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一顿根正苗红的新疆早餐

2017-09-29李敬阳

新疆人文地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肉饼搪瓷哈萨克族

李敬阳

吃早饭这个事儿,中国人其实一直以来是不太重视的,重视都是近几十年的事儿。古时候大约只有富贵人家早上起了床,才会吃些点心什么的,而皇上身边的文武百官,早上起床想吃两个点心也来不及,因为上朝的时间很早,大家起了床,就得提着灯笼去上班,空着肚子去见皇上汇报工作,贯彻指示。

有些朝代,皇上一般会在上朝完毕后,给这些饿着肚子开了半天会的手下们安排一顿工作餐,大家挤在大殿下面的一个地方一起开吃,所以这个工作餐,又叫“廊餐”,也就是在殿前的廊下进餐。

至于广大基层的劳动人民,自古以来虽然也有一日三餐的规定,但基本上都是一天两顿饭,早餐和午餐是连在一起的,其实直到现在,不少的乡村,还保留着这个习惯。

后来,吃早餐变的重要起来,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是最为重要的一餐,不仅要吃早餐,而且一定要吃得好。所谓早餐要吃的像皇上。而不吃早餐,则会导致智力退化、视力下降、加速衰老、心肌梗塞,完全就是慢性自杀。

时至今日,虽然祖国各地都有各地特色的早餐,比如兰州人的牛肉面,武汉人的过早,广州人的早茶等等。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豆浆油条、稀饭咸菜,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早餐中的主力。记得以前看王蒙写过一个小说《坚硬的稀粥》,虽然是借着早餐说别的事儿,但是这个小说之所以能借着早餐说事儿,本身也说明中国人民,主要是汉族群众的早餐习惯——就要坚定不移地吃稀饭就咸菜,豆浆加油条,一旦换成顿顿西式早餐,就会极其不适应。

但是在新疆,由于地域文化的原因,早餐便与内地不同,带有鲜明的新疆性格,大体上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于内地稀饭咸菜的简约版,另一种则是内容扎实、气质豪放的厚重版。

先说说简约版,或者叫普通劳动人民的大众版。这一种早餐的代表,非馕莫属。

馕,我们知道,在新疆是最普通的一种主食,固然有着各式各样,大小、厚薄、辅料不一的诸多种类,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从馕坑里烤出来的烤饼。

馕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新疆众多民族的饮食中,随处可见,午餐可以吃、晚餐可以吃,早餐更是可以吃,馕在早餐中最简单的吃法就是掰一块馕,就着一壶茯茶,蘸着吃,比稀饭咸菜还简单,当然条件许可,还可配以酥油,茯茶可以换成奶茶,而且一旦茯茶换成了奶茶,立马就会使早餐小小地提升一个档次。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奶茶在新疆早餐中的地位,比馕更為重要。

在新疆吃早餐。一般如果是有奶茶喝,就表明是一顿像样的早餐了。奶茶可以配馓子、包子,除了馕之外的各种饼子甚至馒头等多种主食,可以说是新疆早餐的金牌标配。而在哈萨克族人那里,奶茶还可以配另一种主食,从而使这种搭配成为哈萨克族经典的简约版早餐。

这就是包尔萨克。

包尔萨克,发音的时候我觉得更像是在说“巴尔扎克”。其实就是炸出来的油果子,大多数情况下,包尔萨克的大小都是略小于一盒烟的烟盒,内部中空,色泽金黄,以方形、菱形为主,当然也有圆形、梯形、三角形的。如果你去了哈萨克族人的毡房,通常主人都会端出来一盘包尔萨克,再给你倒一碗茯茶或者奶茶。

对哈萨克族人来说,喝茶就是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一般来说,一天至少要喝五次茶才算是喝茶。而早上喝茶,更是要喝得畅快淋漓,必须要把自己喝通,也就是一定要喝得出汗、喝得去方便,才算喝通了茶、喝到了位,这种程度,就相当于一个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神清气爽的状态,浑身通泰。

奶茶可以拉升简约版早餐的档次,自然也可以存在于厚重版的早餐中,发挥出所向披靡的力量。

比如配肉饼。

很多年前,我在乌鲁木齐五一路工作的时候,附近有家维吾尔族餐馆,早餐就是羊肉饼,在同事推荐下,我专门前去品尝。一进去就见餐馆里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肉饼的香味。这家店可以选择肉饼配茯茶或者奶茶,但是,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吃货,我坚定地选择了茯茶,因为奶茶的滋味厚重,就着奶茶,容易掩盖肉饼的滋味或产生误导,而无法真正品出肉饼本身的滋味。

这家店里所谓的肉饼,其实就是馅饼,但基本上是把羊肉和面混合在一起制成饼状,更像是在和面的时候就把羊肉掺了进去,然后煎炸而成,味厚、油重,香气扑鼻而个性分明,肉饼一入口,鲜香的味道便在口腔中霸道的全方位覆盖,在早晨寡淡的口中,完全有种爆炸的效果。

但是肉饼这种早餐,在新疆不是太具有普遍意义,和肉饼类似,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另一种厚重版早餐,则是烤包子。

烤包子有很多文字介绍过,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说一点,用刚出炉的烤包子作为早餐,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不能太性急,否则一口下去,热气蒸腾,油汁滚烫,弄不好就在嘴上烫出几个泡来,而肥瘦相间的肉馅,扎实、耐饿、过瘾,在早餐系列中,属于彻头彻尾的雄性气质。endprint

能把性急的人嘴上烫出泡来的早餐,在新疆还有一种,就是缸缸肉。

所谓缸缸肉,就是用大号搪瓷缸子小火慢煨出来的清炖羊肉,一个搪瓷缸子里一两块带骨羊肉,加上一缸子炖出的清汤,就着馕来吃,连汤带水,完全是一顿绝顶的早餐。

没吃过缸缸肉的人可能会想,就算缸缸肉是在搪瓷缸子里炖肉,但那也不过是一种换了容器的清炖羊肉嘛?能有什么特殊?

没错,我在没尝过缸缸肉的时候也这么想。

说起来我第一次吃缸缸肉的时间很早了,那时候大概也就十六七岁,我还是一个心怀远大理想信念的英俊少年,有一次去塔城地区的和丰县,这个地方离乌鲁木齐不算太远,也就500公里,但是当年新疆的交通不发达,去一趟和丰,一路颠簸,晃晃悠悠地要走差不多两天,也就是说中途要在设施简陋的小旅馆里住一夜,我就是在从和丰回来的路上,在一个小旅馆门口见到了缸缸肉。

那些大号的搪瓷缸子整齐地排列在火炉上,缸子也早已磕碰的斑斑驳驳,我当时还琢磨,这地方,连个碗都没有,竟然用缸子吃饭?待凑过去一看,才知道这叫缸缸肉。

卖缸缸肉的老板见我凑过来,就让我揭开缸子盖自己挑选,我揭开一个盖子一看:这什么东西儿啊?清汤寡水的,就缸子底下沉着一疙瘩肉,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然而苦逼的是当时这个地方只有这一种早餐,再无选择,我只好胡乱选了一个缸子,先随随便便的喝了一口汤,立马就震惊了,半天没回过神来:缸子里看起来清如白水的肉汤,竟然如此鲜香浓烈,简直鲜美的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舌头,再吃肉,那块羊肉也早已煨得软烂无比,滋味浓厚,而用馕泡着汤,吸足了肉汤的馕吃起来也一点不输肉的感觉。

那一次之后,我便记住了这个缸缸肉。

后来我看到一些介绍,说这个缸缸肉虽然也是清炖羊肉,但如此鲜美的原因,是因为将肉放在了搪瓷缸子里,经过漫长的小火煨炖而成,所以这东西现做是来不及的,只能是一直在火上炖着,汤少了,随时加水,因为煨炖的时间长而味道绝美。

但细究起来,缸缸肉无论是制作和调料都很简单,无非就是盐、胡椒和料酒。现在新疆街头的缸缸肉,则会加入胡萝卜、恰玛古(蔓菁)、鹰嘴豆、葱花等辅料,而我当时在那个小旅馆前吃的缸缸肉,这些辅料则一概没有。

那么这道美味是怎么来的呢?有种说法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公社社员们在生产劳动中,因陋就简发明的。社员们在吃了这种自创的美食后,立刻就能精神焕发,疲惫的身体刹那间满血复活,干劲十足,因此是一种充满了满足感的美食。

后来我看到还有一种说法,说这种缸缸肉实际上是从前苏联传过来的一种吃法,而且还有一个很长很绕口的名字。但不管怎么说,这种炖肉的方法不可能超过搪瓷缸子的历史,搪瓷作为日用品大量进入日常生活也就是上个世纪初的事儿,而在中国,民国时期虽然也有,但并不普及,普及的时候要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其实除了上面所说的早餐,新疆人民还有着各种重量级早餐,或者说,正餐也一样可以拿来当早餐,比如清炖羊肉、丸子汤、熏马肉等等,都能当早餐吃,这没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新疆人民的胃口好。

而我觉得最牛的,还是早餐吃羊肉抓饭的。

正常情况下,抓饭都是午餐的时候吃,乌鲁木齐的抓饭馆子一般一天也只是卖一顿午饭,过了午饭的点儿,抓饭就没了,而早上,只是属于做抓饭的时间,一大早的,抓饭刚下锅,还没熟呢。

然而我認识一位体态丰盈的大姐,有一次却要坚定不移的在一大早吃抓饭,早上起来就到处找抓饭馆子。当时我还惊奇,但后来逐渐知道,其实早上吃抓饭,在新疆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比如在南疆的和田、喀什等地区,早上吃抓饭是一种常态,因为当地人觉得,只有时不时的在清早来上一盘放着几块肉的抓饭,才能保证一天有着充沛的精力,精神焕发。

我觉得这个理论没错。只有早上扎扎实实地吃一顿过硬的早餐,才能让身体由里及外、由物质而精神,达到昂扬的状态。如果连一顿早饭都吃的低调而萎靡,又怎能激发出饱满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

就冲这一点,没有一个好胃口,怎么能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肉饼搪瓷哈萨克族
猫儿尤喜蒸肉饼
每个人家里都有过一个搪瓷盆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老乞丐
十年春宵梦,一钵肉饼汤
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饮食结构分析
玖申文化创意从日用到时尚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消逝的怀旧物品:搪瓷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