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强口语交际课的文化韵味

2017-09-27潘春珠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交际

潘春珠

【摘 要】为了让口语交际课多一些文化的韵味,文章提出如下几条策略:规范语言,营造课堂语言的文化气息;丰富表达内涵,提升课堂文化品位;激励评价,温润课堂;言行得体,文明课堂,发展语言。

【关键词】口语交际;文化韵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4-0050-02

小学口语交际课是学生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学习规范语言的教学平台。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及应对的能力,是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目标,在实现这些基本目标的同时,还要让口语交际课多点文化的韵味,从而提升它的品位,这也是广大教师应该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一、规范语言,让课堂语言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顾名思义,口语交际,“口语”是第一性的,它是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载体;“交际”是第二性的,它是形式,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运用口头语言接收对方信息,同时把自己的信息、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的过程。小学口语交际课承载着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与发展学生语言素养的任务,因此,口语交际课应重视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关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修养”就是指语言水平。从这个角度理解,通过语言实践达成规范语言的目标是形成和发展语言修养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教师就应关注以下3个方面:

1. 坚持用普通话教学

普通话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学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的一般学习特点,《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能用普通话交谈……”由此可见,“学”“用”普通话是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不二选择。

2. 教师要发挥好作用

特别是在低年级,由于学生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运用普通话表达和交流必然会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同时,学生的语言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些过程,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示范和指导这两个方面。示范,就是教师用流利、规范的普通话表达意思、发表意见、抒发情感,让学生领悟什么是规范的语言,感受语言的活力和魅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指导,就是教师既要在学生交际的过程中进行方法的引导,又要通过启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还要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进行矫正。

3. 通过生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的引导、启发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因为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要善于发挥班级中部分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引导作用,为他们搭建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互相提示、互相帮助,实现共同发展和提高。

当学生能够用规范的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时,语言实践就拥有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口语交际课的语言文化气息也将更加浓厚,学生的语言素养将得到提升。我们应该认识到,规范学生的语言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除了自身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表达技巧以及具备较高的指导水平外,还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有益的帮助和可持续学习的动力,才能让口语交际课充盈语言的魅力。

二、丰富内涵,让课堂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口语交际课仅停留在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提升课堂文化品位也是口语交际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那么,如何提升口语交际课的文化品位呢?

1. 交际的信息要富有内涵

在口语交际课中,信息量的多寡,面的宽窄,度的深浅均与交际活动前的信息储备是否丰富、视野是否广阔、挖掘是否深入密切相关,要使信息量大、面宽、度深,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获取更有内涵的信息。以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一”“难忘的‘第一次”为例,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回忆和交流“第一次做什么、怎样做”的过程,那么,这些信息就会显得单薄,缺乏内涵。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印象深刻”“真实感受或得到启示”上进行挖掘,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来丰富口语交际的文化内涵。

2. 关注现象(事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往往会满足于把现象(事件)简单地进行一番陈述,却很少关注现象(事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以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为例,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民风民俗”调查交流,在交际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局限于交流哪个地方有什么节日习俗,却忽视了在此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在前、中、后3个环节上加强引导。前,就是在口语交际课前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收集反映民风民俗的材料,并透过这些材料品味其中的民族文化气息;中,就是在口语交际课中根据学生的交流状况及时进行引导。例如,学生交流时呈现的可能仅仅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事件,对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进行拓展和挖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吃粽子”体现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赛龙舟”不仅是一种民间体育活动,也蕴含着团结、奋进的精神,同时,端午节还体现出人们对爱国诗人的怀念,抒发的是爱国情怀;后,就是由此及彼、教给方法,让学生明确收集材料不要仅停留于表象,还应该进一步去感受和领悟这些事件的内涵和意义,从中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处理好以上这3个环节,学生就会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感受,学到更多的方法。

三、激励评价,让课堂人文情怀更加温润

在口语交际课上,评价能发挥导向和促进功能。为此,首先,教师要通过评价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凸显人文情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互动过程中来。这种激励评价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就应该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让他们敢说、乐说、会说、说好。其次,要把评价和指导自然融为一体。口语交际课,心理支持和方法引导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的评价既要立足于肯定、激励,又要着眼于方法的引导,努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再次,教师的评价要有温度,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激励、肯定,这就需要教师调动表情、语感,真正做到心中有人,真正让评价叩击学生心扉。最后,要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自评,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改进、完善;互评,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评、互评的开展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不能垄断评价权,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而当尊重、信任、欣赏等情感自然流淌出来时,课堂的人文情怀也将更加温润。endprint

四、言行得体,让课堂成为文明的阵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口语交际提出了“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和“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等要求。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根据交际对象,采取不同的话语形式,语言要得体、有礼貌

学生口头交际能力不仅运用于口语交际课的互动过程,还会广泛地运用于其他场合,所以,教师要能够根据具体对象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语言素养。

2. 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理解的地方要虚心向别人请教

认真倾听是交际时应该养成的习惯,因为专心倾听既能通过听清楚对方所表达的意思让自己获取更多有益的信息,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虚心请教则能够解决心中的疑问,并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3. 提出问题或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要明确

别人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不敷衍、不搪塞,要善待别人的错误,别人出现错误时不嘲讽、取笑。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对象提问题时难免会有语法错误,对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回应,别人出现错误时要善意指出,帮助改正。

4. 讨论或交谈时不强词夺理,勿得理不饶人

讨论或交谈是动态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有不同觀点可以交流甚至争论,但切忌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事实证明,具有文明的言行举止比掌握交际技巧更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外在体现。对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注意引导,让文明的言行举止成为口语交际课上一个响亮的音符。口语交际也是一个思想、信息的分享过程,因此,掌握交际的技巧是重要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操作技术这一层面就容易浅尝辄止,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形成积极情感。因此,只有重视语言实践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使口语交际课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和鲜活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2.

(编辑:朱泽玲 实习编辑:程渺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通话口语交际
两块磁的交际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17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看影视学口语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