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贫困人口感知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2017-09-26张海燕

商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维度居民旅游

张海燕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基于贫困人口感知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张海燕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结合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从思想扶助、发展机遇、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基于贫困居民感知的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选取湘西自治州建档立卡的贫困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发现:①从整体层面来看,贫困居民对湘西自治州的乡村旅游绩效呈正面感知,对旅游思想扶助维度与发展环境维度绩效的感知较强,而对发展机遇维度的感知相对较弱。②贫困居民对旅游宣传、政策参与、基础设施完善、资源保护等方面正面绩效感知显著,但对收入效益、贷款渠道、文化认同、生态环境等方面感知不敏感。③从各个具体指标来看,是否参与旅游使得贫困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提出增强产业联动性、针对帮扶等建议来帮助提升乡村旅游扶贫绩效。

贫困居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湘西自治州

一、前言

受交通、投资、人才等因素的限制,民族地区乡村区域经济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民族地区乡村居民贫困问题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然而民族地区乡村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乡村旅游扶贫文献主要集中在扶贫路径[1]、开发模式[2]、居民态度[3]等方面。绩效指取得的成绩、效果,对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三个方面[3~5]。构建指标体系来对旅游扶贫绩效进行评价是研究旅游绩效的方法之一,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向延平(2012)[6]借助模糊绩效法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罗盛锋等人(2014)[7]从客观绩效、感知绩效、潜力绩效三个方面构建了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黄梅芳等人(2014)[8]从长期与短期扶贫绩效两个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这些学者的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旅游扶贫对象大多为某一区域的旅游扶贫状况,而对旅游开发给贫困居民带来的绩效评价不足。然而村域内的贫困居民由于其自身素质、持有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9]。贫困居民感知是居民对旅游扶贫发展最直观的感受。基于贫困居民感知,构建一套系统、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乡村旅游对贫困居民带来的绩效,对提高扶贫绩效精准度与有效性、发现旅游扶贫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辖区内的八个县市中包括国家级贫困县7个,省级贫困县1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花垣县视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拉开了全国精准扶贫的序幕。本文基于贫困居民感知构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选取湘西州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实证,有助于探索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子和长效机制。

二、乡村旅游扶贫绩效体系构建

(一)乡村旅游扶贫指标选取

民族地区贫困居民是旅游扶贫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扶贫的必然要求。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精神需求等五个需求。人性假设理论中由“经纪人”向“自我价值实现的人”转变,也体现出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由此可见,除了物质生活需求外,精神、人际交往等的需求亦是衡量贫困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评价旅游扶贫绩效时,应该注重旅游开发对贫困居民的精神、意愿等方面所形成的影响。提高居民自身的发展能力是贫困居民得以实现脱贫的最有效的策略[10],也是居民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而旅游所带来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包括居民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也是居民感知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3-5]。综上,从思想扶助、发展机遇与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基于贫困居民感知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乡村旅游扶贫绩效。

1.思想扶助维度指标选取

扶贫要扶志,帮助民族地区贫困居民脱贫要让他们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包军军等人(2015)[11]发现龙湾村居民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经济方面作用效果显著,而对思想、旅游资源等方面感知较差。孙前路等人(2013)[12]也发现西藏地区扶贫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物资、经济,而对贫困居民的能力与思维的提升关注较少。旅游开发对思想的扶贫主要包括参与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因为只有意识到了旅游带来的绩效并愿意参与旅游,才能借助旅游实现脱贫。所以在乡村旅游扶贫时,要注重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而当地的旅游宣传程度、对居民参与的鼓励度、周边能人示范都影响着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与意愿。谌莉等人(2011)[13]发现建立社区参与式的沟通机制是提升居民参与的重要途径。王纯阳(2013)[14]也发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利益分配存在不均等现象,需要提升居民的主体意识,参与社区政策制定以使自己的权益得到表达,所以社区旅游政策制定的参与也是旅游扶贫思想的一部分。对旅游的整体态度表现出当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的发展,居民态度所表现出的行为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显著影响[15]。基于此,思想扶助维度选取旅游宣传、参与意愿、服务意识、政策参与度、旅游态度共5项指标。

2.发展机遇维度指标选取

提高居民自身的发展能力是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得以实现脱贫的最有效的策略[10],帮助贫困人口要从以前“输血式”的政策帮扶转化为“造血式”的就业,以此来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持续性脱贫。乡村旅游开发能吸引大量游客,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当地居民就业[16]。也有部分学者指出乡村旅游就业带动效益有限,能直接参与的人数占所有人口的比重较少[17-18]。旅游收入感知是居民对乡村旅游带来经济方面效益最直接的感受。李燕琴(2011)[3]研究中俄边境村落室韦时发现当地居民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贫富差距感增加幅度更大。在旅游参与方面,贫困居民虽然有较强的参与意愿,但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其参与旅游存在一定壁垒[4~5]。其自身的角色弱势使其需要借助外界的助力。柳百萍等人(2014)[19]认为低层次就业会降低乡村旅游竞争力,旅游服务培训是促进居民参与旅游、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在破解资金困境方面,许多地方出台了贴息贷款、免息贷款等措施,但胡联等人(2015)[20]也发现扶贫小额贷款难以瞄准贫困户,精英俘获现象严重。丁建军(2014)[21]等人发现信息缺乏是导致贫困发生的原因之一。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居民对外部环境变化不敏感,忽视宏观环境的变化,而对外界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识别,能为居民的发展提供机会。乡村旅游能吸引游客,带来的游客消费能促进当地饮食、住宿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增收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综上,发展机遇维度选取收入效益、技能培训、贷款渠道、参与门槛、信息渠道、就业岗位与产业带动性共7个指标。

3.发展环境维度指标选取

乡村旅游开发以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所处的发展环境也是旅游扶贫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社会群体,在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是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村旅游开发以后使得当地淳朴的民风遭到破坏,人们更为关注物质需求,邻里之间关系因为恶性竞争不断恶化等[3,22]。文化认同感是乡村旅游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有学者研究表明外来游客所带来的文化具有更强的冲击力,会使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丧失特色[23]。梁旺兵等人(2013)[24]也发现旅游开发冲击了藏族的传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部分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过度强调短期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乡村旅游效益出现不可持续性[25]。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乡村旅游开发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旅游服务质量,还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旅游扶贫的重要指标之一。综上,发展环境维度选取人际关系、文化认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共5个指标。

(二)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在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通过主观赋值的方式,把一个复杂的目标层分解到准则层、指标层等各个层次的指标中,从而实现对整体目标的分散化。变异系数法相对于层次分析法较为客观,主要根据搜集的数据各指标变化的差异程度来确定权重。指标变异系数越大,则所占权重越大。将这两种赋值方法结合起来确定权重,既避免了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又能避免过于对数据的依赖。

1.层次分析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时,首先要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笔者将指标体系发给5位旅游扶贫方面的专家,并请各位专家按1至9或其倒数表示的相对重要性来完成各指标层的判定矩阵。此外,为了避免出现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出现逻辑矛盾,比如A>B>C,然而判定矩阵中又出现B>A>C的矛盾,需要对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对收回专家填写相对重要性的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发现一致性检验全部可以通过。然后按照专家反馈的各个指标重要性的均值来确定最终的判定矩阵,并层层递进确定各个层次指标值权重,从而得到第i个指标权重ai。

2.变异系数法

3.指标权重确定

基于客观性、科学性、重要性等原则,结合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确定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及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民族地区贫困居民感知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

三、湘西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

(一)湘西州贫困与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1.贫困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西部,州域面积内8个县市,7个为国家级贫困县,1个为省级贫困县,拥有行政村1900多个,其中省级贫困村约1200余个。通过审核的建档立卡贫困居民为731658人,在对口帮扶、提供就业岗位等政策下,2014年、2015年两年帮助228283名贫困户实现脱贫。但是湘西州仍有50多万贫困居民,扶贫攻坚任务严峻。

2.乡村旅游现状

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德夯村旅游的开发标志着湘西州乡村旅游的开端,优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是湘西州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点。凤凰与张家界两大市场为湘西州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的外部游客,城市周边游的兴起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且由于乡村旅游的经济带动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帮助居民脱贫。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吉首德夯、古丈夯吾、凤凰苗人谷等苗寨游、周边游兴起,各式各样的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差异化需求,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助力。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问卷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致贫原因、是否参与旅游。另一部分基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借鉴里克特五级量表,从1~5表示贫困居民对问题描述的赞同程度,满分为5分,分值越高表示越赞同。在选取调研对象时,为了精准识别旅游扶贫绩效,选取湘西州古丈龙鼻村、吉首德夯村、坪朗村、凤凰老家寨、勾良等乡村旅游村落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与贫困人口作为调查对象,调研中排除了贫困居民中患有精神、智力疾病的居民。建档立卡是为了精准识别贫困户、明确如何帮他们脱贫而对所有贫困户资料进行归集建档。笔者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法结合,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前后五次对湘西州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进行调研。由于受到人手限制、调查对象难以寻找等原因的影响,本次问卷共搜集问卷280份,除去无效问卷10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率96.43%。运用SPSS19.0检验问卷的有效性,得到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27,张琰飞(2013)[26]指出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大于0.7则说明问卷的一致性较好,设计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三)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统计学特征

受访贫困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男性占52.22%,女性占47.78%。(2)4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占到了89%以上,20~40岁占8.89%,20岁以下占1.48%。(3)从致贫原因来看,主要是因疾病致贫,占全体贫困人口的57.04%,其次是受资金的限制,占38.89%,因技术与小孩上学致贫的分别占8.15%、9.26%。(4)贫困人口中参与旅游的人员既包括讲解、导游等直接参与旅游服务的人员,也包括提供旅游产品的服务人员,共有53人,占全部的19.63%。调查的贫困居民统计学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贫困居民统计学特征

各年龄段参与旅游与非参与旅游性别与人数如图1所示:参与旅游人数主要分布在40~55岁,占32人。总参与人数中女性明显居多,占37人,一方面是因为女性较为有亲和力,在旅游中更具有优势,在旅游服务中担任餐馆服务人员、导游解说能提高游客体验。另一方面是有劳动力的男性多选择外出就业,而因病导致缺乏参与能力也是部分贫困男性未参与旅游的原因。

2.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满分为5分,按参与旅游贫困居民感知、非参与旅游贫困居民感知、整体贫困居民感知三个角度分别取各个指标的均值。各个主体感知的指标均值与评分、各个指标感知的态度选项比例如表3与表4所示。

图1 各年龄段参与旅游与非参与旅游性别与人数

表3 贫困居民感知指标均值

表4 贫困居民各个指标选项所占百分比

续表

(1)贫困居民对乡村旅游绩效感知呈正效应,是否参与旅游使贫困居民对三个维度感知存在差异性。从整体层面来看,湘西州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分为3.41,绩效评分大于3,说明湘西州乡村的旅游开发对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带来一定的改善。而从参与旅游服务的贫困居民感知角度来看,其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明显,整体评分达3.89。而没有参与旅游服务的贫困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则相对较差,根据指标体系的评分仅为3.3。

从指标体系的三个维度来看,整体贫困居民感知的思想扶助与发展环境两方面绩效相对较好,思想扶助维度得分均值为3.65,发展环境维度的均值为3.54,而发展机遇维度的均值则仅为3.22。参与旅游的贫困居民对扶贫绩效的三个维度都呈现出显著的正效应感知,其三个维度的感知与未参与的贫困居民感知出现差异化。参与旅游的贫困居民思想扶助维度、发展机遇维度、发展环境维度分别为4.08,3.82,3.81,而未参与的贫困居民则对发展机遇维度的感知仅为3.07,两者感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未参与的贫困居民在思想扶助维度与发展环境维度也不如参与旅游服务的贫困居民感知强烈。

(2)从各个指标来看,贫困居民对不同指标所表示的绩效感知程度存在差异明显。从整体贫困居民对各个指标选项来看,旅游宣传、政策参与度、产业带动性、人际关系、资源保护、基础设施这六个指标的赞同率都达50%以上,说明贫困居民对这几方面感知明显。旅游宣传指标得分最高,为3.93,政策参与度为3.76。这与湘西州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是离不开的。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提出精准扶贫的指示以来,湘西州政府对州内资源进行了充分调研,对适合乡村旅游开发的村落加大了资金投入。在编制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多次深入当地调研,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意见,也使这些贫困居民对乡村旅游有更多的了解。资源保护得分达3.74。湘西州勾良苗寨等第一批乡村旅游地在经历了短暂繁荣后,由于旅游资源遭受破坏而迅速没落。前车之鉴让乡村旅游的后来者更加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比如龙鼻村出台的《关于保护特色民居优化旅游开发环境的村规民约》,规定擅自拆除古民居、古窗等条例,新建房、拆房都需经村委会批准,有效地保护了当地旅游资源。而基础设施评分高达3.84,主要是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而对乡村旅游地还有配套的规划与资金落地。旅游开发中大量资金的投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支持资金、扶贫资金等多项资金的拨发,使得当地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善。但是人际关系的评分仅为3.34,人际关系变差的贫困居民,一方面因为旅游开发以后部分居民因为抢客、分红等原因导致部分村民关系变得不愉快,另一方面是游客的增多,居民之间忙于提供服务,导致村民之间相互走动、交流的时间变少。

收入效应、贷款渠道、文化认同、生态环境这四个指标选择“没感觉”的贫困居民占50%以上。收入效益整体评分为3.36,虽然整体呈现正效益,但参与旅游的贫困居民感知评分均值与非参与旅游的贫困居民感知差异并不明显。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虽然带来了游客流量,但是乡村游的季节性、开发程度都使得贫困居民能从中获得的收益有限。贫困居民中有人在公司担任保洁员、端茶水的,一般能获得1000多元一个月,演员或者导游每月收入大多在1600~2500元。参与旅游服务的贫困居民大多有劳动力,在外边打工也能挣钱;而丧失劳动力的贫困居民因自身因素限制,能从乡村旅游中获得收益也较少。贷款渠道在所有指标中得分最低,仅为2.78,其中对贷款没有明显感知的占了51.85%,主要因为居民缺乏贷款意识。村镇信用社能为这些贫困居民提供无抵押的无息贷款,贷款限额为5万元,且只要他们有好的想法与项目,经过村委会签字就能取得三年期无息贷款,但是被调查的贫困居民大多表示“不知道、没关注”。除了贷款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是贫困居民中大多数学历较低,接受教育水平有限,眼界不高,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三是他们大多不愿承担风险。获得贷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偿还,一些贫困居民担心一旦项目经营不善,可能导致一身负债。而许多居民因病导致难以从事体力型的活动,自身行动不便,就算取得贷款也难以创造价值。文化认同感知评价为3.57,虽然大部分贫困居民对此指标感知不明显,但认为旅游开发使其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的也占到了41.67%,文化认同感知整体绩效较好,因为湘西州乡村旅游有很大一部分是主打民俗游,游客好奇驱动增强了居民对当地文化认同感。而生态环境的评分仅为3.24,湘西州生态环境较好,但旅游开发时间尚短,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尚未完全显现,所以居民对生态环境变化感知不明显。

(3)从各个具体指标来看,是否参与旅游使贫困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李佳等人(2009)[27]发现是否参与旅游服务,并不会导致贫困地区居民感知的旅游扶贫绩效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湘西州参与乡村旅游的贫困居民与没有参与乡村旅游的贫困居民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两个群体感知得分均值差异超过0.5的指标有13个,其中感知评分差异超过0.8的四个指标全部集中在发展机遇维度,分别是参与门槛、信息渠道、就业岗位、贷款渠道。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与选取的调查对象有关,李佳等人的调查对象为贫困地区的居民,而笔者选取的调查对象为建档立卡中确定的贫困居民。无论是否参与旅游服务的贫困居民在旅游宣传、收入效益、资源保护三个指标的感知差异较小。参与旅游的贫困居民的收入效益感知虽然并不是非常明显,但参与意愿与对旅游态度都呈显著正效益,因为乡村社区的旅游政策、利益分配与参与服务的居民利益直接相关,所以其政策关注度也较高,评分也高达4.19。而没有参与旅游服务的贫困居民感知的参与门槛感知评分仅为2.65,其与参与旅游服务的贫困居民的感知评分差距达1.2,其中认为参与门槛较高的达52.07%,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没有参与旅游服务的贫困居民年龄较大,大部分身体有病,缺乏参与旅游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语言也是贫困居民参与旅游的障碍。55岁以上贫困居民占贫困人口的63.7%,其中大多都不会讲普通话,当地口音重,与游客沟通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也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其外界信息获取、就业岗位等指标感知不明显,得分仅为3.04与3.14。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湘西州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贫困居民对乡村旅游绩效呈正面的感知效应。贫困居民对旅游思想扶助维度与旅游发展以后的发展环境绩效感知较强,而对发展机遇维度感知相对较弱。参与旅游的贫困居民旅游扶贫绩效感知评价较高,而没有参与旅游的贫困居民感知评价相对较低。

(2)从各个指标来看,贫困居民对不同指标所表示的绩效感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贫困居民对旅游宣传、政策参与、基础设施完善、资源保护等方面正面绩效感知显著,但其对收入效益、贷款渠道、文化认同、生态环境等方面感知不敏感。

(3)是否参与旅游使贫困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两个群体的感知评分差异超过0.5的指标高达13个,占全部指标的76.47%。而身体状况、年龄、语言等原因是贫困居民参与旅游的主要障碍。

(二)主要建议

(1)围绕旅游产业综合开发,增强产业联动性。旅游扶贫对参与旅游的贫困居民有较好的扶助效果,通过联合周边乡村整体开发、乡村资源深度开发、创新旅游业态等方式,增强乡村旅游的带动效益,通过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增加旅游就业岗位,帮助有能力且愿意参与旅游服务的贫困居民实现就业。

(2)针对贫困居民的不同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参与旅游的贫困居民,可以通过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给予适当资助、优先考虑培训和安排工作等方法,让其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从而实现帮助贫困居民脱贫的目的。对于那些无能力参与的贫困人口,加大兜底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在村集体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

[1]吕君丽.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路径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15(4):132-135.

[2]覃建雄,张培,陈兴.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134-138.

[3]李燕琴.旅游扶贫中社区居民态度的分异与主要矛盾——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J].地理研究,2011(11):2030-2040.

[4]叶俊.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麻城龟峰山风景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13):3187-3190.

[5]蒋莉,黄静波.罗霄山区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湖南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4):99-104.

[6]向延平.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扶贫绩效模糊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7.

[7]罗盛峰,黄燕玲.滇桂黔石漠化生态旅游景区扶贫绩效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5(9):97-101.

[8]黄梅芳,于春玉.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2):406-410.

[9]李志勇.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双重性与模式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2(2):37-31.

[10]杨科.论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9(4):61-64.

[11]包军军,严江平.基于村民感知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以龙湾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6):278-283

[12]孙前路,孙自保,朱桂丽,等.西藏农牧民对贫困的认知与对扶贫的期望[J].贵州民族研究,2014(3):252-258.

[13]谌莉,杨兆萍,陈学刚,等.喀纳斯图瓦村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调查[J].干旱区地理,2011(4):700-706.

[14]王纯阳,黄福才.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13(1):141-149.

[15]熊元斌,李海娥.居民营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中社区居民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2(6):27-39.

[16]周梅,崔峰,江文娟,等.乡村旅游就业效应的社区居民感知研究——以南京市江心洲为例[J].旅游论坛,2011(1):88-92.

[17]赵荣,甘萌雨.基于居民感知的农村地区旅游扶贫效益研究——以砀山光明村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5(3):34-40.

[18]蔡碧凡,俞益武,张建国,等.乡村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1):95-99.

[19]柳百萍,胡文海,尹长丰,等.有效与困境: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5):81-86.

[20]胡联,汪三贵,王娜.贫困村互助资金存在精英俘获吗——基于5省30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15(9):78-85.

[21]丁建军,赵奇钊.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与减贫对策——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2):75-78.

[22]郭文.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J].旅游学刊.2010(3):76-83.

[23]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2):95-99.

[24]梁旺兵,孔令娜.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文化影响的感知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6-91.

[25]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58-162.

[26]张琰飞.旅游环境、消费习惯与低碳旅游参与意愿的关系——以武陵源自然遗产地为例[J].旅游学刊,2013(6):56-64.

[27]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8):71-76.

(责任编辑:杨粤芳)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Poverty Population—a Case Study of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ZHANG Hai-yan
(Business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this study establish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poverty popu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ssistance,development opportunity,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Using the data from the poor residents in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we find the following results.①Generally,the poor residents have positive perceptions of rural tourism performance.The residents'perceptions of performance in respect of ideological assistance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re stronger,while their perceptions of performance in regard to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re weaker.②The poor residents have significan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publicity,policy participation,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and resource protection,while their perceptions of revenue performance,loan channel,cultural identity,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not significant.③Taking into account of each specific indicator,whether or not the local poor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will lea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ow they perceive the tourism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poverty alleviation.This study proposes some?suggestions,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industrial linkage,providing targeted assistance,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rural tourism in regard to poverty alleviation.

poor residents;rural tourism;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F592.3

:A

:2096-4315(2017)01-0111-09

2017-05-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261032、41461032),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YBX012)。

张海燕(1970—),女,甘肃兰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

猜你喜欢

维度居民旅游
石器时代的居民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旅游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高台居民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