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2017-09-30袁文昌
袁文昌
【关键词】 语文课堂;减负增效;含义;主体意识;备课;分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5—0052—01
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
一、明确“减负增效”的真正含义
“减负增效”中的“减负”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减少,也不等于学习时间的减少。“减负”不能仅仅是学生课业负担数量上的减少,更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精化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否则,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可能被减下来,明天又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附加上去。教学在减“负”的同时不能减“质”,也就是要“减负”,也要“保质增效”,这才是真正的“减负增效”!这一观念的提出其实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学习者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会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反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能使他们获得自我体验,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批评、争辩,提高其民主参与能力。拥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为实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创设良好的外在氛围。只有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最后,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三、吃透教材并且认真备课
“减负但不能减效”有不少的途径,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的知识不减少,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就教师方面来说,就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就要求对每一堂课有充分的计划,也就是做好备课工作。第一,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的精神;第二,熟悉自己所教的教材,明确教材的设计理念,明确“课标”的精神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应对所教学段的教材进行相应的计划和分解,将“课标”对该学段的教学要求分解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以及教材的各个单元,建立起整个学段的知识框架;第四,要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有系统的计划,然后根据各单元的实际情况,将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融入各节课的备课中;第五,要指导学生建立学科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整本教材以及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有个基本的了解;第六,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
四、建立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应该了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另一方——学生的客观真实的情况,正视学生的个體差异。新课标明确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个体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这就很好地回避了过去那种“人人都要十全十美”的工厂式的、统一标准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要想做到“减负但不能减效”,甚至“减负增效”的目标,就应该注意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不是将学生按照语文成绩的好坏,简单地分为优良中差,而是根据“课标”的要求,让全体学生在达到“课标”对初中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正视他们的个体差异,努力发现学生的个体优势,根据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个体优势进行分组,然后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逐渐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减负增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