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09-30于奋

甘肃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准确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于奋

【关键词】 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准确;合

理;想象;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4—0096—01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把握好整合的“度”,不可“滥”用,即为了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甚至一节课中不加选择、不加剪辑地从头到尾都用录像、影视来代替教学文本;更不可“懒”用,即摆着信息技术不用而进行传统的学科教学,致使有些教学的重点突出不了,难点也突破不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笔者以为,运用信息技术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要正确准确地运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正确和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如,《鸟的天堂》中讲的是一棵大榕树,枝生根,根深入泥土里。有的教师从网上下载了类似的录像,不加处理地展现了一丛或多棵围拢的榕树,即使录像再生动、再形象,那还是不正确的。

二、要合情合理地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合乎人之常情、合乎教学规律,力求形象、流畅。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具体形象性。”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四十分钟进行教学,突破重、难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要用足用好教学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了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用足、用好,力争一件多用,一件好用,做到恰到好处,不留痕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如,在教学《詹天佑》时,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使用了“中部凿井法”,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可以先让学生边读边作画,以检测对课文的了解状况。然后再出示预先制作的动画,让学生对照理解,从而清晰地反映了中部凿井法的六个工作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注重培养想象能力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一代新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教材中蕴藏着许多创新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使他们的想象思维得以发展。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一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取名呢!笔者充分利用段中潜在的想象因素,让学生说说自己想象中的黄山奇石,并演示设计好的几组画面: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领略课本中没有叙述的奇景异石。而后进一步要求:选择其中一景,发挥想象写出景点的特点,看谁想得最好。学生有了初步的表象印象,再通過自己独特的想象写出来的片断精彩极了,思路、文章别具一格,各不相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达到读写训练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要训练的课文内容虚拟成声、形、情、色为一体的动画景象,让学生观察后,通过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表达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视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各种素质得到提高。

五、注重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篇章,教师应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及审美鉴赏的能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点明主题的诗句设计这样一组课件:移动的镜头慢慢地逐景推进,展示出桂林山山水水秀丽多姿、连绵不断的景象,优美的朗读语调,再配以《江南丝竹》管弦乐曲,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意境中发挥想象,陶醉于迷人的景色中,达到人在画中游的最高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在突出教材重点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发掘整合“联系点”,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机“嵌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无缝连接”,要在活化一个词句、段落或篇的学习过程中,在自主探索的学习实践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磨合,最终实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准确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准确切入,激活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