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分享行为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其培养策略

2017-09-28林延芬

教育界·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缺失原因培养策略影响

林延芬

【摘要】分享行为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主动给出自己的物品让他人分享和自觉地分享他人思想与情感这两方面。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既源于幼儿的性格,又依赖于家庭环境与教育,更倚重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该注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营造教育氛围,开展教育活动,重视家庭教育引导。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缺失原因;影响;培养策略

分享行为,指人们在群体生活时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成果、某种思想或积极情感与别人共同享用的行为。分享行为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主动给出自己的物品让他人分享和自觉地分享他人思想与情感这两方面。前者虽然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体现,但人们的性格或思想意识则是决定人们这种行为的核心因素;后者取决于人们的心理意识,不论是把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或荣誉让他人分享,还是自觉地分享他人因取得成果或获得荣誉而产生的快乐,都取决于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意识。良好的分享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美德,它对个人的发展和对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分享行为缺失的原因

分享行为缺失,在物质方面,指不情愿將属于自己的物品让给其他人享用的行为;在精神方面,不能因他人取得成果或获得荣誉而自然产生一种快乐心理,不仅如此,有的还会滋生鄙视或嫉妒心理。经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行为和特定的预设活动行为观察和对幼儿本人及其家长的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幼儿分享行为缺失的原因主要为以下两方面。

(一)幼儿性格是分享行为缺失的内在原因

在幼儿园或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分享行为中的各种表现:有的孩子能主动和同伴交换玩具,互相传授自己的玩法,玩得很开心;有的孩子却紧紧守护住自己的玩具,拒绝与人分享,别人玩不得,自己也玩得不开心;而有的孩子不让别人玩自己的玩具,却强势地霸占别人的玩具,引发争执,让人反感甚至避而远之。笔者通过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行为和与家长的访谈调查了解到:那些乐于分享的孩子,性格开朗外向;而不愿分享的孩子,则性格较为孤僻、固执、自私且心胸狭小。由此可以看出,自私与孤傲的性格是分享行为缺失的内在原因。

(二)家庭环境与教育是幼儿分享行为缺失的外在原因

对于缺失分享行为的幼儿,我们针对10位孩子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情况做了有关的幼儿问话调查分析。问话的内容及答案统计如下表。

从上面表格的问话统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

2.家庭的溺爱养成了幼儿自私的性格;

3.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环境是制约孩子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

4.父母对他人的欣赏行为自然会影响孩子共享他人成就感或快乐心理的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与教育是幼儿分享行为缺失的外在原因。

二、幼儿分享行为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人们的分享行为直接影响着与他人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分享行为缺失的幼儿,如果得不到实质性的转变,长大后必定会伴有自私和小气的习性,而自私和小气的人自然不受人们喜欢,人们也不乐意和这种人交往,即使交往,也只是出自工作、隶属关系等外在压力,尤其是对缺失精神分享行为乃至伴有刻薄言行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反感,因此这种人的朋友不多,严重的没有一个真心朋友,即使在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人群中,也常常不受欢迎。自私是缺失分享行为人群性格的主要特征,对与己无关的社会公益性事情常表现为漠不关心,对他人或对社会缺乏爱心,对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心。同时,这类人群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如果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那么他往往持反对态度或表现为消极行为,对社会对他人不能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更为可怕的是这类人群还有可能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分享行为的缺失,除了前文所述的性格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幼儿分享意识的淡薄和分享行为习惯的欠缺。因此,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该注重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有助于幼儿树立分享意识的教育氛围

自私是人性的自然反映。现代家庭对独生子女普遍溺爱,家庭的一切生活几乎都是围绕着孩子转,这自然会强化幼儿的自私性格,养成幼儿的“小皇帝”作风。加之家庭教育不当,因此幼儿在与他人分享行为方面,自然处于一种盲区。意识决定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缺失主要是缺乏应有的认识,而成人的分享行为表现更多的是受道德观与社会舆论的支配。幼儿天真,思想单纯,很容易受环境或舆论氛围左右,一个表扬或一个赞赏,往往可以转变幼儿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营造有助于幼儿树立分享意识的教育氛围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首要方面。

首先是营造影响幼儿树立分享意识的舆论氛围。如先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幼儿认识良好的分享行为是一种美德,接着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将好吃的东西先让给爷爷奶奶等长辈,是否会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让给其他孩子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自私可恨,小气可耻”“好的东西先让给他人”的行为意识舆论。再如讲述“苏东坡让出心爱的坐骑来接济贫困门生”故事,以提出“帮他人是一种美德”“他人快乐我也快乐”的思想意识舆论。

其次是营造促进幼儿树立分享意识的评价氛围。如开展“找朋友”活动,先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朋友对象,然后要求它们说出选择的理由。应该说,孩子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性格随和、物品让出大方、赞赏或认可自己的孩子,当他们说出这些理由时,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这样不仅能促进幼儿树立分享的意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幼儿以后的分享行为。另外就是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开展“送红花”评价活动,凡帮助他人或主动让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教师就送一朵小红花给幼儿,以赞赏来强化这种氛围。

(二)开展有助于幼儿形成分享行为的教育活动

在物质分享方面,可以开展“每周物品分享日”活动,即每周要求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件自己的物品让他人享用。这种活动,既可以让孩子在选择物品过程中经历能否“割舍”的心理历练,又可以考察孩子在选择享用中是否能遵循“好的东西先让给他人”的行为。在精神分享方面,可以借助“送生日祝福语”来分享他人的快乐,让孩子在构思祝福语中经历心灵与情感的洗礼。另外,对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孩子,要求其他孩子要主动给予点赞,以这种行为来潜移默化地改变其原有的孤傲性格,从而使其养成主动赞赏他人的行为习惯。

(三)重视幼儿形成分享行为的家庭教育引导

幼儿形成分享行为与家庭环境、教育有着密切且极为重要的关系。学校开展的分享行为教育毕竟有限,而家庭日常生活占孩子成长的绝大部分过程,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那么孩子很可能表现为在家庭与学校各做一套的“双面人”,不良的分享行为将得不到本质的转变。

首先应要求其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为孩子做出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特别重要的是要求父母改变自己自私、孤傲、刻薄等不良言行。

其次是不要给孩子“小皇帝”的地位,注重引导孩子主动做家务劳动,让孩子通过劳动的体验来领悟父母的辛劳与无私奉献,从而滋生由关爱父母而发展到关爱他人的思想情感,为形成良好的分享行为奠定意识基础。

再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分享行为习惯。如要求孩子将好吃的东西先让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客人等,让孩子养成主动谦让的好习惯。又如教育孩子在接受家庭成员的礼物时要真挚地表示感谢。另外要教育孩子:若其他人需要你的帮助,不论是物品方面还是体力付出方面,都应不计较得失且有爽快的行为表现。家庭教育存在于多方面,哪怕是一种微小的行为,家长都不要忽视。

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既源于幼儿的性格,又依赖于家庭环境与教育,更倚重于学校的科学教育,因此,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终生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仅是笔者出于粗浅认识而尝试的初步实践,更多更好的做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田莹莹.论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1(08):206-207.

[2]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缺失原因培养策略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缺失原因及对策的探讨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