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清阁与郭沫若的渝州情谊

2017-10-11颜坤琰

红岩春秋 2017年9期
关键词:郭沫若

颜坤琰

1934年初春的一个晚上,戏剧家左明陪伴作家赵清阁去看望鲁迅。鲁迅知道赵清阁能诗善文后,便说:“写散文要富诗意,作新诗对写散文有帮助。散文无论抒情和叙事,都必须辞藻优美、精练。然而更重要的是,诗与散文都应言志,不可空洞无物。”从此,赵清阁更醉心于文艺创作。她一生著述颇丰,出版了50多部、总计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在重庆,赵清阁度过了她文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擅长戏剧和小说创作的她,活跃于重庆文坛,为抗战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收获了与郭沫若一段珍贵的抗战友情。

结识郭沫若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赵清阁在武汉结识了郭沫若。当时,赵清阁只是一位24岁的编辑、青年作家。不过,赵清阁中学时代就熟读郭沫若的新诗《女神》,以及译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对郭沫若无比景仰和崇敬。赵清阁有幸在武汉聆听了这位文学家、诗人对妇女作的一次抗战演讲,主题为“女子是人类好的一半”,内容大致是宣扬国家兴亡人人有责,鼓励妇女踊跃参加抗战。赵清阁完整记录了这次演讲的内容,经整理后将它发表在自己主编的《弹花》文艺月刊第1卷第2期。

赵清阁在文前的“记者识”中写道:

郭先生是我最敬慕、从初中就读他的书的一位作家。也许就为了太多读他的作品的缘故吧,总好像对他具着(有)种很亲切的感情。……郭先生的风采——一副坚强而又是热情的脸孔,年青的活跃的姿态,个子不高但长得很健壮的体格,着了一身中山装。郭先生是被邀为演讲妇女战时工作问题而来,我却早了半个钟头到此等着洗耳恭听他的至理名言。不过当时因为草草的笔记,现在再连同镌刻在脑膜上的片断记忆加以整理;虽然词句难免有增漏的地方,但因为付印仓促,不及送请审阅斧正,尚望郭先生原谅与指教才好!

后来,郭沫若和赵清阁相继来到重庆后,不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会议上见面,但未及深交。

1940年6月,赵清阁应邀陪同郭沫若、于立群、田汉、应云卫、左明等畅游北温泉,访问了暂时安置在北温泉内行课教学的育才学校。校长陶行知热情地招待他们并陪同参观了临时校舍。离开学校,大家又爬上缙云山,游览缙云寺。

缙云寺庙宇宏大,著名爱国僧人太虚和尚在庙里创办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学生是小和尚,由佛学造诣极高的老和尚担任教师。除了讲授佛经外,还教些一般课程,充实学生的文化知识。

太虚和尚常请游客中的名流给教理院的学生讲演,并风趣地把这说成是“化缘”。郭沫若应邀做了几十分钟的讲演,他巧妙地结合佛法大悲的真谛,宣传抗战,听众莫不为之激动。讲演结束后,太虚和尚招待他们一顿斋饭,并赠送缙云山的特产——甜茶。郭沫若一行人品茗吟诗,尽兴而归。

后来,郭沫若和田汉分别把记叙这次游览缙云寺的诗作写成条幅送给赵清阁。郭沫若写的是一首五绝:

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

缙云存古寺,曾与共甘茶。

清阁女士,双正。乐山郭沫若。

重庆的文朋诗友都知道赵清阁善饮,所以,郭沫若开篇就赞赏她善饮的豪情,接着称道她精心编辑出版的抗战文艺月刊《弹花》,最后提到他们在缙云寺品茶论诗的逸事。

敢于交“红帮”

1943年6月,赵清阁受聘成都中西书局,要为该书局编辑一套“中西文艺丛书”。郭沫若听说赵清阁到了成都,便于9月9日去信,委托赵清阁代他向北新书局催讨他的《沫若近著》和《甘愿做炮灰》两书的版税:

清阁仁兄:

羡慕之至,您像一只小鸟了。飞回时请在赖家桥站下车,我就住在附近的大白果树下。当然是“红帮”,而不是“白帮”。一定请您,不问您弄到与否。书是《沫若近著》和《甘愿做炮灰》两种,自北新承印以来,版税分文未付。有无余书,不知道。我决心冬季也在乡下当蚯蚓了。祝康乐。

羽公

九,九

赵清阁在成都代郭沫若向北新书局要到了一笔版税,郭沫若很高兴。因为他平时好客,应酬多,虽身为文工会主任,官不小,但薪金不高,经济上时感拮据,要靠稿酬和版税补贴家用。为此郭沫若给赵清阁去信表示感谢:

清阁:

多谢你,可惜你竟过门不入。我一时恐怕还不能进城,假如你不怕近朱者赤,请你到乡下来玩玩。同沈慧兄一道来也好。当以酒酬劳也。祝康乐。

鼎堂

十,八

郭沫若在给赵清阁的信中提到,他们那里“当然是‘红帮,而不是‘白帮”,又说“假如你不怕近朱者赤,请你到乡下来玩玩”。因为,在抗日的旗帜下,以文工会的名义,团结在郭沫若周围的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人。国民党对此如骨鲠在喉,虎视眈眈,很多中间派人士对赖家桥望而却步。

赵清阁在给郭沫若的回信中毅然决然地说:“就是近郭者宰,我也在所不惜,一定去!”嗣后不久,赵清阁不但去赖家桥看望了郭沫若,还应邀在文工会组织的“戏剧培训班”讲授“編剧法”。

后来,赵清阁的讲稿经修订后,以《抗战编剧方法论》为书名刊印发行。

诗画结深情

1943年秋,赵清阁从北碚迁居城内的神仙洞街,距郭沫若在城区的天官府寓所很近。赵清阁有时去拜访郭沫若,向他请教一些有关写作的问题。当时,赵清阁正在将《红楼梦》改编成话剧,郭沫若曾看过她的剧本《诗魂冷月》手稿。郭沫若提出了宝贵意见,令赵清阁受益匪浅。

赵清阁很喜爱郭沫若的书法,特别是郭沫若的行书小楷,清秀工整,被她视为精品。赵清阁请郭沫若写过扇面、册页,郭沫若还为赵清阁题过画。郭沫若给赵清阁写的字,都是自己的诗句,有即兴之作,也有专为赵清阁题写的。下面3首诗,是1943年郭沫若为赵清阁题写在扇面上的诗句:

咏梅endprint

(其一)

瘦骨凌寒意不孤,一花于唱万花喁;

年年相似君休怪,只为冰霜岁岁俱。

(其二)

漫道侬心真是铁,只缘冬日冷于冰。

后来桃李皆兄弟,直把玚花作股肱。

幸得和羹增隽永,敢因胜雪露骄矜。

殷勤多谢诗人意,莫效迂狂有发僧。

咏兰

香本无心发,何须喻作王?

花真能解语,必道愧难当。

1944年,赵清阁画了一帧白描仕女图,特意请郭沫若题诗。郭沫若读过画作,略加思忖,便在画的留白处,欣然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

帝子依稀泪却无,女儿偏爱在诗书。

闲来偶傍幽篁坐,一片清新入画图。

果然有笔可生花,桃李春风是一家。

借问东皇能醉否?天涯底事泛流霞。

抗战时期,重庆名人荟萃,年轻美貌的赵清阁落落大方,能说会道,因主编杂志和丛书,她周围常常聚集了众多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聪慧的赵清阁,为了记录与这些文化名人的交往和友谊,制作了一本字画册页,想请他们留下墨宝,以资纪念。老舍在册页的封面上书“清阁翰墨香 老舍题”8个朴拙的大字。

《清阁翰墨香》册页共有13幅字画,其中有赵清阁自作画《孤舟漫游》《晚风残月》《师白石老人笔意》《渔歌唱晚》《无题》5幅。在《无题》画作的左侧,有郭沫若题《咏水仙》诗一首:

羞作桃李姿,天然见娟媚。

滢滢水一盂,蜂蝶酥清韵。

绝若以知培,幽音生梦寐。

难动花蕊心,乃有离人泪。

右咏水仙书奉清阁先生郭沫若

赵清阁的几幅自作画,有山水,有花鸟,但均为写意之作。简洁明快、运笔流畅,诗情画意在疏落的笔端流露无遗。而郭沫若的题诗,更使赵清阁的画作锦上添花,增光添彩。

《清阁翰墨香》册页中,有郭沫若、冰心、老舍、梅贻琦、梁实秋、张恨水等名家的书法、绘画,每一帧都是一份珍贵的艺术品。赵清阁在烽火连天的岁月,穿梭于名流雅士之间,求墨宝,索丹青,可看出她胜人一筹的文化素养和情趣独特的艺术追求。

题诗为纾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众人奔走相告。此时此刻,赵清阁急于离开重庆回到上海。

为了筹措旅费,赵清阁想摆地摊变卖自己的物品。但是,摆地摊非赵清阁所长,幸得好友杨郁文、张契渠夫妇自告奋勇,愿意把他们的东西和赵清阁的合并摆摊拍卖。

他们把地摊设在体心堂附近的领事馆街口一块较干净的地方。一天中午,赵清阁来值守地摊,换杨郁文、张契渠夫妇回去吃饭。当赵清阁正坐在地摊边出神地看书时,来了一个顾客,拿起她的一只旧口琴吹了几声,问卖价。她脱口而出道:“随便!”口琴定价2元,顾客只出1元。听见赵清阁说“随便”,以为她同意了,便准备付钱。这时,忽然有人从顾客手里拿过口琴,说了一句:“让我看看。”接着又说:“2元,我买了!”赵清阁被这熟悉的四川口音怔住了,举目一看,原来地摊前面站的是大作家郭沫若和老舍。他们从天官府出来,经过这里发现了赵清阁。

这次意外的邂逅,羞得赵清阁脸上热辣辣的,刷地红到了耳根。老舍幽默地说:“依我,干脆把地摊摆到那些外国使馆门前去,我给你写块招牌,就叫‘作家地摊,也叫洋大人们见识见识咱们中国作家的体面!”郭沫若频频点头,附和地说:“对!让朋友们常来凑凑热闹,再让报纸发条新闻,包你生意兴隆!”

听了他们的对话,赵清阁一时品不出是什么滋味,站起身直想跑开。郭沫若建議赵清阁画几张国画卖,他愿给她题字。这—下提醒了赵清阁,她也乐于试试。

赵清阁最初只画了几帧写意花卉,自己觉得除了有一点意境外,毫无可取之处。她羞怯地拿给郭沫若看,郭沫若认为可以托人介绍卖出去。郭沫若为赵清阁还题了一帧红梅图,很快被人购去。郭沫若的墨宝珍贵,识货者争相收藏,这一幅有郭沫若题款的画作,卖的钱足够买一张飞机票。

抗战胜利后,赵清阁和郭沫若先后离渝回到上海,他们曾在某次会议上见过一面。这也是两人今生最后一次见面。

编辑/杨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郭沫若
郭沫若:绝代风流绝代痴
郭沫若:绝代风流绝代痴
郭沫若妙改对联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的为人谦虚
山茶花
郭沫若最爱吃野菜
张琼华:郭沫若家中“一世的客”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文人的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