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earning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2017-09-27焦莉
焦莉
【摘 要】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B-Learning(混合式学习)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而“翻转课堂”则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弥补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本文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教育;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4-0107-01
所谓B-Learning(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翻转课堂作B-learning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顺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潮流,具有很强的教育推广价值。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概念,扎实基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微课、慕课等互联网视频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B-Learning教学理念则是在此背景下所诞生的一种综合性的互联网学习方式,其有效地结合了传统学习模式和新型数字化学习模式,大大提升了教学有效性。而翻转课堂则是B-Learning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授课模式,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种种限制,随时随地地开展课堂教学或者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利用网络等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理论知识。与此同时,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开展,教师可以在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答疑解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可以借助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搜集和利用网络上的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学生也可以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有利于使学生发现新的解题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转变观念,加强引导
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许多传统的教学观念严重限制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普及。所以授课教师必须彻底打破传统死板的授课方式,转变陈旧的授课观念,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来合理引入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理念,以增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新鲜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巧妙点拨和引导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提升翻转课堂授课模式的应用效果,教师需要在课下提前为学生搜集、整理一些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并将这些学习资料上传到班级共有的网络交流平台上来,供学生进行自主下载和学习。这样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来合理选择相关资料和信息。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自主探究式或者拓展式学习,逐步培养和提升创造性思维。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通过小组的互助合作学习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切实将翻转课堂等B-Learning理念合理导入到教学的各个流程中,具体涵盖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等3个阶段,具体就是做好课前的微视频课件制作、课中的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以及课后的反思评价和总结等教学步骤。
三、加強训练,内化知识
教师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时,需要进行必要的点评和训练,以便实现所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内化、深化和拓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课堂授课内容来合理布置微课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完成,在完成微课任务的同时,消化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授课内容来合理布置微习题或微练习,并将其和校园或班级教学知识数据库进行连接,以便可以随时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及时调整后续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另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课外的相关教学内容非常庞大,所以单纯依靠教材是无法全面覆盖学生学习内容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来合理制作微课资源,从而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是践行B-Learning理念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合理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推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戈.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 (z1):130-133.
(编辑:杨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