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磁珠按压结合手法松解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2017-10-09周春华杨桂英陈剑峰冯卫华
周春华,杨桂英,陈剑峰,冯卫华*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耳穴磁珠按压结合手法松解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周春华,杨桂英,陈剑峰,冯卫华*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目的 观察耳穴磁珠按压结合手法松解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 对32例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采用耳穴磁珠按压配合手法松解治疗,通过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来评定疗效。结果 随访3个月,2组患者治疗1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2月及治疗3月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分值不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分值在1月后至3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耳穴磁珠按压结合手法松解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无创、简便、有效,不仅可以在治疗效果方面等同于封闭治疗,且疗效稳定,持续,值得临床推广。
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耳穴按压;手法松解
近年来,腰椎内固定手术逐渐普及,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的病患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其中,由于骶髂关节错位引起的下腰痛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1],此类下腰痛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成棘手的难治性下腰痛 (Lumbar disc Surgery intractable low back Pain,LSP),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2]。目前业内普遍将关节内注射局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作为诊断及治疗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金标准[3]。但骶髂关节封闭治疗不仅是一项有创操作,且有效作用时间较短,常需重复操作[4],不适合作为临床常规诊疗措施,因此,探求更为安全易行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前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研究重点。而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治疗此类难治性下腰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我科自2015年7月至今采用耳穴磁珠按压配合手法松解对腰椎术后引起的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确切,现总结如下。挤压试验均可阳性,屈颈和挺腹加压试验阴性。⑤X线检查:骨盆平片无明显异常,有时可显示患侧骶髂关节密度较健侧稍高,关节下缘局部骨质增生,两侧关节间隙不等或毛糙。闭孔大小、形状改变,髂骨横径宽窄改变,两侧髂嵴不等高,股骨颈长度改变,腰骶角大小改变。
1.3 纳入标准
①既往有腰椎内固定术病史。②下腰痛持续反复发作,站立、行走活动时疼痛加剧,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③除“4”字试验外,床边试验、骨盆挤压试验、骨盆分离试验均能引起骶髂关节位置发生改变、骶髂部疼痛以及髂后上棘压痛。④存在有引起骶髂关节错位的损伤外力及机制,排除其他疾病。⑤无肢体偏瘫病史。
1.4 排除标准
①x线检查、CT与MRI检查显示患处邻近节段有椎间盘退变、假关节形成等腰椎源性疾病引起疼痛或由于局部外伤引起的疼痛。②合并有肝、肾、心脏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患有精神性疾病或心理障碍的患者均不纳入。 ③治疗期间使用抗炎、镇痛类药物者。④耳部皮肤有炎症或破损,无法行磁珠按压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行骶髂关节封闭治疗,注入1%利多卡因5 mL(内含曲安奈德20 mg)。
1.5.2 实验组行耳穴磁珠按压配合手法松解治疗,按疗程干预2个月。
1.5.2.1耳穴磁珠按压:①选穴:腰骶椎、臀、坐骨神经、交感。②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操作者一手持耳廓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敏感点,即为耳穴,75%酒精消毒后,将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耳穴磁疗贴贴于所选穴位上,嘱其每日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1~2 min,刺激强度以局部感热、胀、痛并能够忍受为度,4天换贴1次,左右耳交替,7次为1疗程,干预2个疗程,共治疗时长为2个月。在留籽期间,患者耳穴周围局部出现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称之为“得气”[5],密切观察患者在进行耳穴磁珠按压治疗过程中有无任何不适情况。
1.5.2.2手法松解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采用滚、揉、拍、提、拿、捏、四指推等手法松解患者的腰骶部、骶髂关节处、臀部及大腿的肌肉;治疗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9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年龄32~76岁,平均60.25岁,其中9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15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32例,1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31~81岁,平均59.34岁,其中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8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18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组患者均施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1.2 诊断标准
按照以下临床表现由副主任及以上级别的医生进行诊断:①患者无法端坐,下肢不能负重,严重者下肢放射痛可由股骨大转子外侧至大腿前方,咳嗽、打喷嚏、弯腰、仰卧等动作均会使疼痛加剧。患者骨盆旋转困难,常用手掌撑住患侧臀上部、躯干偏向患侧并略微前倾,保持强迫体位。少部分患者下腰部一侧疼痛可放射至臀部、腹股沟区及会阴部,小腿外侧出现酸麻痛,后伸时会引起局部疼痛加剧。②患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处局部压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筋结,患侧叩击痛可放射至臀部及下肢,下肢呈现纵向叩击痛,髂后上棘和骶髂关节局部出现明显肿胀。两侧髂嵴、骼后上棘不等高、后凸或低陷。③下肢相对长度不等,患者缩短1~2 cm,甚则出现阴阳脚。④屈髋屈膝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床边试验、“4”字征、对抗性髋外展试验、骨盆分离率为1周2次,1月为1疗程,干预2个疗程,共治疗时长为2个月。
1.6 观察指标
1.6.1 疼痛程度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0-10分,分别代表无痛-最痛。患者自评分,分别测定患者入院当天治疗前、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以及治疗3月后腰背部疼痛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
1.6.2 使用汉化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6],ODI量化表包括9个部分(站立情况、个人生活料理情况、坐立状况、睡眠状况、提举重物情况、行走状况、旅行状况社会生活状况以及腰痛或腿痛程度),每部分分别进行评分,评分为0-5分,分别代表完全障碍-正常,填完量表后计算得分并分析ODI指数,指数=[实际总得分/(5 ×回答的问题数)]×100,计算获得的ODI指数越高,说明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越重。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治疗1月后,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月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2组患者治疗2月及治疗3月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组内配对t检验,实验组的VAS评分、ODI指数分值不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分值在1月后至3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评分结果比较(±s)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评分结果比较(±s)
注:本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对照组VAS ODI VAS ODI治疗前 4.66±1.31 58.17±13.08 4.66±1.285 58.17±13.08 1月 2.72±1.085* 33.25±10.35* 2.72±1.085* 33.14±10.06*2月 1.88±1.01*△ 23.63±8.44*△ 2.75±0.92 32.70±10.36 3月 1.09±0.86*△ 16.23±6.85*△ 2.66±0.71 32.62±9.78实验组时间
3 讨 论
骶髂关节继发病变是腰椎融合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非手术治疗为治疗骶髂关节痛的首选[7],其中骶髂关节封闭治疗的疗效确切。但本研究发现,耳穴磁珠按压结合手法松解治疗同样能在短期内(治疗1月)达到封闭治疗的治疗效果,且长期疗效优于封闭治疗,结合耳穴及手法松解均为无创操作、简便易行这些优势,得出结论:耳穴磁珠按压结合手法松解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疗效优于骶髂关节封闭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1] 汤建华,陈剑峰,田小武.手法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577-1578.
[2] 何国标,龚健.局部封闭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难治性下腰痛45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4,11(30):65-66.
[3] 孙希武.骶髂关节阻滞治疗下腰痛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10):1549-1551.
[4] 张艳亮,高天乐,唐大刚,王淼.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6):670-671.
[5] 徐翎翎.耳穴按压治疗腰痛30例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121.
[6] 郑光新,赵晓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腰痛患者的可信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001):13-15.
[7] 丁育健,赵长清,赵杰.腰椎/腰骶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痛的诊断与治疗[J].脊柱外科杂志,2013,11(5):318-320.
本文编辑:王 琦
R274.9
B
ISSN.2096-2479.2017.37.76.02
周春华(1972-),女,副主任护师,本科,研究方向:外科护理与管理
杨桂英,女,主管护师,研究方向:骨科护理 陈剑峰(1969-),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脊柱外科
冯卫华,女,主管护师 项目基金: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科研项目面上项目(YGZXM1515)
作者简介:周春华(1972-),女,副主任护师,本科,研究方向:外科护理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