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交互话语中高及物性标记“到”的出现
2017-09-26陈侃
陈 侃
(浙江工业大学 国际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汉语交互话语中高及物性标记“到”的出现
陈 侃
(浙江工业大学 国际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语言演变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在知识不断更迭的当下,汉语的演变也在加速。“到”一般出现在动词后表示“到达或达到”,如“走到学校”或“拿到奖牌”;当代汉语中的“到”有了新用法——出现在典型及物动词后,如“帮到你”、“给到你”等,这类用法日益为大众所接受,并不断类推到其他动词后,其中“到”是一个高及物性标记,作用在于突出强化宾语作为受益者的身份。“到”的新用法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闽粤优势方言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符合口语表达的编码方式。
“到”;语言演变;语言接触;口语;及物性;动态语法
语言演变原因可以粗略地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一般是指语言内部成分之间的互动引起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动因,内因造成的变化是渐进的,不明显的。外因是指语言以外的因素,如政治、文化、地理等,尤其是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外部原因造成的语言演变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会在短时间内使某种语言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就某一语言现象而言,更多的演变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与普及,当代社会人与人的交流在内容、沟通媒介和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超越地域和时间,更为快捷、高效、保真的特点。本文重点考察近年来在城市白领、大学生等人群中出现的一类新的“V+到+O”语言结构。之所以说它是新的语言现象,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到”在相关语言结构的动词后一般是不用的,即常用形式为“V+O”结构。本文在细致描写这类新结构的基础上,将其与已有结构进行比较,从而探析新结构的成因,由此加深对语言演变规律的认识。
由于本文所观察的语言变异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白领和学生社团中,且该变异是近两年才涌现出来的,语料的搜集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采用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的真人招聘类电视节目——中国教育台《职来职往》中的节目谈话为主,同时也搜集了中国移动10086客服热线和部分大学BBS论坛的语料。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在以中国大中城市白领、大学生为主的社团语言中,出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结构,即“V+到+O”,比如:
(1) 很高兴为你服务。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
(2) 我们传媒集团它是有户口的,就是我们可以给到我们员工。
(3) 那你为什么欣赏他,和你想成为他,他身上有哪些优点会吸引到你?
(4) 我觉得我们更多地关注到今天来求职的动机上。
(5) 大家有没有发现到,薛凌一直在讲他家庭生活的困难,但薛凌始终在微笑。
(6) 那我觉得可能英语培训师跟你做教研的工作可能不是完全能满足到你自己的一个诉求。
以上诸例中有一个共同的结构式,我们可以用“V+到+O”来表示。“V+到+O”*“V+到+O”结构中的“到”是介词还是补语标记,一直以来是汉语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我们这里暂且不论,所以下文所引的“买到东西”和“来到教室”姑且先放在一起讨论。结构在汉语中十分常见,如“买到东西”、“来到教室”等,“买东西”、“来教室”只是行为,插入“到”,才能表示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买东西”≠“买到东西”;“来教室”也未必就一定能“来到教室”。
但是上述例句中的“V+到+O”并不如此,如“帮到你”、“给到你”、“满足到你自己的一个诉求”,从逻辑命题语义来看,“帮到你”=“帮你”,“给到你”=“给你”,“满足到你自己的一个诉求”=“满足你自己的一个诉求”。这是因为这里的动词“帮”、“给”、“满足”不同于“买”、“拿”,这类动词本身就带有结果义,行为的发出也就意味着结果的实现。因而在现代汉语以及大多数北方方言里,只说“帮你”、“给你”、“满足你自己的一个诉求”,而没有“帮到你”这类的说法。
然而就我们所观察到的语料来看,“帮到你”这类用法的确存在,且不少,如果我们暂且假设这类说法具有合理性,那么“帮到你”在语义或语用上必然区别于“帮你”。既然两者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中间有无插入“到”,我们就先从“到”入手来考察其给整个语言结构带来的附加信息是什么。
二、“到”的语义特征和高及物性特征
(一) “到”的语义特征
根据《汉语大字典》,“到”最基本的义项是“来到,到达”,这一本义规定了“到”即使虚化后,仍然保留了其[+动态]的语义特征,凸显的是“接触前的动态过程”(邵敬敏,2008)。比较一下:
(7)住在学校。
(8)住到学校。
例(7)是静态的,例(8)则是动态的。由于这种动态性,例(8)如果后接“来/去”等趋向词语会更容易被接受。“到”的第二个语义特征是[+终点],所谓的“终点”不只是处所或地点上的,也可以是时间的结束、行为的结果、事件的完成、程度到达极限等,联系到[+动态]这一特征,“V+到”是指从施行某一行为开始发生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直到到达终点才算完成。可以图示为:
然而也可以将焦点从终点转移到整个行为的过程,即由动作发出到终点之间的整个行为过程也可以用“到”表示,如:
(9)击球员拾起自球后,到排尾等候。(LCMC)
例(9)的“到”表示的就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即由“拾起自球”开始步行到“排尾”的整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行为过程也可以用“去”替换为例(10),语义不变。
(10)击球员拾起自球后,去排尾等候。(自拟)
由此“到”还有第三个语义特征[+接触],这个语义特征规定了“到”必须要有所依附或涉及,表现在句法上,“到”有两个论元,是一个及物动词。
(二) “到”的高及物性特征
Hopper & Thompson (1980) 认为及物性是指动作对其参与者施加的影响的大小或强度。一般情况下,它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一个有效力的(effective)动作及两个参与者。Hopper & Thompson提出,传统上笼统的、意念性的“及物性”概念,可以通过10个明确的语法、语义特征来把握。
表1 Hopper & Thompson (1980)所提出的十个及物性特征
这10个特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动作的效力或强度(intensity)。而以动作为核心的句子如果拥有的及物性特征越多,句子及物性程度也越强。因此,如果将拥有高及物性特征记作+2,拥有低及物性特征记作+1,没有该特征设为0,那么就有可能计算出句子的及物性程度值。限于篇幅,我们只计算例(1)—(3)以及它们的原有结构(即不加“到”的V+O)的及物性特征,我们将例(1)—(3)的原有结构分别记为例(1`)、例(2`)、例(3`):
(1`) 很高兴为你服务。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2`) 我们传媒集团它是有户口的,就是我们可以给我们员工户口。
(3`) 那你为什么欣赏他,和你想成为他,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吸引了你?
表2 “到”的及物性特征计算
其中的特征2,如果行为动作性强,则及物性程度高;状态特征更显著,则及物性相对较低。“帮”的动作性没有“帮到”强;“给”的动作性也没有“给到”强,“吸引了”动作已经完结,状态特征相对较显著,因而不及“吸引到”的动作性强。
特征3,除了例(2`)、(3`),其他行为动作都标示了完结点,因而在这一维度上的及物性更强。
特征5,如果行为动作是有意为之,其及物性程度就更高。“V+到+O”结构中的行为动作的意图性要大大高于“V+O”,“V+到+O”的行为是有意为之,而不是无意的、随便的发出某个行为。以“吸引”为例:
(11)绍兴是一个美丽的水乡,它深深吸引着我。我不知道会在这里呆多久,但我希望是一辈子。(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绍兴”是一个地名,所指的是一个城市,无生命、无意识,它“吸引”我不是受到意志控制,主观决定要去“吸引”的,所以如果“吸引”的是无生命事物,到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吸引到”的说法。而例(3)中提到的“他”是某公司高管,他去这位学生所在的大学做校园招聘会时做了一个宣讲,这次宣讲以后,这位学生就被这位公司高管吸引了。既然高管要去校园招聘毕业生,本意就是要吸引他们来公司,所以这里用“吸引到”正符合其作为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结果。
特征6 是肯定/否定的对立,特征7是指陈述、疑问、虚拟、条件、祈使语气的对立。疑问句与陈述句一样,也带有断言形式的预设,如“你怎么还不来”中预设部分“你还没来”就是断言形式,因而该句也有直陈语气。比起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行为来说,没发生或发生在非真实世界中的行为的效力要低得多。
特征8 主要是指施事对所发生的事件而言,包括情景是否有控制力,是否是有意启动事件的,是否施行具体行为动作等。特征8与特征5如果及物性程度高,在句子中就要使用情态动词。例(1)—(3)句中分别有“可以”、“会”,可见施事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是有意要启动事件的。例(4)虽然没有在句子表层出现表示能愿的情态动词,但是根据句义,我们完全可以补出“应该”,只是出于礼貌,主持人才以这种“弱建议”的方式来提醒嘉宾。
特征9 和特征10,都是动作对象的特征,受动性是指宾语完全被作用或只有部分被作用,或根本没被作用。受动性越强,说明动作的效力越大,句子的及物性越高。如“我把牛奶喝完了”一定比“我喝了一点牛奶”的动作更为有效。个别性指宾语是语境中客观存在的某一具体、形象、有界的实体,它不仅能与施事区分开,而且能与同类的其他实体区别开来。 同一个动作,若分别作用于个别性高的宾语和个别性低的宾语,则个别性高的宾语所受到的作用更完全。一般来说,名词的及物性程度高低可以归纳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有生名词>无生名词;具体名词>抽象名词;单数名词>复数名词;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有指、有定成分>无指、不定成分。
根据以上特征,我们可以计算出例(1)—(3)和例(1`)—(3`)各自的及物性程度指数,显然例(1)>例(1`);例(2)>例(2`);例(3)>例(3`)。由此我们可以说“到”插入“V+O”结构的确增强了句子的及物性程度。另外,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我们也可以归纳出含有及物性程度高的“V+到+O”结构的句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V+到+O”结构所在的句子以包含断言形式的肯定句为主。
2.“到”后的宾语以有定、确指的具体可数名词性有生成分为主,口语对话语体中,第二人称代词“你”出现的频率最高。
3.“到”前的施事对行为动作具有控制、启动和施行的能力,如例(5)“发现”这个行为可以是有意为之,也可能是无意中实现的,但是后接“到”则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人们主动去寻找某个情况。
4.“到”之前的动词应该能表示有完结点可以传递的动作。在语料中我们发现“V+到+O”结构经常与“有”共现,如:
(12)A:两位都向你介绍了自己,有打动到你吗?
B:有。
A:有打动到更多的是第一位还是第二位?(TV)
我们知道,用“有”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完成,是粤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等南方方言的显著句法特征(石毓智,2004),而粤方言在中国大陆作为一种优势方言有部分语音、词汇和句法特征为其他方言区的人所效仿,有的甚至已被吸收进普通话中。比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有+V”这一结构,汉语普通话正在经历一场由“吃饭了吗”到“有吃饭吗”,“吃了”到“有吃”的变革。我们猜测“V+到+O”就是随着“有+V”结构“潜伏”进汉语普通话的。
三、“V+到+O”成因分析
我们有理由相信“V+到+O”表示高及物性的用法是由南方方言(很可能是粤方言和闽方言)进入普通话的,现有的证据主要是使用这一结构的群体较为年轻,一般都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这一代人从小看香港TVB剧和港台娱乐节目,他们的语言发生变异的程度也最高。
那么为什么粤方言中用这一结构来表示高及物性呢?
我们发现粤方言的致使范畴表达方式相对比较缺乏,只有“令”等较少的几个,如:
(13)更低的价格使他们更急于沽出,因此令到当日价位急速下跌。(ccl)
例句中的“令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使得”,然而“使得”类的说法在粤方言中使用频率很低,而在“V+到+O”结构中,却常常蕴含了“施事施行某一行为动作使得宾语受到这一行为的控制或约束”,如:
(14)这震撼到我了。
(15)你没有感染到我。
以上两例中的“V+到+O”都可以转换为致使结构:
(14`)这让我很震撼。
(15`)你没有使我受到感染。
含有被动意味的“V+到+O”更容易转换为致使结构。
(16) A:你有没有被融化到?
B:有,真的,我觉得男人真的是认真工作的时候最帅。
(17) 终于看到结局了。看到布莱尔和Chuck结婚的时候真的有被感动到,还有他们的孩子,看了好温馨。
以上两例中的“V+到+O”都可以转换为致使义:
(16) A:使你融化了吗?
B:有,真的,我觉得男人真的是认真工作的时候最帅。
(17) 终于看到结局了。看到布莱尔和Chuck结婚的时候真的让我很感动,还有他们的孩子,看了好温馨。
虽然转换为普通话后,“V+到+O”和致使结构不完全等同,但由于粤方言致使范畴缺乏,我们可假设粤方言有可能利用“V+到+O”结构来表达致使义。
致使范畴为什么能与表示高及物性的“V+到+O”互相转换?根源在于致使范畴也具有高及物性特征。如:
(18)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
(19)之后又组织了遍及湘南十余县的湘南起义,使这支仅有几百人的部队扩大到万余人。
对照Hopper & Thompson(1980)提出的10个及物性特征,例(18)、(19)都具有很高的及物性程度指数(均为19)。致使范畴可理解为在施事A的作用力下,受事O受到了控制或约束,也即是说A对O施行的动作行为对O产生了影响(而且很可能是较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致使范畴与及物性具有相通之处,因而它们之间是有可能相互转换的。
四、“V+到+O”得以进入普通话口语的原因
如果我们的假设成立,那么粤方言是因为“V+到+O”具有高及物性特征,所以可以用来表示致使范畴。然而普通话中有完备的表示致使范畴的表达形式,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呢?除了语言要求不断创新以及强势方言的影响,尤其是“有+V”结构的辐射效应之外,我们认为与口语交互话语的特点有关。
自然的口语交际是在真实的时间中产生和进行的,整个编码——输出的过程都要承受时间压力。“进行中的句子”(Lerner,1991)强调的就是话语中句子在时间轴上逐步产生的过程。由于受到时间的“催逼”,无准备的、即时的、交互的口语就不能如书面语那样句子结构完整,用词准确,追求最优表达。口语句子成分的结构模式以及修饰语与核心动词之间的安排往往就不能完全与书面语或标准的句法模式相一致,典型的如追补句(赵元任,1968)现象:
(20)你现在能在这里证明,给我,看。
(21)但问题是,在于我们的职业,你知道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你应该是参与到这个建筑设计里面的一部分工作吧。
(22)可以给你时间久一点,思考。
(23)各位达人,思考,请。
根据陆镜光(2004)的说法,上例中非划线部分从句法结构上看是主体句,传递的是主要信息;划线部分是后续句,传递的是补充或者扩充的信息。由于信息的传递在时间轴上进行,在传递一连串的信息时,必然要对信息进行排序。在一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说话人可以通过倒装、重复、追补等手段,首先交代较为重要的信息,然后补充或者扩充已知信息,如:
(24)最后要争取机会给到你。
(25)当你回答Susan的问题的时候,旁边有一个老板突然把手里的话筒举到了嘴边,你就立刻,他的这个动作立刻会干扰到你。
例(24)中,主持人在求职最后一关,请求职者最后发言,为他自己争取能得到一个工作机会。其中的“争取机会”是这句话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新信息,而“给你”则是不言自明的。例(25)要传递、突出的新信息是“那个动作立刻会干扰”,已知信息也是听话者。
致使结构则不同。在致使句中,要将已知信息置于动词前,如(24)可用致使句表达为:
(26)最后请你为自己争取能得到(一个工作)机会。
不仅字数增多了,而且新信息出现的位置也被延迟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是,致使结构表达更为严密,因而所需要的编码时间也会更多,对于时间敏感的即时口头交际话语来说,成本太高了,因而出现的机率较低;而“V+到+O”可以在时间轴上逐步递加,能更好地适应时间有限的压力,因而在口头交际话语中更有优势。
五、结语
内占口语表达上的先天优势,外有优势方言的推波助澜,语义符合高及物性特征的“V+到+O”结构就有可能在一定的语言社团中传播并稳定下来,进而扩散开去。如果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为某一语言社团或语言使用者所习得,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该用法在一段时间内会被高频使用,成为其语言表达中十分凸显的一种类似“口头禅”的现象,甚至呈现出“为用而用”、“乱用滥用”的现象。如:
(27)hello,大家好,依然是你的好朋友鹏鹏,在这里问候到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了……但是我今天带到的就是小洋人品牌的妙恋果粒多……我个人的理解是,可能说话快的话,整个就是现场的气氛,包括到看电视人的气氛,都会感受到我是在跟人分享这款东西,不是在强买强卖的这种感觉。
例(27),一位求职者在短短不到2分钟的口述中出现了四个“V+到+O”结构,这位求职者该有多爱说“到”啊!而且其中“包括到”的可接受性较差,有“为用而用”之嫌。
[1]陆镜光.句子成分的后置与话轮交替机制中的话轮后续手段[J].中国语文, 2000(4):304-310.
[2]陆镜光.延伸句的跨语言对比[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6):1-9.
[3]邵敬敏,周娟.“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20-28.
[4]邵敬敏.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8-33.
[5]石毓智.论社会平均值对语法的影响——汉语“有”的程度表达式产生的原因[J].语言科学,2004(6):16-26.
[6]Hopper, Paul J. & Sandra A. Thompson.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J]. Language,1980:56:251-299.
[7]Lerner G. H. On the syntax of sentence-in-progress[J]. Language in Society 1991(20):441-458.
[责任编辑:邦显]
H146
:A
:1001-0238(2017)03-0099-06
2017-05-17
本研究受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汉语口语洋化现象研究”(Z15JC070)、浙江省教育厅“当代汉语洋化现象研究”(Y201635859)项目的资助。本文初稿在“浙江省修辞学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与会学者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
陈侃(1979-),女,浙江兰溪人,博士,浙江工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语义和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