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忘与唤醒
——对酒曲音乐回归生活世界意义的反思

2017-09-28○庞

文艺评论 2017年8期
关键词:酒曲意义世界

○庞 洁

遗忘与唤醒
——对酒曲音乐回归生活世界意义的反思

○庞 洁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应对欧洲科学危机提出的现象学中心命题。他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科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溯到生活世界”[1]。近代科学追求客观的真理、实证的真理,同时却丧失了原本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科学研究探究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因果链,它不断丰富着人类对于主客观世界的认知度。但是关于人类社会某些领域的研究是不能单用科学理性去衡量的,如果非要这么做的话,人类就会在科学世界里渐渐迷失自我,难以返回本源的生活世界。这似乎是在为本文的论述作一个辩护,但是这种辩护亦很难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一、回顾——历史语境中的酒曲音乐与生活世界

(一)酒曲音乐的本身价值来源于生活世界

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主张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的角度理解人及人日常的周围生活世界。酒曲,是席间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民间娱乐,属于风俗类小调歌曲,因其来源于生活又极其贴近生活,是西北地区人民在酒桌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极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由于历史的融合,积淀且蕴含着不同地域、民族的审美情结,也可看出各民族同化的痕迹。它的唱词根据席间饮酒情况即兴编创,曲调一般固定不变,根据内容并演唱酒曲的程序多样,有起酒曲、敬酒曲、劝酒曲、散酒曲等分类,再具体一点分类还有告坐、要酒、看酒、让酒、奉承、对酒、退酒等程序,每个环节有相应主题的酒曲。[2]此外,还有除酬酢之外的劝酒猜拳调,以助兴烘托热烈气氛,是民间自发且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歌唱艺术,也是在近代理性世界对生活世界遮蔽前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经验最直接的体现。在长期的生产中赋予了它独特的生活艺术特征:

首先,酒曲唱词的编创主要来自人们对原初生产与自然生活中的感悟与理解,从平凡的生活世界中获得艺术的灵感,大多都是随编随唱,可以说生活处处都是编唱的材料来源,主题有敬酒、劝酒、劝善等,内容诙谐幽默,又有教化寓意在其中,可以说没有任何主客分离与技术崇拜,是一个可直观、可经验的生活实践。

其次,酒曲演唱的场合,一般为室内或家中庭院,为日常生活小酌或席间宴饮时演唱,因此不同于空旷野外的山曲、花儿,酒曲节奏比较自由,具有灵活多变又散漫的节拍特点。也正由于这样场域的限制,有时使酒曲的音域不如信天游、爬山调那样宽广,像在叙述故事,又像在聊家常,有时又会有一个音程大跨度,仿佛是逗趣,极富有乡间生活气息。人们善于把各种优秀的音乐及生活中的感悟运用到自己的歌曲中,也力图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世界里构建出一种新的文化主体,并与当地小调、山歌、小戏等本土音乐相结合,以使酒曲音乐更加丰富。

再有,酒曲的演唱也是特定仪式场合所表演的文化产物,是仪式建构中重要的象征符号系统,促成了仪式的完整性。像其他民歌一样,民众对于酒曲的功能有着独到的认识,在每个酒宴仪式过程中,某一阶段该唱什么内容的歌,才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都有比较约定俗成的认同。民众认同酒曲的象征功能,也认同酒曲在仪式中的文化功能,他们的知识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土壤之中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采用功能论来达到分类的目的。

(二)酒曲音乐的外在价值反作用于生活世界

以人在生活世界中获得的艺术价值反观酒曲作用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精神内核,我们可从个体的认知、情感互动、伦理道德观念内化后的实践行为三个方面递进式地考究酒曲的外在社会功能及当地民众对酒曲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内化的过程。

酒曲首要作用于生活的价值即劝酒助兴的娱乐功能。在节庆宴席上,主客双方唱酒曲可以为席间增添喜庆、欢乐气氛,在日常生活中,少数三五个人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热烈的气场,唱酒歌可以不断地将欢腾推向高潮,劳作闲余丰富了娱乐方式,消除疲顿。同时,如前文所述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酒曲是劳动人民生活直接而生动的反映,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其内容方面也不乏一些生产知识、生活常识、历史故事、人生哲理等,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又集娱乐性、知识性于一身。以酒助兴的同时,亦是情感的互动,传递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这是陕北地区酒曲的又一个显著特点。西北地区民众普遍热情好客,酒曲首先传递的,便是主人对客人的诚挚欢迎之情和客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由衷谢意,再有就是邻里乡间的友好关系表达,席间群体的歌唱与交融互动使彼此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情谊亦更加浓厚。

酒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反映了西北地区人民聪慧能歌,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与感悟。酒歌酒曲常被称为酒礼歌,礼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自有其意义的延续性。本文所述的酒曲,是一种典型的农民的音乐,是日常生活中的合乎礼仪规范的仪式和行为的俗乐。因此,酒曲演唱的仪礼场合可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社会”的民俗仪式活动。喜逢婚礼、定亲、周岁、寿诞、开业、奠基、乔迁、升职、饯行等,都可以成为聚众尽兴畅饮的理由。如此民俗仪式中的音乐表演,既可被认作是地方民俗观念的表达,也可看作民俗仪式活动艺术性的张扬,是口头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变化、承续的生动呈现。

因此,酒曲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发展而来,具有着特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丰富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沟通情感和教育传承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就是胡塞尔所谓的一种先验于科学的生活世界,预先给定不带有任何反思和判断、未被主体化和逻辑化,也是人们实现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原初领域。但是由于受到近代科学的冲击,酒曲音乐程序内容、酬酢形式以及演唱酒曲者发生变化,酒曲音乐处于逐渐衰落的境况。

二、遗忘——被抽空意义的生活世界

虽然人们从理性上认识到酒曲这样的民间小调聚合着实用的社会功能,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和个体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现代性”的强力冲击,民间酒曲的价值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反而在重科学理性、轻生活体验,重技术训练、轻精神世界这样的建构模式下被抽空了意义。

近代科学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在使人们只追求“客观真理”“实证真理”,而丧失和忽视了该事象原初的“生活意义”以及个体的“生命体验”,由自然经济的生活向现代生活方式发展。席间的酒曲起源于民间的生活世界,因此人们生活方式势必深刻地影响着民间酒曲演唱的兴衰。从结婚程序不再像过去一样繁复多样,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从收音机、广播、电视机到如今互联网不断增多,受电子媒介时代的冲击,不再以唱歌为乐。从中亦可清楚看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科学文化向人们的认识和生活空间延伸,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均科学化,同时也存在使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简约化的风险。

与此同时,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人们,形成了以城市为基本活动区域的生活范围,地域观念变得淡薄,高楼林立和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封闭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也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地域特色文化也被逐渐遗忘,多样性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同化,使得酒曲失去了自己的场地与依存的文化环境。此外,城市化影响下的经济发展,除了在农忙时节,其余时间整个农村均处于“空村”状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乡间田野,走向都市,生存土壤逐渐消失。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世界里处处存在着该音乐事项进行的场地,却已经没有了再进行唱曲的人。

当代多元音乐文化市场中,一方面,大众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占领了广大传媒市场,另一方面,传统音乐还遭受着“全球一体化”西方音乐更加猛烈的冲击,不断向西方音乐“祈灵”,失去了自我。数学化和客观化的科学世界被人们建构,却遗忘了作为人的生动而丰富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将精神归入自然科学之中,工具的世界取代了意义的世界。如此疏离了对人性价值的关照,再问哪里何时还能听到陕北酒曲、青海宴席曲,专业音乐工作者恐怕也要摇摇头了。

如此这样的音乐发展付出了与生活世界相背离的代价,原生态音乐中的人文意蕴和精神价值即被遮蔽,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的创造性被抽象和蒸发掉,传统音乐开始变得单调、止步甚至与时俱退,人类的音乐生活无论是起源还是发展都应是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当人们的丰富生动的音乐感受、真实的音乐生活体验统统被过滤掉,人们所继续追求的音乐便远离了生活世界也忘记了音乐生活的意义。为演示而演唱,从日常生活中如此具有人情意味的音乐娱乐中脱离出来。对酒曲而言,近代科学“剥夺”了演唱者的存在价值,在各种哲学思潮以及机械复制中,丧失了“韵味”和理想,也消解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礼仪性,作为人类最高旨趣的功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艺术实践方面,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过程中,却也耗尽了自身的内部形式,成为艺术的碎片。[3]

三、回归——对生活世界的唤醒

音乐这门人文社科类的艺术,它表达的是人类的生活世界与情感世界。音乐的发生不能脱离生活世界,实证的理性与科学的理性将人性遮蔽,殖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近代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与危机也就在于此,音乐体验与生活世界不可分割。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下,我们必须站在“音乐与人”“音乐与生命”“音乐与文化”的高度上研究和探索音乐传承,回归音乐艺术的本质,唤醒民间音乐对生活世界意义的追寻。

首先,生活世界不但是人的世界,而且还是一个人与他人共同存在的、主体间性的世界。在西北地区这一特定社会情境中,酒曲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一种基于生活世界的音乐的体验,以酒这样酬酢的方式进行的人际交流也是个体重要的生命体验。德国哲学家许茨认为:“我的日常生活世界绝不是我个人的世界,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是一个我与我的同伴共享的世界,是一个也由其他人经验和解释的世界,简而言之,它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一个共同的世界。”[4]由此,生活世界蕴涵着主体间性的内涵,人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在其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连结在一起,并以此相互影响、相互理解。酒曲回归日常的生活世界,它内在于人的活动之中,首先是人们在生活最初进行社会活动、情感往来的标志。人们通过唱酒曲使个体变得联系起来。同时,酒曲作为民间音乐艺术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看,它解释了该区域人民的生命历程,见证了社会中的人的发展。人们的认知与情感双向作用,赋予了酒曲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色彩,这种从生活世界出发,在不少传统民歌的传承中都有逐步深入的社会化过程的体现。我们应面对狭隘片面的人类主体性进行反思,我们生活的世界确实因为某些原因在文化和历史的演进中被超越、被遗忘了,我们需要返回来关注和重新审视,从而明确认识到客观与理性世界的真正根源。如美学家胡经之所言:艺术“不是模仿,而是揭示;不是宣泄,而是去蔽;不是麻痹,而是唤醒;不是功利的追逐,而是精神价值的寻觅;不是纯然的感官享受,而是反抗的承诺和人类生命意蕴的拓展”[5]。

其次,音乐因生活与生命体验而显示出悲、欢、苦、乐,生活世界可以说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人的形成与发展于生活世界中,由此,回归生活世界的传统音乐观也正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音乐的体验。“生活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6]只有基于对生活世界的体验,人与音乐的交往才能呈现出生命的意义。音乐是一个充满着意义的艺术,音乐的意义包含着音乐自身及其与音乐相关联而生成的意义。音乐的意义不是事物的一种固定不变的属性,而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对于一部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意义”要受到创作者、欣赏者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个体的生活经验、宗教信仰等等方面的制约,因此,音乐的意义只有结合特定的生活世界方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再次,酒曲回归生活世界还需要探寻主体间性的音乐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的传统音乐观更加体现了对生命价值逆向回溯的审美追寻。在生活世界中,无论是音乐发出者还是聆听者,总是在不断地追寻审美的意义。他们根据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寻找着自己独创性的音乐审美体验。主体间性的审美体验、审美理解等音乐审美活动是以生活世界作为基础。先验的和世俗的两个层面的主体间性,在于心灵的交互主体性,与人类自然世界和生活世界有关,属于心理学的现象学领域。[7]酒曲音乐的价值重塑与复兴,势必要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以个人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审美活动,需要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寻根溯源,如同海德格尔所说,哲学从学院宁静而封闭的环境中走进大众意识的深处,走向时代精神的前沿。哲学就不再成为形而上学的空想和玄思,而开始走向大众,走向日常生活。现象学向原初精神的回归,日常生活才是最高的实在。[8]

综上,酒曲是一个区域内社会的、集体的音乐文化现象,以生活世界这样的理论视角对西北地区的酒曲音乐进行回归探讨,可以重新认识和发现陌生而熟悉的生活世界,认识到日常生活世界对于人类生存的基础意义。关注人学和生命的体验,关注生活世界中民众主体本身,探寻主体间性的音乐审美或许能并开辟一条逆向回溯根性价值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朱刚《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兼谈欧洲科学与人的危机及其克服》[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40-45页。

[2]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4][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09页。

[5]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179页。

[7]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8]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猜你喜欢

酒曲意义世界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3 种酒曲中微生物多样性
两种酒曲制备米酒品质对比研究
纯手工酒曲与机械酒曲的米香型白酒品质对比分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茅台酱香型酒糟和酒曲脂溶性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