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高中音乐实践课模式
2017-09-27黄秋玲
黄秋玲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像一枚楔子,首先打破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人才观与评价观。核心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重视的是那些“网络上找不到答案的东西”,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把知识都忘了,还剩下什么?”随着由知识传授向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转变,音乐学科开始落实发展让学生“知音乐、会音乐、用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核心素养;实践课;模式
新教育观念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何操作才能发挥出它强大的功能,怎样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又怎样让他们合作共赢,教师要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其中?还要在本学科范围内进行必要的探究。
一、角色转变搭建“以用促学”的课堂模式
如何让学生用音乐的能力得到展现和提升呢?一味地讲解、灌输,不如提供平台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快乐地去领悟和探索音乐,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考核学生“用音乐”能力有很多方式,如筆试、听力测试、课堂提问等等,但是实践课堂考核更是学生甜蜜的负担。例如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概8~9人,让学生根据规定内容(教材中的中国音乐作品)选定课题,小组成员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适当分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作品排练,老师适时进行指导,最终在课堂上介绍并分享音乐,教师再根据展示效果结合学生课后心得评定期末成绩。
独特的“用音乐”的方式是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生动有趣。“给学生一把打开音乐的钥匙,反馈给教师的是宽阔的音乐空间。”在教育者眼里,学生不但锻炼了信息搜集、语言组织、合作探究的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表现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学生的心里将是一次成长的深刻记忆,“网络上找不到的”知识与能力,它为学生人生道路画上了绚丽的一笔。
二、因势利导催化“学以致用”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在展示课程中也会有学生音乐分析不够到位的现象,识谱能力、演奏或歌唱能力上的不足,教师的及时点评无疑是大海上的指南针,让学生从迷茫中明确要怎样学音乐、分享音乐。如《不一样的音乐》实践课中,“新老师”在树叶吹奏出的美妙音乐激发下,积极探究平时接触过的独特音乐视频,进而编创出思路清晰、语言风趣、伴有才艺展示、创意独特的音乐课堂,但是在引导同学探究各个乐器的演奏中,却略显不足,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创作了音乐小作品《茉莉花》让身怀一定才艺(二胡、长笛、钢琴)的同学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可贵的是学生变废为宝的创新能力——用废弃的啤酒瓶装水调上音高进行演奏。
所以每次想到学生的话总能给我很多的触动。有的说:“总说中国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死读硬背的基础上,其实不然,我们也在努力地向美国学习,营造一种自主自立的学习方法。面对那突如其来的音乐课——自己写材料、做课件、找题材、营造课堂氛围等一切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让笔者深深的感动,大部分同学对这样的课堂方式表示出新鲜,如:“合作制作、游戏互动,这样的音乐课别出新样,给我们乏味的学习带来了乐趣,也让我体会到与同学合作、互动的快乐。”“上课前的准备令我难忘,体验到备课的不易,可以想象站上讲台需要多大的勇气以及一个集体需要互相体谅、互相团结才可以完成好一件事情。这次音乐课让我有了些许领悟,它是令人难忘的。”
三、倾听学生迎接“教学互长”课堂模式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哪些?“向书本寻觅,向同事学习,向前辈请教,与学生探讨。”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要想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你当好学生了,你就当好先生了。”当笔者像学生一样坐在讲台下,倾听课堂上“新老师”的讲解时,确实感触颇深。笔者从他们的活动设计中可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也从中明白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认知基础,清楚学生的内心在想什么——心理需要,这些判断让笔者在教学中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外部刺激,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学生的潜力是需要教师去引导与激发的,其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教师也从中获得很多宝贵的教学资源与策略。笔者通过听无数“新老师”的课,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觉受益匪浅。例如《贝多芬》一课里学生善于学科整合,运用高超的电脑技术,让同学听音乐竞猜曲名;《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小组的“新老师”们,能一语惊醒梦中人,引导同学如何学习减字谱、弹奏简单的古琴曲,他们讲起古琴文化也头头是道,还特别讲究学生兴趣点的拓展,穿插了古风音乐,如诗如画的意境让全体同学沉醉于古乐的美感中。
总之,音乐实践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音乐课堂就要围绕“知音乐、会音乐、用音乐”的核心素养目标而开展。
参考文献:
张万祥.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