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观察
2017-10-09陆云
陆 云
(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观察
陆 云
(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目的 分析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应用护理干预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心脏病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观察护理干预前后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水平。结果 护理干预后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下降值(14.98±3.1/7.0±1.1)mmHg及低血压相关病症发病次数(2.0±1.1)次/2周,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血压下降值(24.02±2.9/11.96±3.0)mmHg及低血压相关病症发病次数(4.9±2.6)次/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血压值,还可以降低或消除发病次数,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护理干预;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心脏病患者常见现象就是体位性低血压[1]。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65岁的老年人约1/5在平卧站立时会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严重时会造成患者出现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跌倒、晕厥等情况,而这也使得有效改善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方法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2]。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7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并取得较高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75~95岁,平均年龄(88.23±5.6)岁;女17例,男53例;住院时间33~43天;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中出现晕厥12例,心绞痛16例;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活动状态:夜间起床时13例,长时间站立6例,大便后蹲位起立10例,坐位起立时8例,起床时4例,行走时11例,卧床站立时23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2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28例,心绞痛、冠心病22例。
1.2 方法
对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入院前2周给予常规护理,后2周对患者给予护理干预。
1.2.1 健康教育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高危患者与其家属宣传、贯彻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知识,使得患者认识到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处理办法等;指导患者进行日常运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法,睡觉时可将枕头垫高23~30 cm,保证充足睡眠,规律生活,并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如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则需穿上紧身弹力袜并坚持做静脉曲张操,从而有效压迫下肢血管,避免血液因重力因素在站立时汇聚在下肢而影响患者脑部供血。定期测量血压,经常抬腿并在站立时做交叉双腿的动作。
1.2.2 饮食干预与生活护理
科学搭配膳食,荤素搭配,保持充足营养物质摄入;实行24 h专人陪护可能发生及已发生过体位性低血压高危患者,协助患者开展日常生活。对早晨起床的患者开展三部曲:首先,患者清醒后坐起并保持几分钟,未出现头晕、头晕症状开展下一步。其次,将双腿下垂至床下并保持几分钟,如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则开展最后一步。最后,自行站立。减少房间障碍物,保持房间内物品简洁、光线柔和,可沿着床并扶床慢慢行走。夜间护理:患者夜间小便不起床,使用尿壶。洗浴护理:患者进行热水浴之前需准备小椅子或浴垫;洗浴时坐在小椅子或浴垫上;洗浴完成后需躺一会,之后在进行起立活动。站立护理:患者弯腰后不能突然站立,应借助墙体或其他物品缓慢站立;如患者为站立状态,则需每隔几分钟活动一下身体。
1.2.3 用药护理
叮嘱患者根据医嘱用药,定量、定时服用药物,且对患者说明不能私自增减药量及药物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1.3 判定标准
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卧位及平卧位变换成站立位2 min后的血压,如患者站立时舒张压较平卧下降10 mmHg或收缩压较平卧下降20 mmHg,且出现昏厥、全身乏力、视力模糊、头晕等脑部缺血症状为体位性低血压。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干预后,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下降值及低血压相关症状发病次数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P<0.05)。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改善情况(±s)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改善情况(±s)
体位变化时血压下降数[收缩压(mmHg)]护理干预后 70 2.0±1.1 7.0±1.1 14.98±3.1护理干预前 70 4.9±2.6 11.96±3.0 24.02±2.9 t 21.2801 17.8172/12.9872 17.8172 P<0.05 <0.05 <0.05时间 n 低血压相关症状发病次数(次/2周)体位变化时血压下降数[舒张压(mmHg)]
3 讨 论
立位性低血压又被称为体位性低血压[3],是由于人体体位变换,如人体长时间站立,或人体从平卧位变换成站立位引发脑供血不足造成的低血压现象。由于体位性低血压并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因此,病因较为复杂,同时有些患者无临明显床症状,有些患者有临床症状,且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会随着基础血压增加和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65岁的老年患者有1/5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病症,75岁老年患者有1/3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病症,虽然体位性低血压并不是影响患者血压,而是因为低血压引发患者急性脑血管、急性心肌梗死、跌倒、昏厥等病症,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4-6]。
为了找到改善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有效方法,本次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下降值(14.98±3.1/7.0±1.1)mmHg及低血压相关病症发病次数(2.0±1.1)次/2周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血压下降值(24.02±2.9/11.96±3.0)mmHg及低血压相关病症发病次数(4.9±2.6)次/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老年心脏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中应用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提体位性低血压水平,还可以降低低血压相关症状发病次数,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 刘 春.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及体位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8):102-104.
[2] 曲广枝.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16):263-264.
[3] 刘 虹,祝 燕,黄卫东,等.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干预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859-862.
[4] 李 芳.临床护理干预在老年低血压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2):3392-3394.
[5] 贺 婕,黄 琪,彭贵海,等.整体护理干预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餐后低血压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4,30(6):858-861.
[6] 付 琴.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临床分析及护理风险防范[J].现代医药卫生,2015,(14):2201-2202.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7.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