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017-09-30尤金霞

甘肃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教学培养

尤金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动手操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4—0062—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占着绝对优势,他们对于数学知识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因为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

小学生具有好奇又好动的心理特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又有许多可动手操作的因素。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以及相关的计算,形成相应的空间概念,都必须通过对大量的具体的、形象的感性知识进行认知,而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在动手操作中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动手操作,教学中的疑、难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中,笔者要求学生对照算式“40-28”进行学具操作。要从40根小棒里拿走28根,应该怎样拿?个位上的“0”不够减“8”怎么办?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让学生把操作过程加以完整地复述,并结合列竖式讲清算理,顺利地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实践证明这样动手操作,使“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一再减”的算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表象,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三、设疑鼓励,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之前,设置疑障,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它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克服一切都要教师告知的依赖思想,并且在猜想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自豪感,这让学生兴趣大增。对于学生猜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管正确与否,不要轻易下断论,对于猜测中不时出现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确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学习的劲头更大。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这时,笔者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并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操作。学生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操作,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激发兴趣,调动起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同时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进行示范,而是让学生自己大胆尝试。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此时,教师及时进行表扬他们,并继续发问:“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之中。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数学教学培养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