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一年级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
2017-09-27蔡余萍何俊霖
蔡余萍+何俊霖
摘要:介绍了建筑学一年级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建筑学的专业性质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审美,空间体验,尺度感,分解训练
TU-4
1 前言
现在建筑学一年级主要专业课程有《建筑设计初步》、《建筑构成》、《制图和阴影透视》等,其中《建筑设计初步》是建筑设计课程的准备及起步阶段,对后面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有更直接的影响。《建筑设计初步》的课程分为两学期。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老师没有认清初学者的特点,教授方法单一枯燥,教学内容深奥,令学生望而却步;二是缺乏与设计相关的单项训练,第一次接触建筑设计时,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2 教学改革的重点
2.1 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多关注学生们对哪些问题感兴趣,讲授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灌输,应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注重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学生到现场参观实习,这样的课堂更生动,更容易吸引初学者。
2.1.1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照起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用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然后再一步步将内容升华、扩展。例如,在介绍建筑的设计方法时,可以先跟学生讲讲同类作品背后的小故事、建筑师创作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一开始就跟学生讲生硬的道理、规定。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一上来就学一些生涩难懂的理论,那会使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感觉到困难,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2.1.2情景创设,引起关注
恰当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进而产生探求问题所在的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良方。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渠道,但基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对许多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建筑火灾经常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常常不是建筑的结构和材料,而是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组织不合理造成消防疏散问题。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一些问题作为实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必然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提高学生的建筑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建筑学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要提高建筑审美能力在平常应多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只是接触些同设计和美术有关的内容,还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歌剧等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逐步积累审美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这才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
3.3 通过实际建筑物的空间体验与测绘,加强学生的尺度感与空间想象能力
刚入学的学生通常对空间尺度是没有体会和理解的,不知道什么样的空间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自然在日后也无法设计出适应不同功能要求的空间。所以,在学习建筑设计之初到实际建筑物体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学楼、博物馆、医院、住宅等建筑物都是我们日常熟悉的,但是它们的空间大小、形态和组合方式各不相同,在过去可能很多学生并未留意,所以参观体验时应让学生带着疑问细心观察。另外是加强学生尺度感的训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小建筑测绘。通常我们的尺度感是通过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尺度作比较而获得的,例如用人自己与建筑物作比较得知建筑物的大概尺寸。可以先让学生目测,再进行实际测量,然后学生自然会比较差距,这样留下的印象最直观最深刻。
2.4 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采用分解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建筑不是没有实用功能的雕塑,也不是冷冰冰的住人机器。建筑设计既要满足人们在使用方面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精神审美方面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经常顾此失彼,难以全面地考虑。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可以将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分解开来训练,进行功能流线、形态构成、空间构成等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应逐渐深入,拿空间构成训练来说,可以先让学生分析典型建筑实例的内部空间,再做单一空间的设计,进而训练不同空间的组合。当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后再进行综合训练,最后进行小型建筑的设计。有了前面训练的基础,学生在构思时不至于完全忽略掉某个方面,培养学生在设计之初就养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良好习惯。
3 发展方向
加强动手能力,而非仅在纸上谈兵,是建筑学一年级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鼓励学生在构思时不要光停留在想的阶段,还要多画一画,不但要画还要动手把模型做出来。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不是平面的,要从空间上去把握。动手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重新认识和反思的过程。学校也应为学生做模型和空间建构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场地。另外,加强各年级之间的交流,提供本专业学生学习和交往的空间,提供展示优秀作品的空间。建设网络平台,加强各学校之间的联系,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等方面可以互相汲取经验,在实践中共同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4 结语
建筑学一年级还应开设《美术》、《构成》、《制图和阴影透视》、《空间建构》等专业课程,作为《建筑设计初步》内容的补充。各门课程应明确分工、各有侧重点,同时密切配合,可成立基础课程教学小组促进老师间的交流。教学的根本始终是以学生为本,只有根据专业的特点并因材施教才能推动专业课程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專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茅艳.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4):93-95.
作者简介:
蔡余萍(1980.11—),女,四川广汉,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毕业于四川大学硕士。
何俊霖(1980.11—),女,四川广安,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