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2017-09-29梁时奇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孔乙己课文文本

梁时奇

摘要: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问题设计;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082-01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的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教师通过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那么如何设置有效问题,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1.首先,吃透教材,找出“问”点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这要求教师对教材钻深研透,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所得之后,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明白。之后,就是如何设计问题,提的问题一定要凝练,要能启发学生不知不觉地去学习所确定的重点内容,要能让学生积极的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标题人手,如学习《土地的誓言》,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什么?(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土地?又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誓言?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作者和土地的關系,体验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炽热的爱。可以从结尾人手。如《孔乙己》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请认真阅读全文,从孔乙己的精神追求、物质追求、人格追求等方面的前后变化探究孔乙己悲剧的自身根源和社会根源。这一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小说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特点人手,因为巧妙的构思是为更好地表达主旨服务的,理解了文本的构思特点,自然就解读了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此外,还可以从名家的评论、文中的矛盾处、事件发展变化和人事理关系等切入设计纲降目张的问题。

2.其次,立足语言,品味美点

语言是语文的根本,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王尚文先生说:“把全部都聚焦予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设置问题要咬定语言不放,自始至终关注言语的内容、形式及表达效果,凸现语文课堂的语文意识。要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设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精读课文,品味美点,联系具体语境和设身处地的体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梁衡的《夏感》,立足毫不起眼的“着”字品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带“着”的十五个句子,试着将“着”字改为“了”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后,明确“着”表示现在正在进行:高粱玉米正在生长着,农人正在忙碌地劳作着,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在时刻迸发着生命的活力。那么作者在于什么呢?我们的作者也一直在行进着、思考着、微笑着、写作着、赞美着。通过显性的“着”和隐性的“着”的理解,体验到作者赞颂夏季,其实是在赞颂旺盛蓬勃的生命,《夏感》是一首生命之歌,这夏天的旋律就是生命的旋律。

更要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设问,弄懂深层道理,探究言外之意。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我”的视点为切入口,当我们在船上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父母视之如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而“我”却仔细看他的手和脸,并且“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联系全文,从这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中,你读出什么?这是还没有成年人所有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的纯真的“我”对自己亲叔叔的最自然、最朴素的深切理解和由衷同情,与父母的称谓和举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联系写作背景,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更能深刻地揭露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残害,进一步彰显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度。

3.再次,立意文化,提问开放多维

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构建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育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升语文教学内涵。

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使阅读者能带着个人的思考、情感和价值取向主动融人作品,读出问题,读出自我,读出智慧。而个人的思维方式、经验积淀、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有差异。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能予以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要考虑是否多维性,能否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想。

学习《山中访友》,可设闻:假如你来到山中,你最愿意和谁为友?为什么?可从体验角度设问,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课文文本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孔乙己(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