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绩效的贸易效应分析
——基于Heckman模型的实证检验
2017-10-11刘洋,殷宝庆
刘 洋,殷 宝 庆
(1.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上海市201318;2.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国际物流绩效的贸易效应分析
——基于Heckman模型的实证检验
刘 洋1,殷 宝 庆2
(1.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上海市201318;2.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100个国家与地区2013年国际物流绩效的贸易效应,赫克曼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国际物流绩效显著地提高双边贸易流量,且出口国的国际物流绩效系数高于进口国系数,采用不同的回归方法以及按照经济体水平分类实证研究表明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按照地区分类的最小二乘法回归表明,国际物流绩效显著促进了双边贸易流量,而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国际物流绩效对贸易有负面影响。第二,国际物流绩效分项指标回归显示:出口国的海关效率、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发展水平对双边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口国的海关效率在不同经济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显著性存在差异,尤其是欧洲中亚地区进口方的海关效率系数为负数,而亚太经合组织区域内的海关效率显著为正数。
国际物流绩效;贸易效应;海关效率;引力模型
一、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关税率的下降,关税减让的余地逐步缩小。然而,在“边界上”“边界内”和“跨边界”仍然存在诸如海关程序烦琐、跨境贸易规则不透明、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贸易障碍,使得国际贸易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形下,贸易便利化措施引起了决策者的关注,且被视为降低贸易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贸易便利化成为消除贸易障碍、降低贸易成本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贸易便利化是指货物跨境移动的便利化,包括海关与其他机构管理的效率、基础设施、通信质量以及竞争充分的物流部门。
世界银行2007年首次采用物流绩效指数(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对世界各国物流绩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该指标涵盖海关清关效率、物流基础设施质量、国际运输便利性、物流服务质量、追踪货物能力和货物运输及时性等六个方面。国际物流绩效指标被一些机构和学者用来衡量被调查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贸易物流绩效的改善有助于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和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与贸易增长。一国物流绩效指数得分越高,其供应链水平越高,贸易成本较低,与全球价值链的连接较好。
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APEC)与欧盟委员会(EU)非常重视LPI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从多边协定看,WTO多边《贸易便利化协定》已于2017年2月22日生效,协定的实施将使全球贸易成本减少约14.3%。从区域合作看,APEC贸易投资委员会2010年提出了从八个方面改善地区供应链的行动框架,2012年APEC政策支持小组首次使用LPI对《供应链连接性行动计划》进行评估,在《2014年APEC供应链连接框架行动计划外部指标更新报告》中使用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标分析了供应链连接和主要阻滞点改进情况;欧盟委员会则将LPI指数用于其交通记分牌和2013年欧盟海关联盟评估。
本文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100个国家与地区2013年国际物流绩效对贸易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第一,国际物流绩效显著提高双边贸易流量,出口国的国际物流绩效系数高于进口国的系数;第二,国际物流绩效分项指标中,出口方的海关效率、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发展水平对双边贸易流量有显著影响。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不同的是:进口国的海关效率在不同经济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显著性存在差异性,尤其是欧洲中亚地区样本进口方的海关效率系数为负数,而APEC区域内海关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物流改善了国际贸易环境,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增加了贸易收益,也促进了收入增长。2014年《联接以竞争:全球经济中的贸易物流》报告指出:“提高物流绩效水平对经济增长与竞争力至关重要。全球决策者认识到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之一。在物流成本较高的国家,造成高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往往不是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而是供应链的可靠性。”学界也开始研究国际物流绩效对地区贸易流量的影响。哈特尔和米尔扎(Hertel&Mir⁃za)[1]使用物流绩效指标测度贸易便利化,发现南亚贸易便利化改革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增加75%。霍尔韦格和王曼亨(Hollweg&Wong)[2]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与物流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维迪(Vide)等[3]对2005—2006年欧盟新老成员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LPI越高的国家贸易流量增长越快,贸易更具多样化。普埃尔塔斯、马蒂和加西亚(Puertas、Martí&García)[4]分析欧盟的数据之后发现,国际物流绩效对出口国比对进口国更加重要,在国际物流绩效分项指数中最重要的是追踪查询货物的能力。费利佩和库马尔(Felipe&Kumar)[5]使用LPI研究发现,中亚国家贸易便利化设施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复杂、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流量。弗洛伊德和罗查(Freund&Rocha)[6]研究发现,通过改善国际物流绩效增加了非洲的外贸出口。路易莎和罗莎(Luisa&Rosa)等[7]通过对比2007年和2012年国际物流绩效指数发现,物流绩效水平或者分项指标的提升带来了非洲、南美、远东、中东和东欧贸易流量的增长。阮红楠(Nguyen Hong-Oanh)[8]研究认为,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不能直接改善澳大利亚的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却能够促进其国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杰里和维尔科(Jyri&Vilko)等[9]从国际物流绩效与经济增长关系视角进行研究发现,落后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严重制约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殷宝庆等[10]考察了中国2002—2014年26个省级样本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地区与行业差异性,实证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西部地区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较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对高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较低技术产业更为显著。
国内学者对国际物流绩效对贸易影响的研究也不断涌现,中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物流绩效指数改善对中国的出口有显著促进作用。艾赛提江和郭羽诞[11]使用LPI评估物流绩效指标对中亚贸易的影响程度,认为物流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海关效率对于双边贸易的影响比较大。黄伟新和龚新蜀[12]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国际货物运输能力、运输服务质量、追踪服务质量和清关效率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具有显著的影响。康晓玲和宁婧[13]实证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物流绩效的改善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各项物流绩效改善措施的影响程度不同。孙慧和李建军[14]实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关键影响因素是物流基础设施的质量。
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中,如何处理零值贸易非常关键。赫尔普曼(Helpman)等[15]认为,零贸易是由于存在与建立贸易流量有关的固定成本,为零值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零值贸易不会丢失信息,实际上可能反映出国家之间没有任何贸易。如果零交易数据是随机分配的,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本文样本中零值贸易个数有72个,并不服从随机分布,如果删除零值贸易会导致选择偏倚的问题。里马尔和维纳布尔斯(Limão&Ven⁃ables)[16]用贸易流量的最小值代替零值贸易样本,采用TOBIT估计。桑托斯·席尔瓦和特雷罗(San⁃tos Silva&Tenreyro)[17]建议使用最大似然(Poisson Pseudo Maximum Likelihood,PPML)估计。马丁与帕姆(Martin&Pham)[18]研究认为,PPML估计解决了异方差问题,但是零值较多时会产生有偏估计。如果可以获得有效的识别限制,Heckman MLE也表现良好。
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梳理发现,研究的样本主要集中在南亚、欧盟、中亚、非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分析物流绩效总体指标以及物流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海关效率等分项指标对贸易的影响。使用扩展引力模型实证分析贸易效应时,对多边阻力条件和零值贸易问题考虑较少。本文选取2013年10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亚与太平洋、欧洲与中亚、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南亚、中东与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北美)国际物流绩效指数,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其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采用偏远度变量控制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多边阻力条件等问题,解决估计偏差;使用Heckman模型进行回归,解决零贸易的问题,并与 OLS、TOBIT、PPML 回归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三、国际物流绩效情况
世界各国的物流绩效发展水平不同。2014年世界各地区LPI得分显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物流绩效指标高于其他地区,欧洲及中亚次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得分最低。从分项指标看,除去货物运输及时性之外,其余五个指标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均高于其他地区(具体参见表1)。从收入水平看,高收入国家物流绩效水平排名靠前;在低收入国家中,马拉维、肯尼亚和卢旺达表现最佳。在整体物流绩效世界排名中,德国高居榜首,索马里得分最低。各国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改进其物流绩效水平,绩效差的国家正在以快于绩效好的国家的速度提升自身整体评分。[19]
表1 2014年世界各地区物流绩效指标及分项指标
表2 2016年世界各地区物流绩效指标及分项指标
2016年世界各地区LPI得分表明,欧洲及中亚地区的国际物流绩效指标高于其他地区,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次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得分最低。从分项指标看,欧洲及中亚地区均高于其他地区(具体参见表2)。从收入水平看,高收入组中物流绩效最高的国家分别是德国、卢森堡和瑞典;中高收入组为南非、中国和马来西亚;中低收入组是印度、肯尼亚和埃及;低收入组为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卢旺达。[20]
四、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丁伯根(Tinbergen)和波贺农(Poyhonen)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其经济规模成正比,而同其相互间的距离成反比。后来,许多学者将贸易协定、制度、岛屿、内陆国家与共同边界、自由贸易协定和共同的殖民者等变量引入引力模型。本文借鉴费利佩和库马尔(Felipe&Kumar)[5]以及威尔逊、曼恩和大冢(Wilson,Mann&Otsuki)[21]的做法,为了便于回归且排除异方差问题,构建引力模型如下:
i、j分别代表出口国和进口国。Tradevalueij代表从i国对j国的出口额,distij代表两国的距离,GD⁃Pi、GDPj、GDPPCi、GDPPCj代表出口国、进口国的GDP、人均GDP,lpii、lpij代表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物流绩效指数,landlock为内陆城市的虚拟变量,rem代表偏远度,border代表边界虚拟变量,rem代表偏远度,tariff代表关税率,εij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及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Tradevalue代表双边贸易量,按照第三次修订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低于3 000美元的贸易值按零值处理,数据来自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包括欧盟、南亚、中亚、非洲、南美、远东、中东、东欧和大洋洲等100个国家和地区。
2.核心解释变量
lpi代表物流绩效指数;cus代表海关效率;infr代表物流基础设施质量;logistics代表物流发展水平,是安排国际运输便利性、物流服务和质量与追踪查询货物的能力的简单平均。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报告(2014)》。
3.其他控制变量
GDP表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考虑到GDP与人均GDP可能与双边贸易流量的反向因果关系,选取2012年的GDP和人均GDP(以2005年为基期)代替2013年的GDP和人均GDP。牙买加GDP根据现价美元GDP进行了调整,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发展指标。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越大,潜在的贸易需求也就越大,预期系数的符号为正。人均GDP代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一国或地区会有更多的贸易需求,预期符号为正。
dist表示贸易伙伴国的距离,数据来源于法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CEPII)。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越阻碍双边贸易,系数符号预期为负值。
rem代表偏远度,衡量相对距离,使用伙伴国在全球GDP中份额作为加权权重计算的平均距离[22]。
tariff表示关税,衡量贸易自由化对贸易流量的影响,采用一国的最惠国(MFN)关税简单加权平均适用关税,数据来自《2014年世界关税概要》(World Tariff Profile 2014),个别国家根据以前年度数据调整。考虑到新加坡、中国香港、瑞士等国家关税率为零,使用ln(100+tariff)代替lntariff。关税降低会促进双边贸易,系数的预期符号为负。
border是边界虚拟变量,当其取值为1时,表示贸易伙伴国接壤;若取值为0,则表示不接壤,其系数的预期符号为正。
landlock是虚拟变量,取1代表内陆城市,取0代表非内陆城市。
lang是虚拟变量,代表两国是否使用共同的官方语言,是取值为1,否则为0,预期符号为正。
colony ties代表两国是否有殖民关系,有取值为1,无取值为0,预期符号为正。数剧均来自于CEPII。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基准OLS回归
表3为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回归结果显示,国际物流绩效LPI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出口国的国际物流绩效LPIEX增加1%,出口将增加5.643%,进口国的物流绩效lpiim增加1%,出口将增加1.882%。距离dist对双边贸易影响为显著负,阻碍了双边贸易。距离增加1%,贸易减少1.45%。gdpex、gdpim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显著为正。gdppcex、gdppcim对贸易流量有显著负向作用,与预期符号不同。内陆出口国land⁃lockex要比沿海出口国减少0.671的出口。边境接壤border显著地促进双边贸易;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偏远度rem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对距离对其他国家越偏远,两国之间贸易越多,这符合迪尔道夫(Deardoff)提出的假设。首先用3 000美元代替双边出口值零值,再进行OLS回归显示,第(2)列系数的绝对值变大,显著性没有影响(参见表4)。
表3 变量统计描述
(二)内生性检验
国际物流绩效水平提升促进了双边贸易流量,双边贸易流量的增加也会促进国际物流绩效的提升,两者之间可能具有内生性。在OLS回归中,使用2014年的国际物流绩效水平作为2013年国际物流绩效水平的代理变量,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内生性。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使用滞后一期的2012年物流绩效数据作为2013年物流绩效水平的代理变量进行回归,发现国际物流绩效变量系数由原来的5.634和1.882变为5.31和1.822。第(4)列与第(2)列相比,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国际物流绩效系数也明显变小,分别从6.851和2.629变为5.568和2.018。其余变量符号也符合预期(具体参见表4)。
(三)稳健性检验
1.不同的回归方法比较分析
借鉴费利佩和库马尔、桑托斯·席尔瓦和特雷罗的研究,选择TOBIT、PPML和Heckman MLE进行比较分析,参见表5。第(2)列为TOBIT回归结果,零值用最小的样本值3 000美元代替。第(3)列是PPML回归结果,尽管桑托斯·席尔瓦和特雷罗研究认为被解释变量存在一个很大比例的零值和异方差,PPML仍然能比较好地对模型进行估计。第(4)列是Heckman模型回归,选择共同语言(lang)和殖民地关系(colony ties)作为排除性限制变量,能够解释一个国家是否出口到一个特定市场又不会影响贸易额,回归结果可信度较高。
表5 不同的回归方法估计结果比较
Heckman选择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国际物流绩效对出口国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出口国的国际物流绩效增加1%,出口将增加5.58%;进口国的物流绩效增加1%,出口将增加1.858%。距离对双边贸易影响显著为负,阻碍了双边贸易,距离增加1%,贸易减少1.435%。进出口国的GDP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显著为正,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人均GDP对贸易流量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内陆出口国要比沿海出口国减少0.658的出口。边境接壤显著促进双边贸易;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偏远度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对距离对其他国家越偏远,两国之间贸易越频繁。
2.分类回归
为了进一步考察国际物流绩效变量回归系数的稳健性,对样本进行分类回归,根据世界银行人均GDP标准分为发达经济体(DC)和发展经济体(LDC)。从表6的回归结果发现,DC-LDC、DC-DC、LDC-DC与LDC-LDC样本国际物流绩效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国际物流绩效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双边贸易,但在不同经济体之间有差异,出口国物流绩效的系数比进口国物流绩效的系数要大。
表6 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估计结果比较
接着,按照地区划分,对欧洲及中亚、东亚与太平洋、中东与北非、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一带一路”①和APEC区域分样本进行回归。在回归中,分为区域全样本和区域内部两种方式。OLS回归结果(参见表7)显示,除去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出口国的国际物流绩效系数为负数之外,其余均为正数,绝大部分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不过,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出口国际物流绩效的系数与进口物流绩效系数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国际物流绩效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一带一路”国家与100个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以及“一带一路”区域内的贸易,也显著促进了APEC区域内及APEC与区域内外国家间的贸易。
表7 地区之间的OLS回归结果
(四)分项指标回归分析
本文没有采用费利佩和库马尔的做法将各分项指标放在一起回归,因为回归发现物流绩效分项指数多重共线性。表8不同经济体分项指标回归结果显示:海关效率、物流基础设施质量以及物流发展水平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程度均为正数,并且出口国的系数要高于进口国的系数。在发展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出口时,出口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发展水平的系数小于进口系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优先考虑物流发展水平(安排国际运输便利性、物流服务和质量与追踪查询货物的能力),其次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关效率。对于发展经济体而言,优先发展物流基础设施,而后是提升物流发展水平、提高海关效率。
从地区回归结果看,区域内出口国海关效率、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发展水平的系数绝大多数要高于进口国的系数。欧洲及中亚地区进口国的海关效率对贸易有阻碍,区域内的阻碍不明显。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一带一路”和APEC区域进口国的海关效率提升对贸易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欧洲及中亚地区进口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欧洲及中亚地区的出口作用不明显(参见表9)。
表8 2013年不同经济体之间分项指标Heckman MLE回归结果比较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控制了多边阻力,使用Heckman选择模型分析国际物流绩效的贸易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国际物流绩效的贸易效应显著,出口国的国际物流绩效系数要高于进口国的系数。不同的回归方法以及按照经济体水平分类实证研究表明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按照地区分类OLS法回归表明,国际物流绩效显著促进了双边贸易流量,而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国际物流绩效对贸易有负面影响;第二,国际物流绩效分项指标回归显示:出口国的海关效率、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发展水平对双边贸易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进口国的海关效率在不同经济体、不同地区之间的显著性有差异,尤其是欧洲和中亚地区进口方的海关效率系数为负,而APEC区域内海关效率显著为正。
表9 2013年不同地区之间分项指标OLS回归结果
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国推进国际物流绩效改善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发达经济体首先应当侧重于提高物流发展水平,其次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关效率,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效率。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和物流发展水平提升。从收入水平看,低收入国家最大的收益来自于基础设施和基本边境管理的改善,中等收入国家由于拥有运转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边境控制力,最大收益来自于改善物流服务。
出口国所处地区价值链、供应链发展水平不同,对国际物流绩效水平的提升也有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优先考虑物流发展水平(安排国际运输便利性、物流服务和质量与追踪查询货物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海关效率提升。从现实来看,发展中经济体自身物流服务水平较低,服务水平提升的成本也比较低,但是国内的制度环境对这些方面制约较大。尽管物流基础设施改进贸易效应较大,但是投入成本较多,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投资相对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物流发展水平、海关效率的提升花费成本较低,措施效果相对明显,更有利于发展中经济体提升其国际物流绩效水平。
注释:
①本文回归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中国、保加利亚、埃及、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印度、以色列、约旦、柬埔寨、黎巴嫩、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蒙古、马来西亚、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马来西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泰国、土耳其、越南和也门。
[1]HERTEL T W,MIRZA T.The role of trade facilitation in South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M]//Study on intrareg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outh Asia.chapter2.Mandaluyong City,Philippines: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9:25.
[2]HOLLWEG C,WONG M H.Measuring regulatory restric⁃tions in logistics services[R].ERI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 14,2009.
[3]KOREZ VIDE R,TOMINC P,LOGOZAR K.Impact of trade logistics performance costs on intra-EU trad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enlarged EU[J/OL].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9[2013-08-09].http://ssrn.com/abstract=2232746.
[4]PUERTAS R,MARTI L,GARCIA L.Logistics performance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European experience[J].Empiri⁃ca,2014,41(3):467-480.
[5]FELIPE J,KUMAR U.The role of trade facilitation in Cen⁃tral Asia:a gravity model[R].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628,2010.
[6]FREUND C,ROCHA N.What contains Africa’s export?[R].WTO staff working paper,ERSD(7),2010.
[7]MARTI L,PUERTAS R,GARCIA L.The importance of the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in international trade[J].Applied economics,2014,46(24):2982-2992.
[8]NGUYEN H O,TONGZON J.Casual nexus between the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sector and trade:the case of Australia[J].Transport policy,2010,(17):135-146.
[9]JYRI,VILKO,BORIS,et al.Logistic infrastructure and its effec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J].美中经济评论:英文版,2011,10(11):1152-1167.
[10]殷宝庆,肖文,刘洋.贸易便利化影响了出口技术复杂度吗——基于2002—2014年省级面板样本的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12):73-81.
[11]艾赛提江,郭羽诞.中亚五国贸易便利化程度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2(4):75-80.
[12]黄伟新,龚新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56-66.
[13]康晓玲,宁婧.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2):126-131.
[14]孙慧,李建军.“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影响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6(2):16-24.
[15]HELPMAN E,MELTIZ M,RUBINSTEIN Y.Estimating trade flows: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23(2):441-487.
[16]LIMAO N,VENABLES A J.Infrastructure,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transport costs,and trade[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1,15(3):451–479.
[17]SILVA SANTOS J M C,TENREYRO S.The log of grav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6,88(4):641-658.
[18]MARTIN W,PHAM C S.Estimating the gravity equation when zero trade flows are frequent.Unpublished.MPRA pa⁃per No.9453[EB/OL].(2008-07-05)[2008-07-05].http://mpra.ub.uni-muenchen.de/9453/.
[19]ARVIS J F,MUSRRA M A,OJALA L,et al.Connecting to compete 2014:trade logist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R].Washington,DC:World Bank,2014.
[20]ARVIS J F,MUSRRA M A,OJALA L,et al.Connecting to compete 2016 trade logist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R].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16.
[21]WILSON J S,MANN C L,OTSUKI T.Assessing the bene⁃fits of trade facilitation:a global perspective[J].The world economy,2005,28(6):841-871.
[22]WEI S J.Intra-national versus international trade:how stubborn are nations in global integration?[R].Washington DC: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96.
责任编辑:林英泽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Augmented Gravity Model,the authors analyze the trad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 performance i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2013.The regression of Heckman model shows that:first,international logistic performanc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bilateral trade flow,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 performance coefficient of exporting countri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mporting countries,and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different regression methods and different level of economic entities demonstrates the robustness of this conclusion;and second,the subitem indicator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 performance shows that the custom efficiency,logistic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 development level of exporting countries wi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bilateral trade,custom efficiency of importing countries will b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conomic entities and regions,especially,the custom efficiency coefficient of importing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n regions in Europe is negative,while that in APEC regions is positive.
Key words:international logistic performance;trade effect;custom efficiency;Gravity Model
The Trade Effect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Logistic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Empirical Test of Heckman Model
LIU Yang1and YIN Bao-qing2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Health Science,Shanghai201318,China;2.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7)10-0028-09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10.004
刘洋,殷宝庆.国际物流绩效的贸易效应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7(10):28-36.
2017-06-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绿色技术外溢与‘中国制造’在GVC的攀升:理论与实证”(16YJA79006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绿色技术外溢效应与‘中国制造’升级研究——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视角”(LY17G030009)
刘洋(1976—),男,江苏省睢宁县人,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医疗器械监管;殷宝庆(1975—),男,湖北省云梦县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