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南高跷秧歌的文化特征

2017-09-30金春昌

文化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辽南秧歌唢呐

金春昌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文化视点】

辽南高跷秧歌的文化特征

金春昌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辽南高跷秧歌作为东北秧歌的典型代表,既有东北秧歌的文化共性,也有辽南秧歌的地方特色,其审美形象、表演风格、音乐、精神意蕴具有浓郁的“东北味儿”。复州高跷秧歌和庄河高跷秧歌都承载了传承辽南文化习俗、民间风情和群体性格的作用,随着高跷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与创新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辽南;高跷秧歌;审美形象;表演风格;精神意蕴;东北味儿

引言

辽南高跷秧歌作为东北秧歌的典型代表,既有东北秧歌的文化共性,也有辽南秧歌的地方特色。东北秧歌曾经是东北地域流传最为广泛的融民间舞蹈、音乐、歌唱、戏剧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据研究考证,东汉时高跷传入东北,属杂技性表演。《列子·说符篇》载:“宋兰子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唐朝以前称为长跷伎,宋代称为踩跷,明代以后,高跷开始扮各种人物,《南都繁会图》中的高跷已经有了诸如持扇的“公子”“渔翁”等人物扮相。清后期,秧歌开始在辽南地区盛行,其中高跷作为秧歌的一种,在河北、山东的小鼓高跷、地秧歌的基础上,并借鉴传统戏曲的某些因素,逐渐形成歌、舞、戏、杂技相结合的成熟的辽南高跷形态。辽南地区是指辽河以南,千山山脉西麓以及辽东半岛南端地区,这一地区地处渤海、黄海之间,北接东北大陆,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主要包括现行行政区划的辽阳、营口、鞍山、大连四市范围。本文所指辽南高跷秧歌主要指大连地区的复州高跷秧歌、庄河高跷秧歌,其它地区的秧歌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一、辽南高跷秧歌审美形象具有浓郁的“东北味儿”

东北秧歌是东北黑土地文化孕育出的艺术样式,黑土地所特有的乡土情怀、文化底蕴、审美形象和艺术情趣深深根植于东北秧歌中。东北秧歌按表演形式可以划分为高跷秧歌、地秧歌和寸跷秧歌三种。高跷秧歌亦称“踩高脚子”,即双腿绑缚两或三尺木跷,双足踏木跷起舞。根据表演角色要求,可分为侧重踩扭和情节性表演的文跷与侧重炫技性表演的武跷两种。表演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通常还与龙舞、狮子舞、跑旱船、小车舞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清康熙年间杨宾所写的《柳边纪略》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旁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高跷演出激情豪放,热情粗狂,同时动作夸张、节奏明快。表演者从几人都数十人不等,边舞边唱,“走阵”既花样繁多,快慢交替,美观大方,表演者脸蛋儿鲜红,服装色彩艳丽,大红大绿,五彩缤纷,从头到脚,都给人喜庆的情感。辅之以扇子、手帕、伞等道具,让东北的大秧歌形成了令人惊叹、诧异的视觉与听觉的审美冲击,形成了“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东北秧歌特点。

辽南的高跷秧歌与东北秧歌在审美形象都体现了东北特有的传统文化,塑造的形象除了传统文学作品形象以及传统民间故事、传说之外,如樵夫、和尚、货郎、青蛇、许仙等;还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和固定下来的角色—“四梁四柱”, 即《神州会》(也称《张三赶会》《张三卖艺》)中的张三(武丑),俗称“头跷”,及其妻王氏(武旦),俗称“二跷”;《打渔杀家》(也称《杀江》)中的萧恩(老生),俗称“渔翁”,及其女肖桂英(武旦或小旦);《铁弓缘》中的秦氏(彩旦),俗称老?或“茶婆”;《断桥》中的青蛇(刀马旦)、白蛇(小旦)、许仙(小生);以及丑公子(衫丑),也称“沙公子”等。其中头跷(武丑)、二跷(武旦)、渔翁(老生)、老擓(彩旦)为最主要角色。

复州高跷人物扮相有头跷姜太公、二跷黄天霸、三跷朱光祖、四跷贺仁杰,接下来是关羽、断桥、铁公鸡等各组人物。《庄河县志》记载,高跷队在明清时,就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内容。早期庄河高跷由8人上跷,表演传说中的“八仙”形象由舞者扮成,手持代表“八仙”的道具,脚踩的木跷尺余高,随锣鼓、唢呐节奏,载歌载舞。清朝末年,增加了“丑婆子”“傻柱子”等丑角形象,以及《唐僧取经》《打渔杀家》《断桥》等折子戏中人物,木跷曾增高到2尺多。

二、辽南高跷秧歌表演风格具有浓郁的“东北味儿”

东北秧歌的“行当构成”一般包括“跷头”“上装”“下装”“鼓子手”“老捶”“棒子手”等。每种角色在动作上基本都有自己的艺诀和表演规范。如“上装”(旦角)的动作讲究“迎风胸,杨柳腰,轻抬慢落水上漂”,要扭的“稳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下装(生角)要扭的火爆、粗犷、开朗、大方,幽默而不轻狂。丑角的表演要“丑中见美,笨中求巧,傻中见乖,呆中求俏”。这些口诀都是劳动人民和艺人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固定的审美规范,很多民间艺人也往往因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著名。

辽南高跷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街趟(行进群舞)、架象(造型性群舞,象征吉祥)、大场(集体性群舞,人物动作各异,最具辽南泼辣、火爆、诙谐又抒情的艺术特色)、小场(情节性、戏剧性的舞蹈表演,有单人、双人、三人、多人舞之分,伴有秧歌戏、小歌舞表演)等。扭,高跷的基本动作技法,辽南高跷的扭突出了腰的主导作用。踩跷形成屈时短,伸时长,即所谓的抬短落长的风格技法。浪,成为辽南高跷的审美标准,“稳中浪、浪中美、美中跷,俏中哏”。逗,是辽南高跷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段。逗哏是辽南高跷艺术的核心。相,即鼓相,是叫鼓亮相的简称。它是辽南高跷的精髓。它吸收了戏曲中的亮相的表演程式,用在角色上场、下场或一节舞蹈动作完毕后,突出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辽南高跷艺人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稳相(姿态不变原地扭动)和走相(姿态不变脚下走动)。辽南高跷新特点在保持传统高跷风格动律的同时专业文艺工作者在辽南高跷老艺人帮助下,进一步提炼高跷中“艮劲”的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将老艺人们创造和表演的精粹升华为系统的“步法”,同时吸收天津高跷、地秧歌、二人转以及单鼓中的舞蹈成分,并在内容上出现了塑造新农民的形象和反映出东北农村新貌的表演剧目,进而成为辽宁乃至东北的代表性的高跷艺术。改革开放后,辽南高跷发展迅速,在服装、阵容、难度、道具等方面均有改进。为提高表演的观赏性,将锣鼓、唢呐等传统乐器与某些现代乐器进行组合,并配以新颖的服装和相关道具,更紧密与民间舞蹈、杂技等娱乐项目相融合,并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增加其趣味性和多样性。

据《复州史话》记载,清朝初年,在复州城驻军的绿营兵,每逢过年时就组织起高跷秧歌队,到商铺和百姓家去拜年以讨取赏钱。后来,店铺老板怕徒弟们过年想家,也纷纷组织起高跷秧歌队,既搞娱乐,又可讨取赏钱。复州高跷秧歌由此产生,逐渐由城内扩展到农村,形成了集火爆的场面、优美的舞蹈、传神的演唱、丰富的扮相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复州高跷在保持辽南高跷特点的基础上,展现出独特的“稳中浪”。复州高跷的基本扭法:走拖步、趟地式。柔中有刚,头部与上身摆动较大依据所扮演人物,做各种姿态。舞步特点可概括为“拖、摆、晃,一闪动、一步一屈像松挺,动如风,立如钟。跷高可达一尺七、八左右。传统复州高跷表演的舞蹈主要有“二龙吐须”“别杖子”“卷白菜心”“拉骆驼”等。表演者穿戴戏曲服装和头饰,扮演戏剧中人物。舞、唱结合,以唱为主。复州高跷场面火爆、舞蹈热烈、表演细腻、扮相丰富,风格特色主要表现有“稳、浪、俏、逗、唱,高、拖、戏扮妆”。起鼓煞住后,呈大鹏展翅状,涌向前方。转慢板后,则大扭大浪,大摇大晃,浪中求稳见长。

三、辽南高跷秧歌音乐具有浓郁的“东北味”

音乐与舞蹈相伴相生。辽南高跷伴奏音乐可分为跑场、走场、清场三类。跑场音乐热烈奔放,走场音乐流畅欢快,清场音乐华丽风趣。伴奏乐器有唢呐、大鼓、大镲、小镲等。主要以锣鼓、唢呐乐为主,伴奏中,锣鼓占主导地位。唢呐曲牌多种多样,主要用于烘托气氛。同时兼有民歌演唱和喇叭戏。锣鼓可有大抬鼓、大钹、小钹,还可加大锣、小锣等。辽南高跷秧歌音乐的曲调是富有东北地区色彩的唢呐曲牌,曲式短小,乐句齐整,附点音符与对句运用较多。中速或慢速乐曲中附点音符的运用,便于演员抒发深挚的感情。两支音色不同的唢呐以对句的形式吹奏,犹如互相问答,增强了演员间的感情交流,使表演更富有戏剧性。辽南高跷中,鼓点和打击乐的演奏非常出色,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效果。。复州高跷音乐属于曲牌式,常见的有《句句双》《翻天鹤》等秧歌曲。庄河高跷传统曲调主要有《句句双》《秧歌调》《过街楼》《得胜令》等。主要伴奏乐器为,唢呐、锣、鼓、钹、镲、笙等。

四、辽南高跷秧歌精神意蕴具有浓郁的“东北味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袤无垠的黑土地造就了东北诚实厚重的农耕文明,东北人重义轻利、质朴自然、朴实无华的性格,而游牧民族和“闯关东”的移民,则让东北充满了刚毅果敢、豪放豁达、慷慨奔放的激情。这种精神深深地浸透在东北人的血脉里,也深深地融入到东北秧歌中,自由奔放,豪爽粗犷、泼辣耿直,不遮不掩,东北秧歌艺术因素丰富,集歌、舞、戏、杂耍、武术等于一体,人物行当、道具和表演程式等充满着长期居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和特有的审美习惯。东北秧歌的道具以手巾花(过去男性用水袖)、扇子为主,此外,还有手玉子、棒、鼓、锣等。手巾花的舞法十分丰富,技巧多样。手巾花是东北秧歌表达人物情感和耍玩技巧的重要手段,它的玩法也是有别于其他地区秧歌的重要标志之一。

复州高跷,以复州城为活动中心而得名。一说源于河北沧州冀东地秧歌,清末传入复州,一说源于河北沧州梨园马姓回民艺人到此地“搭野台子”唱戏,演出正值年关,行程拖延,随即兴上跷闹演秧歌,与当地人同欢,此后高跷秧歌保留下来,成为当地民俗活动之一。复州高跷深受鲁、冀、豫等地民俗民风影响,鲜明反映出以汉族为主体的大连地区人文风貌,以及当地老百姓朴实豁达坚韧直率倔强的性格。庄河高跷表演风格“逗”“浪”“俏”。两人表演时,一般为男(下妆)与女(上妆)对演。表演内容花样繁多,往往是唢呐吹奏一个曲调,便有一个新花样,有独立段子、戏曲人物,以及各种表演造型;如《锔大缸》《小两口分家》《瞧情郎》《唐僧取经》《白蛇传》、跑旱船、猪八戒背媳妇、跑驴、老汉推车、四朵梅花、空中飞人、八仙过海、倒立空翻、别蛤蟆、扑蝴蝶、向阳花、锦上添花、三环套月、双人飞人、两组下坠、老太太亮相、东北风、卷心菜、过龙门、龙摆尾、横扫千军等,表演中还增加了对虾、大鱼、蛤蜊等海洋生物的扮相。

结语

辽南高跷秧歌作为艺术载体,既有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共性,又有属于辽南自身的文化特色,与民族民间艺术一样负载着东北地域人文、地理、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科学、医学、美学的文化载体,发挥了传承辽南文化习俗、民间风情和群体性格的作用,反映了辽南人民的审美标准、审美属性、文化风格等,随着高跷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与创新,辽南文化以及东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都在这门艺术中不断积淀和深化,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责任编辑:王崇】

汉 千秋万岁

G127

A

1673-7725(2017)09-0023-04

2017-07-05

金春昌(1967-),男,辽宁阜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民间舞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辽南秧歌唢呐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又听唢呐
三道河酒馆
大连辽南船厂
唢呐
昌黎地秧歌
富平村里唱秧歌
试论辽南温室蓝莓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清代辽南城市体系初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