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启示

2017-10-10雷斌慧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教改

摘 要:《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开播以来即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其宗旨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它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注重背诵,夯实基础;品读诗词之美,探索诗词之趣;立足生命体验,培养理想人格。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改

2017年新春,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以1.17%的收视率完美收官,全十期的节目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其火爆程度甚至赶超《新闻联播》。《中国诗词大会》除了高收视率以外,还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被网友评价为是对“娱乐至死”的反动,实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成功弘扬,对高校《中国古代文學史》的教学亦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一、注重背诵,夯实基础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在设计上极有创意。

首先,每期节目都以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开场,在激昂澎湃的朗诵声中,请出主持人董卿、嘉宾老师、百人团选手,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和感动。其次,在节目赛制上也极有创意。先请四位选手上场,每位选手最多可答九道题,一旦失误,则停止答题,百人团中答错的人数叠加则为选手最终得分。节目题型有点字成诗、填写诗句、选择题、飞花令、图片线索题、逆向思维题等,全面考查选手的古典文学功底。最后,《中国诗词大会》每期有两位点评嘉宾,由王立群、康震、郦波、蒙曼四位教授轮流坐镇。四位教授皆是《百家讲坛》的常客,王立群教授讲《史记》《宋史》,康震教授说《诗仙李白》《李清照》《苏轼》等,郦波教授评《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曾国藩家书》《大明名臣:海瑞》等,蒙曼教授品《长恨歌》《武则天》《太平公主》等,在群众中有超高的人气。他们负责在选手答题后,对诗词予以讲解和深化。我们可以发现点字成诗、填写诗句、飞花令环节尤其重视选手的背诵功底。针对部分观众认为这是将诗词的背诵量等同于普及率的疑惑,康震教授坚定地回答:“如果连背诵都没有,那又怎么能算是普及?又何谈理解,何谈创作?我们在大会中设置‘飞花令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要告诉大家,背诵是诗歌欣赏非常重要的一环。”[1]

背诵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基石,背诵的目的不在于背诵本身,而在得鱼忘筌,领悟中国古典作品之美,感悟中国古人之诗心,并将之融入个人的精神血脉。然而,目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在背诵方面却遭遇了不小的尴尬。以本校为例,即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面对背诵也颇为厌倦,甚至老师以考试相逼迫,学生在背诵方面也仍然勉强。有学生曾经向笔者大吐苦水,“在我们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就有两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本来以为到了大学我们就解放了,结果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反而变本加厉,我们快被背背背烦死了!”如何消解学生的厌烦情绪,如何帮助学生夯实基本?笔者觉得可以向《中国诗词大会》取经。一方面,将背诵转化为吟诵,甚至吟唱,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嘉莹先生说:“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摇头摆脑地这样吟唱。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2]《中国诗词大会》极重吟诵。比如在第二季开场时,康震教授即吟诵了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声情并茂、意气风发,迅速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另外,七岁女孩李尚荣唱《春夜喜雨》、董卿演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皆带给观众们美的享受和感动。另一方面,将比赛引入诗词背诵,激发学生的斗志。《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环节即很有启发性。比如第二季决赛,武亦姝与王子龙对战飞花令,以“酒”为题,两人你来我往,“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佳句不断迸出。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开展“飞花令”等背诵比赛,寓教于乐,既能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又使得学生获得背诵古代文学作品的动力。

二、品读诗词之美,探索诗词之趣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扎根传统文化,努力传承诗词之美。节目中对诗词的点评主要由嘉宾老师们完成,他们或拓宽诗词的广度,或加深诗词的深度,把观众引入一个色彩斑斓的诗词世界。比如王立群教授点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涉及到宋之问其人,宋之问因阿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而被贬,此诗的背景实为他从广东逃回,不敢还家。王教授还感慨历史的东西有时掐头去尾都很感人,但把来龙去脉理清后,则会有另一番感受,拓宽了诗歌的广度。又如蒙曼教授搭档郦波教授,评点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将之与《红楼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对比。郦波教授认为曹公改得更妙,更有意境。两位教授还继续探讨林黛玉为何不喜欢李商隐?郦波教授认为李诗过于朦胧,而林黛玉实则心性坚定,不喜深晦,并进一步谈到林黛玉的家财与其在贾府中的地位关系,颠覆了林黛玉柔弱的形象,加深了对诗歌的解读。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则令学生极为厌烦,学生自己入手鉴赏,则往往困囿于原作,不易拓展。笔者认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师生皆可从《中国诗词大会》种得到启发,拓宽古代文学作品的广度,加深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度,在纵横交错中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因时代的久远感、历史的厚重感而使得其与现实世界颇为“格格不入”。如何让《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接地气,如何让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成为每位授课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中国诗词大会》在探索诗词之趣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首先,在题目的设施上,《中国诗词大会》的出题原则为“熟悉的陌生题”,很多题目新颖有趣、令人惊喜。如“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诗设为猜诗谜,此诗描写的对象究竟是灯笼、石榴、海棠、昙花中的哪一种?将题目与内容配合,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如选择题中有一题:以下哪组诗人的颜值相当,A李白与王维,B潘安与左思,C嵇康与王粲,此题成为了北大才女陈更的滑铁卢,但从题目本身而言,新颖有趣,令人耳目一新,扩宽了观众的视野与对诗人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若能在考核方面结合传统与现代,学生对考试的头疼感必将减轻很多。其次,选手注重个人体验,将传统诗词融入生活。如《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自称陆游是其“男神”,还评价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赞赏陆游其实非常可爱,天气不好,风雨那么大,我就不出门了,在家摸猫,多美啊!一下子使得此诗染上十六岁少女的天真明媚,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教师需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既能走入古代文学的王国,更能走出古代文学的世界,入乎其内、出乎其中。最后,嘉宾妙语连珠,搭建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如王立群教授点评曹操《短歌行》,认为此诗的主题词是“苦”。如果用网络语表达,则是“宝宝心里苦”,一苦去日苦多,再苦宝贝去哪儿了,语言诙谐幽默,令人豁然开朗。又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蒙曼教授点评“凝妆”,并引元稹《恨妆成》说唐代女性之化妆,共七步: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黛眉、四染额黄、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董卿接着打趣,说最尴尬的事大概是“上妆无人约,素颜遇熟人。”将传统文化与网络语言结合,新奇有趣。笔者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若能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将事半功倍。《中国诗词大会》对古典诗词美与趣的融合,亦启发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改革。

三、立足生命体验,培养理想人格

“诗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就是通过体验生活而获得生命价值超越的问题。”[3]文学源于生活,是作家生命体验的绽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亦是师生共同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探寻作家的生命轨迹,感受作家深沉独特的生命体验,唤起对生命本质的追寻与终极关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在笔者的教学中,不止一次有同学问过一个相同的问题,“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对我有什么用?对我毕业找工作有什么用?”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褪去了它斑斓的色彩,失去了它人文的温度,风干了它历史的鲜活,变得乏味可陈、面目可憎。如何恢复中国古代文学的风采情韵,如何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成为每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文学即人学,唯有回归生活、扎根人性,方能唤起学生沉睡的诗心。《中国诗词大会》虽然只是一档综艺节目,但在立足生命体验、培养理想人格方面颇为用力,值得借鉴和学习。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场南开学子王轶隆的事迹。本来应上场的选手帅克因突发疾病无法参赛,由王轶隆自动替补。王轶隆是辽宁抚顺人,因母亲生病放弃了在天津工作的机会,回家乡工作。王轶隆还给所有观众算了一笔亲情账,假如我们的老父母只能活三十年,我们节假日回家探望,其实算下来只能陪伴父母三到五个月。郦波教授也夸赞“最长情的爱是陪伴”。在识别诗句题第二题失误后,即“散入春风满洛城”,主持人董卿请王轶隆上台,告诉他,他的母亲因病重再次入院,并把选择权交给了他,究竟是留下答题,还是回去探望母亲,王轶隆最终选择回去探望母亲。董卿拥抱了王轶隆,向他说对不起,并表示他的位置会空着,百人团也不再招募新选手。王轶隆的孝心感动了全场,成为《中国诗词大会》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郦波教授亦评价“最好的诗词就是最好的人性,这是诗词的灵魂”。节目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弘扬孝道,传达温情,给予所有人感动和力量。又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九场二号挑战者白茹云。她是一位农妇,也是一位淋巴癌患者,还有一位患有脑瘤的弟弟。她在台上计算了她的治病费用、坐车车费,不需多言,艰辛可见。然而,即使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白茹云依然热爱诗词,不忘初心。康震教授根据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阐发开去,结合白茹云的身世,认为诗无达诂,诗的真意就在于唤醒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得到了全场的共鸣。白茹云填写诗句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郦波教授点评,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自有一份襟怀和淡定,恰如白茹云跨过了人生的道道关卡,淡定地站在我们面前。康震教授接着点评,毛主席的诗词愈是艰难愈是绽放奇光异彩,也与白茹云的经历奇妙吻合。白茹云的人生与诗词融为了一体,诗亦人,人亦诗,带给我们持久的力量和感动。《中国诗词大会》对生命体验的重视,对理想人格的推崇,给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以启迪。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关爱学生,把握他们的年龄特点,了解他们的哀伤苦恼,帮助他们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苦难,培育学生健全理想的人格。比如在讲解孟郊的《游子吟》时,笔者提了两个问题,请学生们举手,一是有多少同学记得父母的生日?二是有多少同学在假期中给父母做过饭?从而善意地提醒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真意,我们对于父母的爱,也许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甚至是细微琐碎中。

要之,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后,在豆瓣取得了8.9分的好成绩,其广受欢迎的背后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的回归。笔者认为虽不能生搬硬套,但由于内容的重合性,《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面临着学生背诵难、难背诵的尴尬。《中国诗词大会》重视选手的背诵功底,强调诗词的积累,并用点字成诗、飞花令等环节对选手展开充分考察。笔者认为一方面将背诵转化为吟诵,甚至吟唱,另一方面开展飞花令等竞赛,举办属于我们自己的“诗词大会”,将点燃学生背诵的热情,夯实学习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还遭遇传统与现代脱节的严峻考验。《中国诗词大会》则品读诗词之美,探索诗词之趣,把观众引入五彩缤纷的诗词世界。笔者认为应学习《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经验,不仅拓宽诗词的广度,而且加深诗词的深度,将古代文学之美与趣融合,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亦多次遭到“无用”的拷问,《中国诗词大会》则以唤醒大众沉睡的诗心为己任。笔者认为应立足生命体验,考察学生实际,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注释:

[1]邵岭:《为什么在所有文体中,我们特别强调古诗词的背诵——对话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文汇报,2017年2月16日。

[2]李菁:《聽叶嘉莹说,在这个时代该如何读古诗词》,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2月10日。

[3]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8页。

(雷斌慧 湖南常德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415000)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教改
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诗心”引“诗教”勃发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虚拟机服务器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研究
初中美术教改新思路初探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
关于高职院校印刷色彩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