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思考
——以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为视角

2017-09-30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利奥波德土地利用大地

李 翔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文化哲学】

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思考
——以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为视角

李 翔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当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其需要多重手段介入解决,这也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在阐释人与土地关系方面独树一帜,其思想中的生态意识、整体主义及土地美学思想等理念,对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城市土地利用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伦理缺失

(一)薄弱的生态意识

利奥波德认为:“一类土地伦理传达一类的生态意识,与此同时它反过来体现出这是个人责任对土地健康的确证。”[1]这里的生态意识要求联系所处环境内诸要素的影响去分析事物,以培育一种土地利用的责任感。由于片面地理解与应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人们不顾长久利益和不以整体性思维去认识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同时,缺乏完善的土地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不能及时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也造成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伦理缺失。

(二)褪去的景观美感

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一方面,其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升了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原本多样化的生态群落被破坏,自然、半自然的景观退化,丰富多变的土地类型被改造为构成类型单调、植被稀疏的人工景观规划。这种“千城一面”的利用现象,走向人与自然关系极端的境地,结果使生态功能与自然的舒适度都无法得到保证。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混乱,加之利用过程中不能较好地处理产生的废弃物,破坏了周围原生的合理的环境构造,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有的景观美感逐渐丧失,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设的美学意蕴。

(三)狭隘的土地利益观

传统观念认为,作为客体的土地价值是主体的人赋予的,利用土地时,人类只是在谋求利益而不愿承担连并的责任。忽视土地价值的多维性与关键性,割裂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统一关系,单方面追求土地的经济意义,最终是一种狭隘的土地利益观。“利奥波德期望建立多元的‘大地伦理’,一面启发人类确立土地责任感,一面指引政府转换对待土地与野生动物的态度及改进原有的管理方式,真正地以一种谦逊与仁爱的态势应对土地。”[2]

(四)消失的土地文化

土地文化是随着社会改造和人类发展逐步形成的,它投射出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总和。在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以及原有功能的弱化,造成有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如文物古迹、聚居地形态、历史建筑等受到拆除或者改造。而后的土地利用又没有对其进行修复或者保护,导致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变成“废弃物”,土地文化的传承损失严重。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土地文化没有了物质层面的依附变得空有其表,土地文化价值观念逐渐消解。

二、大地伦理思想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启示

(一)构建土地共同体

利奥波德认为:“大地伦理包含了对各个成员以及共同体自身的尊重,把人类从共同体的霸权位居角色拉回到共同体内平等的一员与公民。”[3]他还强调,在土地共同体中的大部分成员不具备经济意义。那么,我们在对待这部分成员时,不能仅从人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更要整体、客观地把人—地—社会连接为统一的整体,并将三者看作是一个互相交织的共同体。

利奥波德指出:“如果缺乏良知,义务也就毫无实际意义,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人的道德和良知运用到对土地的敬畏之中。”[4]然而正是人类根深蒂固存在的与土地的关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人类没有义务、只有特权的思维,致使人类无法形成对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的责任与义务观念。这种土地共同体对成员的道德约束应该也只能是以人类为主。因此,培育人类的“生态良知”迫在眉睫,而它也是建立土地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并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深远。

(二)可持续的整体观

努力做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意识与观念等直接作用于土地利用的结果,城市的土地利用应该是以生态为主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其实质是土地系统的良性发展与人和谐的体现,它反对人与自然的分离,其评判的根本尺度是整体利益的突显。土地具有多样化的功能特征,所以在城市土地利用中仅仅站在依靠经济层面的单一价值观是完全错误的,这是现行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外化。面对这一点,我们需要改变土地利用中的价值选择,遵循公平合理与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及一定程度的伦理要求等。可见,我们在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时,保持可持续的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追求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

利奥波德提出“象山那样思考”,它的意思是从整体主义出发,尽力去维护生态的完好、稳定与美丽,并在人与自然之间搭建整体伦理价值观,这有利于从本质上纠正人类对自然从属地位错误的归置,唤起人类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破除城市土地利用单一价值观的藩篱,由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解决环境问题,也为妥善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提供了宝贵的可行依据。

(三)愉悦的栖居

利奥波德的土地美学观念是他思想意蕴的重点,目的是在不破坏荒野的前提下令人得到总体上审美愉悦的感受。这种土地美学观念在他的著作中是以乡村田园为背景的,但是引入到城市土地利用当中也恰到好处,同时它也外延到对自然和人工景观的美学感受。利奥波德的土地美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呈现出土地的生命美感,“沙乡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生命形态,这片土地生机盎然,令人向往”;第二,人与土地休戚与共的和谐美感,当人与周围的事物互相“理解”、彼此“包容”,这种“和谐”的向度,既可以展示原生大地之美,也可以体现系统内各要素的美学价值。利奥波德的土地美学指导城市土地利用在人与土地之间重构一种现代的生态美学——生态平衡、良性发展,这对于土地的规划、设计者等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生命之美与和谐之美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人对土地的一种依附感与文化感,这正着重表达出面向人居的城市土地利用的最终归宿,也是城市土地利用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

三、结语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针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独特视角和整体的思维方式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丰富和扩展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途径,其思想核心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为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后现代主义视角。目前,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仍处于发端,尤其是结合实际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学术领域急需完善。在环境问题危机四伏的全球背景下,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应运而生,面对我国当前存在的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其具有前瞻指导意义。大地伦理思想的生态意义在于建立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与融洽的生态价值观,促使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为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生态转向提供强有力的伦理支撑。同时,它对中国城市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体现在发展城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及协调城市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3]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9.216.

[2]夏光武.美国生态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96.

[4]奥尔多·利奥波德.沙郡年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2.

[5]李剑.土地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其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责任编辑:周丹】

汉 千秋万岁

B82-058

A

1673-7725(2017)09-0189-03

2017-07-03

李翔(1992-),男,河南郑州人,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土地利用大地
大地之歌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最强魔术师
裂开的大地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关于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的翻译、解析与启示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