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电影《乌鸦》改编研究及文学传播
2017-09-28刘元直
○刘元直
恐怖电影《乌鸦》改编研究及文学传播
○刘元直
作为19世纪的文学大师,爱伦·坡对美国和世界文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作品语言优美,形式精巧,内容多样,在当代影视文化界备受青睐。自20世纪初,各类悬念迭生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受爱伦·坡生平及其作品的启发而创作的影视作品也相继问世。
2012年的电影《乌鸦》虽以坡的著名诗歌为名,但讲述的并不是一位经受失亲之痛的男子在孤苦无奈的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的故事,而是坡的死因和凶手效仿坡作品中的桥段制造出的一场场离奇连环凶杀案。本文将从人物设定、情节设置和视觉化效果三方面研究,寻找这部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契合点,阐述影视媒介赋予了作家作品通俗的诠释和时代的特点,使爱伦·坡和其传统文学经典得以广泛传播。
一、人物设定
影片《乌鸦》的男主角是作家爱伦·坡本人。他虽名声远扬,却穷困潦倒,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将爱伦·坡本人与其作品交织在一起是当代剧作家们一贯喜爱的创作手法,这类的影视作品不占少数。如此作家置入作品式的改编原因正迎合了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选取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拉近故事与读者间的距离,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触,从而更有效地传达恐怖之美。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变态内心的全景,不注重剖析这些变态心理的背后根源。他笔下的人物通常远离社会、孤僻疯狂,没有重要的身份和地位。他认为展露人物的内心黑暗与身份无关,重要的是这个人如何想、怎么样做。影片中的反派人物是爱国者报的卑微排字工,他是爱伦·坡迷,但又想超越爱伦·坡的变态杀手。他阴险黑暗、心理病态。他自称与坡的会面是“大师对大师”的见面,而在坡看来,他不过是没有原创性的“剽窃者”,因为坡是灵魂的缔造者,而凶手只是作品的演绎者。
影片中大部分角色是男性:作家爱伦·坡、变态杀手排字工、探长、爱国者报编辑等。唯一的一位女性角色是坡的情人艾米莉。艾米莉是坡的仰慕者,她天生丽质,是坡的至爱。凶手利用艾米莉的性命作为他与坡之间游戏的赌注。他逼迫坡在爱国者报上连载一篇小说来拯救他心爱的生命,否则艾米莉将必死无疑。最后,爱伦·坡喝下毒药,用他大胆的构思“一命换一命”拯救了艾米莉。艾米莉虽获重生,却经历了死亡的恐惧、精神的吞噬。这正是爱伦·坡笔下恐怖小说中一贯刻画的女性形象。在《创作哲学》中,爱伦·坡认为作品的最佳基调是“忧郁”,而最好的忧郁主题是“美女之死”。爱伦·坡如此怪诞的文学主张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的母亲、养母和妻子都香消玉殒了,这使坡对美女之死有了一种偏执的疯狂。因此,他笔下的许多超尘拔俗的美女形象大都经历了死亡或将死。
影片中所设定的角色,无论是爱伦·坡本人,还是他的恐怖小说的经典人物形象,都使这个“疯狂的天才”及其文学经典形象再次走进大众的心中,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人物设定不仅反映了爱伦·坡创作的内心世界,也再现了他所塑造的角色原形。
二、情节设置
小说的语言手段是文字,影视的语言手段是声画。小说的影视改编主要是情节的改编,小说的叙事性又决定了改编的可行性。爱伦·坡的小说大多符合他在《创作哲学》中制定的长度标准,都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只有几千字,并重视大篇幅的人物内心描写。从影视学理论来看,他的恐怖短篇小说较难改编成票房大片。所以,自始至终,许多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并未受到极好的赞誉,这些影视作品也不及传统文学作品脍炙人口。不可否认,改编这类作品对编剧及导演的媒介语言转换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
在电影《乌鸦》中,爱伦·坡的死亡之迷为编剧提供了创作思路。影片聚焦于爱伦·坡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此时,一系列模仿爱伦·坡小说中杀人手段的连环凶杀案发生了。编剧将坡的多部恐怖小说杂糅在一起,还原小说情节,再现作案现场,暗设破案线索,情节紧凑、扣人心弦,使观众更好地重温了文学经典。故事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伴随着女子的尖叫声,影像倒映在陈旧的巴尔的摩街道上,展开了第一起离奇的母女凶杀案。这正是《莫格街谋杀案》,世界上第一部侦探小说中的情节。接下来坡的对头评论家被杀,此案还原了《陷坑和钟摆》的情节:囚犯被绑在一间囚室的木榻上,高处坠下了一把巨大如钟摆一样的镰刀。镰刀缓慢地向下摆动,将囚犯分尸。编剧借用《红死魔的假面具》的情节,在影片中加入一场化妆舞会。一名身穿黑袍戴着面谱的神秘宾客出现在舞会上,在宾客慌乱逃串中,艾米莉被凶手掳走。于是,爱伦·坡携手侦探共同追踪凶手,并在《玛丽·罗杰奇案》及《死神的一坛酒》中找到线索。最后,在爱伦·坡与凶手的对话中,凶手说出小说《泄密的心》的最后一句:“没有什么比这种奚落更折磨人了,我终于可以不再承受那些虚伪的笑容了。”坡立刻寻到答案。他撬开脚下的地板,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艾米莉。
可以说,电影《乌鸦》不仅还原了多部恐怖小说的场景,情节串联紧密,注重案情场景的设计,逻辑推理严谨,分析思维缜密,再现了小说中离奇惊悚的画面,赋予爱伦·坡的作品以生动的演绎和时代的特色。
三、视觉恐怖元素运用
爱伦·坡语言驾驭能力非常了得,想象力惊人。他通过文字制造悬念,营造气氛,将人物内心描写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他以非凡的操纵能力使读者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而运用光影技术的影视作品拥有文学媒介无法媲美的优势。影视作品以视觉效果的直观性,色彩的渲染力等特殊手段,将爱伦·坡的文学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使观众身临其境。
(一)人物镜头
在影片中,爱伦·坡的女友艾米莉被凶手埋在黑暗狭小的地板下。变态凶手为了进一步折磨艾米莉,使她呼吸更困难,又屡次在地板上铺撒沙土。地板下一片漆黑,透过难以发现的地板狭缝,能隐约模糊地看到艾米莉的脸。她感到无比的恐慌,极度缺氧,快要窒息。她睁大眼睛,嘴唇干裂,牙齿上沾满了沙土,此时再加上急促艰难的喘息声,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感觉。坡的对头评论家被钟摆镰刀切割杀害一幕可谓惊悚万分。鲜血四溅的镜头血腥凶残,恐怖至极,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排斥感。
在影片中,除了通过动态人物镜头传达恐怖讯息,表现内心恐惧,还通过许多令人作呕的静态人物镜头渲染恐怖气氛。在打开棺材的一瞬间,黑色乌鸦飞出,镜头立即转向棺材内的一具女尸,尸体面部僵硬,被乌鸦啄噬得血迹斑斑,令人不敢直视。爱国者报总编辑的死相更令人毛骨悚然。乍一看死者在伏案写作,细看他唇色青紫,胳肘和手腕被砍断后又重新拼凑,场面甚是恶心。与文本的缓慢阅读速度相比,这些死者的镜头把传统的文字立体化,虽然瞬间闪过,却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功地实现了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电影视觉化改编。
(二)动物意象
爱伦·坡酷爱使用动物意象,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文学创作理论有关。如:黑猫、乌鸦、金甲虫、毒蛇、爬虫等。有的象征人类灵魂深处的罪恶与欲望,有的预示死亡与恶运。电影《乌鸦》的片名不仅以动物命名,而且在影片中共出现了6次乌鸦的镜头。每次出现的乌鸦镜头不是预示恶运将至就是暗示死亡。
第一个镜头是一只乌鸦站在枯树上的。黑压压的翅膀的煽动声,引起了爱伦·坡的注意。他坐在长椅上,神志不清。他仰面朝天,看着乌鸦在阴云下盘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第二次出现的乌鸦被月光映射得黑亮,一滴血从它的嘴角滴落。原来是四只乌鸦正在啄食一只怀孕的死猫。第三次出现的乌鸦愤怒地从棺材里飞出,声音粗劣嘶哑。它似乎对剖尸们极其不满,因为他们打扰到它享用女尸的腐肉。第四次出现的乌鸦被人从失火的戏院里救出。它被爱伦·坡认领,不知是出于坡的钟爱或同情,还是为了研究与创作?第五次,乌鸦出现在圣十字架教堂附近的树林里,此时,坡正与真凶展开激战,一只黑鸦被射中。最后一只乌鸦的镜头出现在爱伦·坡的葬礼上。宾朋们伫立凝望着坡的坟墓,一只乌鸦在天上盘旋。伴着他的言语:“我们所看到、所感受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中的梦。”爱伦·坡结束了他的人生故事。
无论是影片的片名还是屡次出现的乌鸦镜头,都让观者下意识地联想到爱伦·坡的著名诗歌《乌鸦》。无论是诗歌还是电影,乌鸦的出现,都会使人不禁心生恐惧、厌恶之感,其基调皆凄怆悲凉,或源于失去至爱而永不复生的绝望,或源于渲染恐怖与惊悚、预示死亡与不祥。乌鸦意象无论运用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还是影视作品中,都传递了故事所散发出的死亡气息,营造了神秘恐怖的气氛,增添了诡异惊悚的色彩。
(三)场景与色彩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场景设置可谓骇人,如地板下、地下室、下水道、墓地等。这些环境潮湿黑暗、阴森恐怖;或是久久不见阳光,或是幽灵出没,将人物扭曲疯狂的病态心理生动外化。恐怖环境在电影恐怖元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乌鸦》中,爱伦·坡小说中的恐怖场景屡次出现,如墙壁砌尸、地板关人等。这些爱伦坡式的经典埋人桥段令观者产生严重的压抑感和孤寂感,再加之色彩的运用,使观众身临其境,使恐怖气氛彰显无遗。
在文学作品中,爱伦·坡对影视手法的色彩渲染已有了超前的使用,而在视觉艺术上,色彩更是恐怖电影的关键元素,它可以产生比文字描写更为强烈的视觉心理效果,提升电影整体画面的恐怖程度。电影《乌鸦》中的故事多发生在黑夜。灰黑色是影片的主要色调,加之惨白色的人物面孔,构成了冷色调的画面,使夺目的红色血液变得更为突出醒目。这种色彩上的强烈对比,加强了视觉刺激。即使是白天的场景,其背景颜色也是灰蓝色。影片中无一处场景使用了暖色调,即使是能让紧张的神经松弛片刻的化妆舞会,也运用了冷色——黄昏色。这些恐怖场景和冷色调的运用为影片营造出阴冷惊悚的画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观众更好地重温了爱伦·坡的文学经典。
四、结论
从电影《乌鸦》的多方面改编特点可以看出,爱伦·坡的生平及作品在当代大众影视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这不仅来源于大众对作家作品的喜爱,也得益于爱伦·坡对当代流行文化的超前把握和巧妙运用。以影视作品形式重塑作家爱伦·坡和他的作品,是人们对作家作品的全方位的理解和诠释;“是爱伦·坡的道德内省、侦探推理、恐怖神秘、幽默讽刺、科学幻想的文学经典,走向现代社会,走进大众视野的体现”①。影视文化也为爱伦·坡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宽广的研究领域,使文学和影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①[美]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全集》[M],曹明伦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
②[美]爱伦·坡《爱伦·坡精品集》[M],曹明伦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④毛凌滢《从文字到影像: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⑤朱振武,杨婷《当代美国爱伦·坡研究新走势》[J],《当代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⑥曹曼《从“效果说”看爱伦坡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015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视觉文化视阈下美国恐怖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项目编号:15WWB02)]
(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
①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