区)境内的南桐和土台分别采办,用木船从綦江装运进入川江,再运到重庆大渡口。

1938年3月,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和綦江铁矿筹备处分别成立,经济部投资1973万元法币建设南桐煤矿,又将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的设备调用至南桐煤矿,截至1942年,南桐煤矿年产原煤已达到12万吨。綦江铁矿的开采始于宋代前,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綦江铁矿筹备处,于1938年8月16日接管原土台、麻柳滩等5个矿区,开始开采铁矿。

綦江古称夜郎溪,发源于贵州桐梓县,流经重庆綦江区、江津区后汇入川江。綦江全长215公里,重庆境内通航河道133公里,有险滩127个,平均每公里1处,尤以羊蹄峒、盖石峒最险。险滩像门坎一样窄,船只无法通过,货物用人工转运至滩的上下分段航行。

传说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私访来到綦江东溪镇,看到河道泥石阻塞,不能行船,加上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便想加以整治,造福百姓。

回到京城后,武宗皇帝下旨,对綦江进行整治。重庆知府立即招集工匠、民工,清掏河道中的泥沙,用大锤钢钎凿打河床里的大石,并多次到现场督办。经过整治后,綦江可通行载重几吨的木船,每日行程20多公里。

明清时期,为便于川盐运销贵州东北部地区,官府对綦江又进行了多次整治。但航道维护由船工和当地农民实施,故维护不力,阻航状况长期不得改善,即使船只经过时,主动给农民三五个小钱,以资酬谢,也收效甚微。

这种阻航状况严重影响煤炭与铁矿的运输,于是,迁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承担了綦江航道的治理任务。导淮委员会于1929年7月1日在南京成立,直属国民政府领导,蒋介石兼任委员长。

抗战爆发后,导淮工程中止,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陈果夫向蒋介石建议,仍保存导淮委员会机构设置,将四川省内的一些水利工程交与导淮委员会承办,如綦江、乌江、赤水河航道的治理工程等。

1937年12月,保存下来的导淮委员会改为经济部附属机构。

筑坝渠化綦江

1938年3月,导淮委员会组织87人的大规模测量队,对綦江进行全面勘测,并设置22个水文、水位、雨量、气象站,收集整理了大量水文气象资料,提出“先治标、后治本”的两期整治工程计划。同年10月,导淮委员会綦江工程局在綦江县文龙乡水月村成立,下设闸坝工务所和浅滩工程队。

至于具体治理方法,是在河道上筑闸坝渠化,蓄水保持航行水深。第一期工程筑坝5座,綦江主航道最险的羊蹄峒、盖石峒门坎滩各筑1座,便于产自綦江县赶水镇土台村的铁矿运输;在支流蒲河的石板滩、大场滩、桃花滩分别筑坝1座,保障南桐的煤炭从支流蒲河顺畅进入綦江主航道。

1938年12月,5座闸坝同时动工。次年12月,支流蒲河上的3座闸坝先期竣工;主航道羊蹄峒闸坝因1940年遇洪水冲毁围堰,延至1941年3月竣工;盖石峒船闸也在1940年5月、7月两次遭洪水袭击,闸门被冲走,1941年2月才修复完工。

闸坝因抗战而筑,为表示对前方将士“智、仁、勇、信、严”之武德的崇仰,陈果夫分别按“武德”依次命名5座闸坝,并冠以“大”字:大智——石板滩、大仁——大场滩、大勇——桃花滩、大信——盖石峒、大严——羊蹄峒。陈果夫还专门撰写各闸坝碑记,记录其事。

1939年7月15日,蒋介石亲自到蒲河大场滩闸坝工地视察,陆续还有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彭济群、国联水利专家欧怀徳,也前往綦江,视察闸坝建设情况。

为利于木船顺利到达入江口,原计划第二期工程在綦江主航道建筑闸坝20座,但因当时政府已有修筑铁路的动议,还因物价飞涨、资金短缺,遂决定只修筑石溪口、花石子、剪刀口、油房脚、车滩、五岔6座闸坝。1940年7月动工时,因预算6座闸坝的工程款只够建2座,于是先开工石溪口、花石子闸坝。1942年7月,新成立的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拨款后,剪刀口、油房脚、车滩、五岔4座闸坝才得以开工,直至1945年3月相继完工。

抗战期间,冯玉祥曾撰词:“中华常胜利,民族庆复兴,道德本忠义,公理在和平。”本来拟用这20字作为二期工程20座闸坝的名字,结果只用了前6个字,即:大中——石溪口、大华——花石子、大常——剪刀口、大胜——油房脚、大利——车滩、大民——五岔。

1939年1月至1943年12月,筑坝的同时,綦江工程局浅滩工程队对綦江主航道以及支流蒲河的鬼错路、小火林、大火林、白木峡和桃花滩、干坝子、龙王庙等32处险滩,采用了疏浚、炸礁和建潜坝的方式进行治理,工程量9.5万立方米。

綦江主航道和支流经过筑坝后,分别渠化了80公里和16公里,河道水深增加,险滩淹没,航行条件大为改善,全年可通行10至30吨的木船,全部航程只需2天。运输船只从1938年的1600艘,增加到1944年的2600艘,年货运量也从4.8万吨增加到30万吨。

“代水泥”筑闸坝endprint

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须恺主持綦江筑坝渠化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他曾修建过淮河流域安徽和江苏地区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主要是建筑閘坝,便于航运、灌溉和排水的综合利用。綦江治理也借鉴建筑闸坝的方式,枯水期蓄水,提高库区航行水深;开启闸门后放水,下游又可行船,运行原理与三峡大坝差不多。

第一期工程闸坝为“梯”形断面,坝体用条石水泥沙浆砌筑,水泥沙砾灌缝,船闸长66米、宽9米、高8米,可容载重5吨的木船12艘或15吨的木船6艘同时过闸。闸门为钢木结构“人”字形双扇门,每扇宽4.8米,厚0.3米,高5至7.5米,重12至15吨,启闭时由人力推动齿杆。为了更方便行船,第二期工程6座闸坝的船闸长缩短为60米、宽增加到12米,坝体砌筑为重力坝,其余设计与第一期工程基本相同。

修建闸坝需用大量的水泥,然而抗战期间,一切物资紧缺,无法购买。须恺采纳工程师王鹤亭的建议,决定自行生产“代水泥”,用于闸坝砌筑。王鹤亭在印度学习农田水利工程时,学过土法制造水泥的办法:用粘土烧结成砖坯,再磨成粉末,称陶粉,然后配以硝石灰,替代水泥,故称“代水泥”。

1940年9月,导淮委员会綦江水道工程局在蒲河大场滩设石灰场3处、陶粉厂6处,建起一个代水泥制造厂,王鹤亭被任命为副厂长。1942年7月,代水泥厂改为导淮委员会直属企业。

1944年1月,綦江县城附近的大常——剪刀口闸坝,利用水位落差,建起一座发电站,电力供应綦江县城照明之用。同时,利用水力在大仁——大场滩闸坝建起一座水磨房。在《綦江为新四川之源泉》一文中,陈果夫为綦江描绘了这样一幅美景:

25个船闸建设完成之后,每闸均有一坝;每一坝之旁,均可设一水电厂。綦江及蒲河两旁,可设无数之小工厂。初期设小钢铁厂及机器厂,然后榨油厂、罐头厂、油漆厂、制药厂等,数亦可观……

支流蒲河的3座闸坝完工后,当即移交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水道运输处接管,綦江主航道闸坝由导淮委员会成立的闸坝管理局管理,后来11座闸坝全部改由闸坝管理局统一管理。

1940年3月,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綦江水道运输管理处正式成立。沿江设立3个装卸站、8个督运站和1个船厂,分别管理煤铁装运和造船、船只修缮等事宜。最多时,自有船只434艘,租用商船643艘,员工2000余人。1939年至1945年运到重庆大渡口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的原料累计达到42万多吨,支持了重庆钢铁工业的发展。

綦江筑坝工程为川江水系渠化治理之始,也是川江山区小河治理的一次创举。

(作者系重庆市文史研究会会员)

编辑/杨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綦江钢铁厂委员会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钢铁厂掠影
谈钢铁厂电气设备的检测与维护管理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跟踪导练(五)(2)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有多少委员会(答读者问)
恐龙脖颈长度竟达一半身长
百炼成钢之我见
百炼成钢之我见
[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