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加强小学阶段语言文字教学

2017-09-30李文林

甘肃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基础性工具性规律

李文林

【关键词】 工具性;基础性;规律;传统;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4—0463(2017)

14—0046—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将重点放在基础工具即语言文字教学上,值得语文教师深思。下面,笔者就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工具性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除了进行必备的基础教育外,还要考虑它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就赋予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新内涵,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工具性的文化内涵,在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因此,语文教学不全是以学习语文知识为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运用和整体把握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控能力,平时教学中做到以读书技能的联系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主,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感受语文基础性用途。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的、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内容分析为主线的同时,着力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真正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二、梳理语言文字的内容,探索教学的基本规律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句与陈述句等强调的语气不同。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突出语言文字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孤立、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这一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规律,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识字要做到四个结合:1.把字的音、义、形结合起来;2.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3.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4.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字的音、义、形,就必须把识字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规律,逐步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基本字、查字典是四大基础。学生有了直呼音节的能力,就能读准字音,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又认识了一批构字率极强的基本字,就有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进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就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四、要继承传统,改进教法

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的实际训练,在练习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习中掌握技能。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应继承并发扬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事实上,任何课文的教学都会受到时空的限制,语文课的效率就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教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对待的。因而,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应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基本任务。编辑:张慧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性工具性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巧解规律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构建基础性与选择性统一的课程结构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对外汉字教学的若干基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