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德育培养及方法
2017-09-27韩京林
韩京林
摘 要:小学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如通过小学体育锻炼孩子们坚强的毅力、团结的精神等。因此,就有效课堂视角下,如何通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来培养孩子的德育进行了探讨,为推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效融合做出了一些有益的研究论述。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德育
体育课是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必不可少的课程,它旨在树立学生的体育观念,重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它和德育一样都是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二者之间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体育也是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传承的精髓。如上述,从中不难看出顾拜旦对于将体育运动和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推崇。二者的结合,不但能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素质,还能够树立健康的、乐观的、积极的態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帮助他们身心双向发展,达到精神和身体的完美结合,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能力。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1.品德教育,培养坚毅品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掌握每项体育运动的特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意志。比如,在二年级的学生中组织一场四百米的竞技,有的学生一开始领先,刚过两百米就体力不支,这个时候教师和同学们助威:“快啊!”“加油啊!”“还有百米就到了!”……最后,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下该学生努力完成了竞技的过程。
2.进取精神,激励竞争意识
实践中,一些学生在竞争对手中发现了来自田径队的学生,内心不稳,出现了惧怕的心理,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鼓舞学生,教会他们知难而上,永不退缩,激发他们潜在的拼搏精神。比如,在两百米短跑中,教师将田径队的学生分派到普通学生队伍中,有的人就会发牢骚:“他是田径队的,怎么跑都是他赢,那还比什么啊!”教师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大家要试着努力缩短和他之间的差距,要挑战自己,也要向他挑战!”
3.风尚教育,形成高尚情操
在实践中,某组学生为了赢得竞技,故意给对手制造一些麻烦,扰乱他们的比赛,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教育,树立正确的竞技观念,学会尊重对手、尊重比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在一次接力赛中,学生发挥不好,并且怕输,于是就故意给对手制造麻烦,竞技结束之后,教师批评了这种行为,教育大家,比赛固然重要,但是友高尚的品德和体育精神更加重要。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1.结合教材创设活动情境进行德育
在情境模仿中,还可以给体委干部授予军旗,给小组长们发军帽……通过军训的情境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整顿课堂纪律,还可以在活动中学习英雄事迹,向英雄学习。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观念,也规范了课堂纪律,还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再比如,在训练跑步的耐力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模仿奥运会的火炬接力,起点是长城,终点是天安门广场,学生就是这个火炬的接力团队……通过情景设想,刺激了学生要参与其中的愿望,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勇敢坚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借题发挥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实践中,体育器材在使用之后很难能及时返回库房,经过多次的通知和教育都是无功而返。在某次集合之后,教师发现在公厕旁边有人落下了一个篮球,而同时,在旁边的还有三个学生在洗手。这是个教育的恰当时机,教师告诉大家,大家忘记了带回旁边的那个篮球,现在还有三个人没有归队,看他们中间的谁能够发现这个篮球。于是,每个人都睁大了双眼。第一个学生洗了手直接跑回了队伍,第二个学生看到了球,但只是看了一眼,没有动它。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发现了,弯腰将它捡起带了回来。全班同学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他不但为班级和学校增光添彩,还获得了领导的表扬。
3.精心设计在娱乐体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游戏是一种比较受小学生青睐的体育活动,虽然它也存在竞技,但是简单方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受欢迎,在这些孩子们中间开展游戏,将锻炼融入了娱乐,不但可以释放他们旺盛的精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可以在游戏中培养道德情操,给予他们全方位的教育和帮助。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作为教师,在教育的实践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树立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身心同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昌士.合作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1(2).
[2]商辉.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2).
[3]陈玉凤.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5).
[4]高静.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效能[J].科技信息,2011(22).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