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创新情境 发展数学素养

2017-09-27刘发昌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素养情境创新

刘发昌

【摘 要】实践创新是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之一,也是一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贴切的问题情境为支点,从培养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方向入手,以提升创新意识的价值所在为焦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新;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4-0062-02

数学核心素养,即公民必备的数学品格和关键的数学能力。创新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为此,构建数学核心素养要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真正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由被动地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究问题,就能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情境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外衣”,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培养学生的素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着力于创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悬念——激发创新乐趣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一个好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科学处理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设法制造学习的悬念,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乐于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随机挑选2名学生到讲台,在黑板上分别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故作神秘地说:“如果你们量出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度数,我不用量就能飞快说出另一个锐角的度数;如果同学们量出任意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可以快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于是,课堂由此互动起来,教师不用量就能说出角度,经学生验证果然正确。学生觉得不可思议,此时可因势利导: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秘密,思维进入极佳的兴奋状态,各组学生积极有效地配合、互动,在轻松愉快中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这样设疑:操场上大杨树的树干是圆形的,不准砍树,谁能知道圆形树干的直径是多少分米?正当学生束手无策,摇头表示“不可能”时,教师大声说:“老师有办法!”用什么办法呢?学生顿时瞪大眼睛,期待教师指点。像这样创设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乐于探究,充分体验在别开生面的思考中,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享受创新带来的学习趣味。

二、纠错——提高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总在试错与纠错中前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理解知识、应用方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干扰而出现错误。遇到这种情形时,直接告诉学生这是错的还是让学生顺着错误去尝试、去探究发现问题?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因某些独特想法而产生的错误,应该得到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教师不能为此轻率地忽略和抹杀,只有让学生的创造性思路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学生的探究意识不受阻,创新思维才不会被禁锢。因此,數学教学不但要给学生提供试错的时间和空间,还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寻找新的学路,从而提高创新的意识。

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笔者在板书42÷2后,提问:“42÷2等于多少?”学生纷纷回答等于21。笔者又问:“大家是怎么想的?”有一学生说道:“40÷2=20,2÷2=1,20+1=21。”笔者继续提问:“大家有不同意见吗?如果用竖式计算,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大致有如下两种方法:

学生完成竖式后,笔者引导学生先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并说明理由。这时多数学生认为第一种好,因为更方便、简洁。这时,笔者再次引导学生:那就用第一种方法计算32÷2吧,看看情况又如何?学生当即尝试计算,发现第一种方法演算过程“不方便”,要直接得出商几有点困难。而第二种方法分两步除,能清楚地看到演算过程,就自动放弃了第一种的念头,而改用第二种方法。这样,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笔算除法的正确方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试错、纠错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想当然”的方法去尝试、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遇“此路不通”时,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又让学生看到创造并不神秘,使人人都能思考,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更大胆思考,不断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想出更多解题的“点子”,从而提高创新意识。

三、实践——探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必要的材料,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认知建构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巧妙地设置实践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叙述性的知识加工成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并给学生提供探索新知的学具,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分享等活动中亲历知识的创造过程,既把知识学得更“活”,又获得实践创新的思维方法。

例如,教学“看一看 摆一摆”时,当学生摆好图形后,让学生先想一想:1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3根)用6根小棒能摆几个三角形?再猜一猜:用5根小棒能摆2个三角形吗?摆3个三角形至少要几根小棒?最后小组成员通过动手摆一摆验证。学生通过亲自摆发现:用5根小棒能摆出2个三角形,摆3个三角形只要7根小棒就可以了。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发现:当基本图形组合在一起时,可以用较少的小棒摆出较多的图形,由此操作活动发现了隐藏的“公共边”。endprint

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许多教师因一味追求多练,而让学生先死记硬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再以题海战术的套路进行练习巩固,这样教学只会让学生陷入“刻板”的困境。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学习:让学生把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剪下、展开,观察分析各个面的异同,并提出学习要求:①分一分:把6个面进行分组,你认为可以怎么分?②算一算:按你的分组办法,怎样计算6个面的总面积更简便?③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应是怎样的?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进行认真观察思考,动手摆弄,得出不同的分法,方法一:分成三类:即把6个面分成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三类,得出对应的两面积计算公式是s=2ab+2ah+2ch;方法二:把6个面分成二组,即上面(或下面)+左面(或右面)+前面(或后面)3个不同的面为一组,剩下的3个面为第二组,得出对应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s=2(ab+ah+bh),如此让学生在动手摆拼、分类的操作活动中得出富有个性理解的方法,从而自己发现公式,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做到“知其所以然”。

如上所述,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操作探究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提出问题、猜测想象、实践验证、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思考积极、兴趣盎然,创新思维也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到不动手“想不到”的情况,从而认识到在实践中更易发现新策略、寻得新方法。

四、开放——提升创新价值

创新性教学必须是开放的。数学教学要特别注意在课堂的提问、作业和考试中推出开放性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解决一个开放性问题,就是一次创新尝试。因此,问题情境应是开放的、丰富的、动态的。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极力挖掘教材中的开放元素,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开放的问题中进行多维思考,从而提高综合素养,提升创新的价值。

例如,教完“6的乘法口诀”后,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紫金公园儿童游乐场门票如下:

如果你带了20元,可以怎么玩?不能超过自己所带的钱,怎样的玩法比较合理?笔者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个人方案,再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组员的评议选择大家最喜欢、最满意的方案并列出算式。此时,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兴趣浓郁地思考着符合要求的不同方案:有单一玩的方式,如方法②可以玩5次过山车;方法②可以玩4次碰碰车;方法③可以玩10次荡秋千……也有组合玩的方式,如方法④可以玩3次模拟飞机和1次荡秋千;方法⑤可能玩2次碰碰车、一次过山车和一次模拟飞机……这样通过一种游戏规则,多种不同答案的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寻得多种方案,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闪烁的智慧火花在瞬间更显价值。

有学者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是在育人,不是在育分。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始终处于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之中,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从而产生独特的、新颖的解题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孙晓天.数学素养的由来与本质特征[J].小学数学教师,2016,(Z1).

[2] 张慧慧.让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A].中華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

[3] 杨玉东,陈敏.情境如何撬动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课堂教学中任务设计的视角[J].小学数学教师,2016,(Z1).

(编辑:易继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养情境创新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