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7-10-09李晓静

新一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寄宿生沟通交流心理问题

李晓静

摘 要: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很多时候只能从电话或汇款中感觉父亲的存在,回味母爱的温暖。长期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使这些孩子出现了性格缺陷、情感缺失、行为偏差等心理问题,这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试作以下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家庭氛围;沟通交流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陪伴和沟通

外出务工的家长大多数是从事体力活或是做小生意,劳动强度比较高,空闲时间也很少,因而回家的次数很低。据相关数据表明,六成半在外工作的家长平均一年在家待不到10天,大多数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时间,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呵护。他们有心里话无处说,有委屈也无处倾诉,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法表达(比如撒娇,亲爸爸妈妈等),大多数孩子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沟通比较困难,在家里经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疼爱和鼓励,也很容易变得脆弱,往往情绪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沉默寡言,情绪低落,以自我为中心。

(二)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望子成龙”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与无奈,因此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成为改变自己、家人甚至家族命运的承担者,希望孩子处处比别人好。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过于沉重的压力使孩子自卑、忧虑、沮丧、内向、敏感、易动摇。这种矛盾致使孩子的情感、认知心理出现障碍。加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心理、逆反心理,并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还有很多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没生病就是健康。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对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劳您多费心。”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刻画出“从此我就没事了”的消极心态,也透露出家长对家庭教育下意识的放弃。

(三)学校管理严苛、师生间缺乏沟通交流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水平滞后,重制度轻细节,重结果轻过程,重“管”轻“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因此,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在寄宿生日常管理中,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课上的学习,生活教师负责学生课后的休息照顾,教师之间分工明确却缺少沟通交流,没有充分认识并发挥他们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寄宿生的情感问题便成了教师管理工作中的真空地带。白天寄宿制学校和普通学校一样要完成教学任务,晚自习后虽有一些空余时间,但学校很难组织发展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活动。寄宿制学校从学生安全角度考虑,一般是封闭式管理,且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安排较满。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和选择范围会受到一定的制约,看电视、上网的机会相对较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够多。时间长了,有的学生就变得不爱说话、不愿交流。

二、改善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关怀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为此,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二)学校教育中老师的角色显得非常重要

老师要弥补孩子没有家长的缺憾,给学生营造一种家庭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就要扮演家长的角色,给孩子父母般的关怀和温暖,成为孩子最可以依靠的人。比如:老师可以亲切地抚摸他的头,以一个父母的身份来安慰他们,还可以及时领他们就医。在生活上,教师要经常走进学生的宿舍和学生交流,不妨和他们开开玩笑,拉拉家常等。每天晚上临睡前,教师要走进宿舍,帮助孩子整理床铺,特别是等他们睡好以后,要给他们拉拉被子,叮嘱他们晚上不要把被子蹬掉等等。尽管老师不能代替父母,但是,老师的这种角色扮演,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还存在。从而使他们不再感到孤单无助。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予学生交流的空间

学生寄宿在校,每天生活在固定的环境中,难免因审美疲劳而厌烦,导致浮躁不安。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趣味活动,教师应定期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开展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在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个别有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总之,教育应该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感化心灵的工作。积极、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更是时代发展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探索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谭寒.农村“留守兒童”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2008(08).

[2]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河南教育,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寄宿生沟通交流心理问题
农村寄宿生有效管理对策分析
初中寄宿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寄宿与非寄宿初中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