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2017-09-27刘夏亲
刘夏亲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笔者从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种类;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学方法中要注意的事项等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对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 新课程改革 ;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39-02
随着素质化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新一轮高中课改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自从高中历史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针对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问题,但忽略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薄。中学的历史教学改革给大学的历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史观的革命。历史不再是史实的叙述,更是诠释学的变革。它涉及学生、教师和教材,核心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的问题就突出的摆在了高中历史教师的面前。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面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互动作用的活动”。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种类
(一)讲述法
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讲述史实是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的主要方法。从教师对史实的讲述中,学生不但能够系统地掌握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历史的形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为比较与对比、分析与综合历史问题提供基础。讲述法又包括叙述、描述和叙述法。
(二)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慨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讲授方法。 历史教师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叙述和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但这只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活动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其认识过程的全部。教师不但要遗过讲述历史事件和现象使学生得到一些感性认识,还要通过讲解历史现象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使他们得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理解历史事件的本底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历史概念这就要用讲解法。在讲课过程中,讲述和讲解很难截然分开,两者经常是互相配合着运用的。讲解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析法和归纳法,比较法和对比法。
(三)谈话法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最大的优点,是在师生的谈话中进行教学,教师不再唱独脚戏,从而改变了教师独自在那里讲学生默默地在那里听的状态。这时,学生已成为谈话的积极参加者了。因此,谈话法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正是由于学生参与了谈话这一过程,对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也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四)直观教具演示法
教具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理解较为复杂的、难以想象的、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在历史教学中,直观手段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来,有实物、模型、图片、图表、地图、年表、黑板、电影片、幻灯片、电视录像、激光录相唱片等。
(五)纲要图示法
纲要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它信号组成的教学轴助工具。它把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提纲挚领、简明扼要地用各种信号组成图形表示出来。
(六)讲读法
讲读法是师生双方诵读和讲解教材,借以傳授、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或是有的教材只需学生阅读、理解,无需教师做更多的补充的情况下,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七)四字三段教学法
四字是读、讲、议、练三段是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练习。具体做法是:
第一段,学生阅读。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确定阅读的范围和重点,让学生进行阅读。第二段,师生讲议。由教师提出设计好的带有启发性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议论。同时教师结合学生们议论的情况,就重要的史实及较为复杂费解的重要问题进行补充和讲解。第三段,学生练。由教师提出各种形式的作业,由学生们组织答案。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方法
(一)悬念法
一堂课,首先要善始,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引起学习兴趣。在导语中设置悬念,就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常用的设置悬念进行历史教学的方式。
当然,在历史课堂进行“悬念”教学时还应注意的以下几点。首先,教学中尽量避免采用拖曳式的琐碎问题,要将无实际思维价值的问题改为综合性强、思维价值高的悬念问题,力求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其次,设置的悬念要充分考虑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与拓展,应当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较强揭示性的问题,这种问题是需要学生耗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在对教材内容有了深人的了解后才能得出结论。最后,悬念的解决要尽量发动学生集体讨论,通过合作学习予以解决,借此让悬念的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二)史料教学法
“史学即史料学”,科学性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对史料必须保持一如既往的重视。所谓创新,所谓解放思想、创造思维都并非毫无限制,创新结论的得出仍然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即所谓“论从史出”。同时,中学历史教科书本身就包含着编撰者二次创作的成分,至少属于二次文献,为防止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变形,同样必须紧扣原始史料,当前中学教材中越来越多地对各类史料的直接引用也正反映了编撰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endprint
(三)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充分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外古代的教育领域中,启发式教学被较早广泛采用,可称其为传统启发式。“启发”二字,源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愤则已用力于思,故可启以开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既已得其意而未能发表,故可发以达其辞”(《论语注》)。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客观规律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进一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在新形势下,运用启发式教学,就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其存在问题,又要抓住机遇发挥其优势,并结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使它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特色的啟发式教学。随着现代教学手段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拥有更好的前景。
(四)讨论法
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来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也是必要和紧迫的。历史学科应培养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学者认为在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材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能力,这种看法。它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学方法中要注意的事项
(一)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突出人在历史当中的地位,必须更新历史教育观念。观念的更新涉及学生、教师和教材,其核心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只涉及教师、学生和教材,也不仅涉及教学和日常生活,还涉及中国的发展方向。历史教学首先承担着凝聚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这使得老师、学生和教材必须把确立中国新型文化作为首要任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经济地位的确立,个人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逐渐明确,个人的价值观念越来越重要,它是建立中国新型文化的前提。
(二)优化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仔细推敲一下,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坦白的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就是语言艺术,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注意优化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历史老师的的基本功,历史老师要加强训练,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一定要利用历史课堂和历史活动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要从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优秀历史人物、民族团结、历史教训、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并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热情付诸行动。在历史教学中,用唯物史观使学生了解和分析历史,把历史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高中历史教师除了使用以上所说的方法之外,还可以结合自己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自己的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当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否则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4-2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