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2017-09-29曹佃阳
曹佃阳
摘要: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有的把语文课教成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有的则把语文课异化成其他学科的"保姆"。应试化、技术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由、自我与自尊;机械化与模式化又使它丧失了本真与个性。一个本应是最艺术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甚至讨厌的代名词,缺乏甚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充斥着许多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類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245-01
1.认真进行备课
我们强调教师精心备课,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时,教师要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备好教学大纲。做到备教材不超纲,授教材不拔高,确保指导学生的基本要求,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2)备好教材。要吃透、弄通教材,正确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易混、易错点。(3)备好学生。要依据全班学生各个层次的知识基础,结合教材的特点,拟定合理的教学目标。(4)备好教学方法。要根据所讲授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学校设施条件和学生基础、特长,科学设计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5)备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6)备好教学程序。教师对如何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展示目标、实施目标、讲解课文,甚至课堂的提问、板书的设计、多媒体的合理运用、练习题的科学安排,以及如何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等环节,都要做到用心考虑、精心安排。
2.创建良好课堂情境
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需要,巧妙、合理、适时地导入新课。如提出问题征求答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运用对比促进思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抒发感受,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材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基础,适时出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妙提问,努力引导学生"善思""入境",引导他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和思考。此外,还可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讲段趣闻、说个故事、吟诵诗词、解释典故、引用俗语等,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3.注重过程,变教为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上,往往倾注心力的是一堂课中学生应掌握几个生字、理解几个新词、了解多少文本意义等。当然,这些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文本配套教参上现成的,无需教师思考与钻研,教师所要做的工作过多的是把一个个既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目标。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个性的突现、情感的激荡、生命的显现等等,几乎都排斥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之外。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演变为对文本的一种复制--对字、词、句、篇、章的注解而已。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边活动。然而有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教师则蜕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巡视者、旁观者。过去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答案的唯一性,而现在则更多提倡阅读的多元化。
有的教师,面对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也不敢进行一点评价或引导……诸多现象的成因,源于有些教师尚未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为此我们强调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的同时,要更多地融入教师的开发意识、创造意识,变传统的复制文本为开发文本、创造文本,也就是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4.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 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 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5.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导和评价的和谐统一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无疑是将文本知识化为已有语文素养的最好途径。
在课改思潮的冲击下,广大教师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课堂上不惜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亲近文本,反复读书。但大多缺乏引导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大部分老师只重视阅读形式上的变换。我们常常能看到课堂上的小组读、分角色读、挑战读;常常能听到"你读得还不够味儿,还有谁想来试一试",一瞬间,小手如林,一个、两个地又读起来,这样的朗读,看来确实使课堂热闹起来、充实起来。这样的朗读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帮助吗?能让他们走进文本世界吗?这就是他们需要的个性阅读吗?这样的阅读无层次可言,无梯度可言,这样做法对于深入理解课文是没有多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