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7-09-30刘陵霞
刘陵霞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兴趣;教材;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4—0099—0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够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呢?
一、放下包袱,提高兴趣
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较枯燥的文言要素要讲解,也要求学生积累掌握,但这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小部分,绝不应把这些东西满堂灌地硬塞给学生。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学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把这些文言文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的设问,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吸引学生探讨故事的情節、叙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笔者在讲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你是《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的导演,面对这样一个剧本,你会重点拍摄哪个场景?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名演员,你认为哪个角色最能打动你,你想出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贴近于生活,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自觉地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变,是需要教师花大气力进行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立足教材,狠抓基础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所以,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以教材为核心,狠抓落实,以课内辐射课外,以课外巩固课内,步步为营。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全面、综合性的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建议是立足于多年的高考命题经验之上的,可以说是相当中肯的,我们应该遵从。适当练习课外语段,这里所说的“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问题设置得规范,在练习时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三、重视诵读,感知内涵
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易于诵读的韵文或骈散结合的文言文,所以有感情的诵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因此阅读时大可不必忙着去逐句逐段地分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从字、词、句到段、篇进行全面的感知。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现就以《师说》一文为例,简要谈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作用。第一步粗读。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通读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对文章的基本内涵有个初步感知即可。第二步精读。在《师说》的课堂阅读环节,首先拿出两小段,要求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这一次朗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是明显读出了节奏和感情。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当然,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课堂便不再枯燥无味了。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必须坚守的一块阵地,在坚守这块阵地的时候,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的高效性。高效灵活的课堂组织策略,是保证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达到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