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7-09-30李屹璇
李屹璇
摘 要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就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要把儿童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改革应试教育,让应试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在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误区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误区把素质教育最终指向德育,德育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德育,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这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重要。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德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03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LI Yixuan
(School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is all a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To train children into all-round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and make the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years of practice in quality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misunderstandings have hindere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leads to the ultimate goal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quality education, how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is requires not only the efforts of schoo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ll-round development
1 人的全面发展概述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及个性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表现为由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整体人格的发展。在教育意义上,我们把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德智体美勞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还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产生整体影响。当人们发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重知识智力,而轻品德道德时,就提出了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就是打破应试教育的壁垒,把关注点放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上。我们也可以把教育改革提出的素质教育,看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导。
2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2.1 素质教育
现如今,素质教育变成了教育改革的代名词。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简单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发展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2.2 素质教育误区
2.2.1 学校教育的误区
我国多年的教育实践改革,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来推动。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必不可少。首先,素质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应试教育在慢慢淡化。不提倡应试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毕竟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高考等选拔性考试仍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对公平的一种形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不以考试成绩为导向。考试只是素质教育评判学生的一种手段。为了弱化分数,素质教育又引入特长生竞赛、综合实践课程和老师评价及学生互评等手段。其次,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在自主招生考试和研究生考试中的面试,都会注重考察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这些教育改革实践都是为了少培养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多培养一些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也面临新的问题。首先,不以分数为结果导向的评价难以界定。越来越多的特长生竞赛成绩造假,甚至冒名顶替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有人把一些可以加分的项目(如二级运动员证、少数民族户口等)明码标价卖出。综合实践、暑期实践等为培养和评估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课程,学生并没有实地考察和实践,而是让家长拿到单位盖章了事。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方面,也有学生为了拿到A级评价送礼拉票。其次,面试中的猫腻也有很多,网上也不时有事业单位面试“按萝卜挖坑”的事件爆出,面试对于面试者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如同虚设。这些所有素质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都指向:素质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德育问题才是基础和根本。endprint
2.2.2 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教育,通俗来讲,就是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家长们似乎也意识到了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然而,孩子的课余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充斥着。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一是因为家长之间盲目攀比与跟风,二是家长并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暑假期间,笔者在某辅导机构实习,有一个秋季该上一年级的小姑娘,她在课堂上常常坐立不安,老师布置的字母抄写作业也不能完成。而且她不想来上英语课,因为她暑假有美术、唱歌、钢琴、跳舞、英语五个特长班要上,但她只喜欢上美术课。她的家长不要求她写英语作业,看起来是不注重她学习成绩的表现,而且五个特长班的学习看似能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但实际上,她的父母没有着重培养她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和认真听讲的能力,他们肤浅地认为报了一些特长班就培养了孩子的能力。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能力是独立自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而很多家长进入了培养孩子“特长的能力”的误区。更大的误区是:他们也不注重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家长做不到言而有信,如何能言传身教呢?素质教育中,德育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家长能意识到品德比能力更重要,教育改革的目的才算是真正达到了。
2.2.3 社会教育的误区
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对个人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社会教育的场所可以是文化宫、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纪念馆等等,社会风气和舆论对儿童也有教育影响作用。前些年博物馆、纪念馆等的免费开放,可以说是教育改革在社会教育中做出的努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和社会还需要用法律来约束和解决一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理不了的问题。
近年来,常有考生志愿被篡改的事件曝出。日前,青岛胶州一名高考生的志愿被好友郭某篡改,只因好友与其报考同一所大学,但担心分数比他低,挤占自己的入学名额。最后导致好友的成绩远高出报考学校的分数线,却没有被录取。此事曝光后胶州公安经调查,确认郭某涉嫌违法犯罪,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此次高考志愿被篡改则因同学的“妒忌心理”引发。这种典型的妒忌心理是一种人格障碍。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可能因为家庭教育,其二可能与成长经历有关。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无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德”的人,那就需要法律来约束。
3 素质教育的误区把素质教育最终指向德育
3.1 德育
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是首要也是根本。德是美德、品德、道德。德育就是把儿童培养成具有良好美德、端正的品德意识和坚定的道德观的全面发展的人。
简单来说,德育就是育德,它包括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和家庭德育等三个方面。我国目前的德育主要是学校德育,和一小部分的社会德育及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就是中小学目前开设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课程。社会德育就是目前教育改革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和暑期实践。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社区和养老院等场所进行社区服务。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及其他长辈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施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3.2 教育改革中德育应该如何改革
3.2.1 学校德育应如何改革
(1)德育教育需要实践。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一直停留在“应试水平”,利用教学时间开设思想品的课程并进行考试。凭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情况,这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实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就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由认识转变为实践,从道德动机转变为道德行动,使其道德实践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培养其道德践行能力,例如到孤儿院、养老院做义工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道德品德,而这些情感有益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践行道德。
(2)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教育。自主教育就是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教育和管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从各方面努力提升自己。在德育工作中,让学生自己掌握品德修养的内容和标准,对自身道德品德进行认识和评价,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入德育工作,使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
(3)教师要树立道德榜样。在进行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时,树立道德实践的榜样十分重要。教师的师德在育人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应在思想认识和言行举止上为学生树立榜样,努力提升自己,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3.2.2 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应如何改革
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处在边缘地带。德育并不是只存在于学校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社会舆论引导也十分重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德育应该是双向的。一些成年人没有接受德育教育,无法意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道德教育需要两代人共同成长。社会在发展,成人身上没有的新道德品质可能在孩子身上出现,所以道德教育就不仅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的。家长、社会在孩子面前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有些方面,家长需要向孩子学习。教育者应积极推行符合社会文化实际的新型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双向教育为学生的道德能力培养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德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一同努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道德素质养成,更需要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但有时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到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或许会被在家中或社会中受到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抵消掉,进而降低道德教育成效。因此,必须着力推进学校德育的社会化,构建三维立体网络来推进德育发展,把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三者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教学与研究,2004(1).
[2] 由丽.试论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
[3] 彭友金.浅谈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
[4] 張洪菁.家庭德育:不能忽视的德育内容.学理论,2011.
[5] 罗云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等建筑教育,2011.
[6] 朱德文.学校德育在中学生道德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教苑荟萃,2011.
[7] 祝玉怀.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考试周刊,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