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折关联词“倒”的历史演化

2017-09-26

殷都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情理用例语气

陈 丽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转折关联词“倒”的历史演化

陈 丽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文章以转折关联词“倒”为中心,重点探讨“倒”各种语法意义之间的关联,考察各种语义产生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演变关系、演变机制及“倒”的各种语义功能出现后的使用情况。

“倒”;转折;语法意义;历史演化

引言

关于表转折的“倒”,李宗江(2005)认为产生于宋代,例举了《朱子语类》中的两个用例。关于表转折的“倒”的来源,李文认为:“由于动词的意义是表示方向相反,那么通过隐喻所获得的副词意义一开始是用于表示跟预期相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但不多见。”[1]李文还对“倒”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总结:“倒”首先由动词演变为表相反意义的副词,由相反意义的副词进一步虚化为表转折关系的“倒”,最后产生语气副词用法。我们根据对文献资料的考察情况,认为李先生的观点是可信的。本文拟在李先生的基础上,以转折关联词“倒”为中心,重在探讨“倒”各种语法意义之间的关联,初步考察各种语义产生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演变关系、演变机制及“倒”的各种语义功能出现后的使用情况。

一、“倒”的语法意义及语义辐射

1.1“倒” 的语法意义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举了“倒”的7个义项,分别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跟事实相反、出乎意料、转折、让步、舒缓语气、用于追问或催促。[2]

李宗江(2005)将吕先生所述的7种意义概括为三种:A.表示跟情理或事实相反:妹妹倒比姐姐高。/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B.表示让步或转折: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房间不大,陈设倒挺讲究。C.表示舒缓语气:咱俩能一起去,那倒挺好。[1]

我们认为相反关系也是一种转折关系,转折包括完全相反和部分不一致两种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将表相反关系的“倒”也归入转折范畴,但将“倒”表让步和表转折两种功能分开。从句法关系上讲,让步和转折表达的都是前后句的不一致性,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转折表达的一般是前小句存在某种预期,而后小句表示反预期;而让步的前小句往往表达的是主观上姑且承认某一事实,后小句表达与这一事实不一致的情况。

1.2 “倒” 的语义辐射

一个词往往具有多种语法意义,各种语法意义之间不是孤立的,往往存在“原型——引申”关系,即一个词往往具有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原型语义,其他意义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而从原型引申出来,各种语义之间形成一个辐射网络。“词义的扩展是具有认知理据的,通常是隐喻、转喻或意向图式转换的结果。”[3]我们可以根据“倒”语义的来源及引申过程,绘制“倒”的语义辐射图。

《集韵·号韵》:“倒,颠倒也。”可见动词“倒”的本义是“上下翻转”。非假借的词语的本义一般就是这个词的原型语义,可见,“倒”的原型语义便是“上下翻转”,先秦文献中广泛使用,如:

①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倒之颠之,自公令之。(《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②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楚辞·九章·怀沙》)

③倒筴侧龟于君前,有诛。(《礼记·曲礼下》)(郑玄注:倒,颠倒也。)

“倒”在使用的过程中,词义逐渐虚化,首先表现为使用范围的扩大,由最初仅表示位置上的上下翻转延伸至表达一般的位置相反,乃至与事件发展正常状态相反的动词。在人们的认知识解过程中,[+相反] 这一语义特征得以凸显。当动词“倒”的其他语义特征逐渐淡化后,位于其他动词前的“倒”在句法上逐渐处于附庸的修饰成分,词性也开始发生变化,即向副词转化。副词“倒”首先获得“与事实、情理相反”的副词用法,这一过程是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完成的。与事实、情理相反的副词进入关系句,表达的是一种重转关系,而前后语句表达不一致的关系句表达的一般是一种轻转关系,它们均可以归入转折关系。转折关系的典型语义特征是[+相反]/ [+不一致(差异)],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出乎意料、让步、舒缓语气等用法。我们将“倒”的语义之间的关系辐射图表示如下:

二、“倒”的语义历史演变过程

我们依据“倒”的初始语义特征,并根据隐喻的一般原理找到“倒”的各种语法功能语义之间的关系,初步绘制出“倒”的语义关系辐射图,但还缺乏史料的佐证或检验。下文我们将进一步考察“倒”在汉语史上的演变过程,详细考察分析“倒”的语法意义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1秦汉时期的“倒”

秦汉时期,“倒”一般作动词,表颠倒位置,或表示动作使某一物体与原本或正常的方向相反,与“逆”相对。

④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处,是倒义而逆德也。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败亡之不察何也!(《韩非子·难四》)

⑤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越绝书·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彼时,也出现了“倒”位于动词前的用法。如:

⑥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日暮路远,倒行而逆施之于道也。”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这里的“倒”虽然位于动词(“行”)前,但语义上尚未虚化。动词“倒”的基本语义是使事物位置颠倒,即与原来相反,因此,动词“倒”的主要语义特征是[+方向相反]。这种空间上的方向相反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语义延伸到其他语义域,可以表与事理、逻辑等相反,这种用法出现于魏晋时期。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倒”

魏晋时期,副词“倒”萌生,萌生的格式是“倒+V”结构。如:

⑦今方始封而亲疏倒施,甚非所宜。宜更大量天下土田方里之数,都更裂土分人,以王同姓,使亲疏远近不错其宜,然后可以永安。(《晋书·刘颂传》)

这里的“倒”是动词(“施”)的行为方式,虽然还是动词,但与源动词“倒”相比,施事性减弱或消失,为其进一步虚化奠定基础。

进入复杂关系句的“倒+V”结构中的“倒”逐渐演化为表相反关系(包括与情理、客观事实和主观愿望相反)的副词。

A. 跟情理相反

⑧有郑氏者,叡母之从母姊妹之女,戏语叡曰:“汝是我姨儿,何因倒亲游氏。”(《北齐书·赵郡王琛列传》)

⑨严(岩)低石倒险,岭高松更疏。(南朝(梁),萧意《奉和望山应教诗》)

以上两例,例⑧的前小句“汝是我姨儿”,情理上应该亲近我姨(亲生母亲:魏华阳公主),但后接小句(亲游氏)恰恰与情理上呈背离关系,这里的“倒”主要起关联作用,应该理解为“反而”义副词;例⑨,情理上,严(岩)低石不险,但句子表达的正是与情理相反的意思——严(岩)低石险,这里的“倒”已经没有颠倒位置的语义,虚化为副词。

B. 跟客观事实相反

⑩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 (《百喻经·欲食半饼喻》)

例⑩中,下句的“横生乐想”与上句的客观事实“从本以来常无有乐”构成相反关系。

C. 跟主观愿望相反

此例讲述的是一个种麦的人担心自己的脚把麦地踩硬,麦子长不茂盛,于是让四人抬床令其散种,这里种麦人的主观愿望是种田的时候没有脚在地里踩,但客观事实是有八只脚在地里踩,这样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正好相悖,“倒”的“相反义”语义特征凸显。

表转折的副词“倒”萌生于魏晋时期,但彼时仅出现表示相反关系的转折副词“倒”,且用例极少。

2. 3 隋唐时期的“倒”

隋唐时期,表转折的副词“倒”(相反关系)用例增加,同时,“倒”的功能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意料之外的用法。

A. 跟情理相反

以上三例中的“倒”后接的谓词性成分,均与“倒”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情理上的结果相反,“倒”仍为表跟客观情理相反的副词,是对前期用法的沿用。

B. 意料之外的情况

表示意料之外的用法是由表跟情理相反的用法进一步发展来的,实际表达的结果与一般情理相反,但同时又往往是说话人始料未及的,基于两者的象似性,表跟情理相反的副词“倒”很容易向表意料之外发展。

在具体的语例中,表意料之外的副词“倒”与表与情理相反的副词“倒”很难辨别,二者在语义上有叠加的成分。以上两例因“倒”前面有“谁知”、“岂”这样的明显表意料之外的词,所以我们将这类归入表意料之外的情况。后文如遇到没有标记的这类“倒”,我们仍然以“与情理相反”用法处理。

2.4 宋代的“倒”

至宋代,“倒”的语义功能进一步扩大,在表“相反关系”的副词“倒”继续使用的同时,出现了表示“不完全一致关系”的转折关联副词,至此,转折关联副词“倒”发展成熟。同时,此期还出现了表语气的副词“倒”。我们首先对《禅林僧宝传》、《朱子语类》、《五灯会元》等宋代文献中的“倒”作了考察,发现其中出现了如下几种用法。

A. 与情理相反

这里的“倒”还是表示与情理相反,“倒”所在的前后语言单位之间是一种对立关系。

B. 不一致关系转折

到了宋代,“倒”的语义功能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转折关系的副词“倒”。如:

转折一般是通过差异性来体现的,而这种差异性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产生。比较产生的差异可以分为两类:完全不同和部分不同。就“倒”所在的转折句而言,表完全不同(即“相反”)关系的转折句率先出现,宋代开始,部分不同(这里称“不一致”)关系的转折句才出现。例中的“倒”可以分析为表“不一致”关系的转折句,上句“如横渠说底虽似”中的“似”本身就点明了只是相似,并不一致,下文“倒”引出“犹有一截工夫”正好与上句构成转折关系,并且上句还有转折关联词“虽”,构成“虽……倒……”构式。

C. 缓和语气

“倒”表缓和语气的功能是转折副词“倒”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这种功能在宋代萌生。

《汉语大词典》[4]将例中“倒”的功能归入转折,事实上,这一例还可认为是表示与情理相反。一般情况下,“文理细密”是好的一种表现,但这里后一句说的却是“未必好”,但由于后小句的评议性质,这里的“倒”也可认为是语气副词。例,由于“倒” 连接的前后项比较的对象不明显,因此差异性特征未能凸显,更倾向于表缓和语气的副词。

可见,宋代“倒”的转折功能进一步丰富,同时表舒缓语气的语气副词用法开始萌生,但我们尚未发现成熟的语气副词用例。

2.5 元代的“倒”

我们考察了《老乞大》、《朴通事》、《全元散曲》、《西厢记》、《琵琶记》及《窦娥冤》等元代文献,发现“倒”的各种虚词用法基本已经成熟,此期最明显的变化是出现了成熟的表舒缓语气的副词用法。

A.与情理相反

表与情理相反的用法,此期沿用。

B.意料之外

C. 舒缓语气

继宋代,此期语气副词“倒”的用例大大增加。

我们穷尽统计分析了《西厢记》、《琵琶记》、《窦娥冤》三部元代杂剧中的虚词“倒”,如下表:

与情理相反转折出乎意料舒缓语气西厢记2057琵琶记7019窦娥冤4051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表舒缓语气和情理相反的副词“倒”所占比例最高。与情理相反的副词“倒”自南北朝萌生以来,一直是虚词“倒”的主要用法,此期语气副词“倒”似乎已超过与情理相反的副词“倒”,成为“倒”的主要功能。

2.6 明清时期的“倒”

“倒”的语气副词用法萌生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明清时期用例大量增加,并成为“倒”的主要用法。我们考察了“三言二拍”、《醒世姻缘传》、《儿女英雄传》、《红楼梦》中 “倒” 的用法。这一时期出现了表让步的用法的“倒”。

明清时期“倒”的各项语法功能继续使用,承接元代出现的语气副词逐渐有占优势的势头。

至清代,唯有“表用于追问或催促”的语气副词“倒”尚未出现,对于这类用法,李宗江先生在文中也未提及,从现代汉语中的用例来看,我们看不出它与“倒”的哪项用法存在来源关系,还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三、同义词“却”与“倒”在演变中的共性及差异性

吕叔湘(1980)已经将现代汉语的“却”与“倒”进行了比较,指出3条差别[2]:

A.“却”表示转折的语气较轻,有责怪意味的“倒”不能换用“却”。如:

你说得倒(*却)容易,你自己试试看看。

B.“倒”后多用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却”后不限。如:

这篇文章论点很新,却(*倒)站不住。

C.“却”没有“倒”的让步、舒缓语气、追问或催促用法。

可见,吕先生不仅注意到“却”与“倒”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过程中的语用差异,还注意到二者义项上的差异。

从源词来讲,“返回”义动词“却”与“翻转”义动词“倒”本义存在差别,但在演变过程中却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二者在语义上存在的高度相似性,在二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凸显了[+方向相反]这一语义特征。

“倒”的历时演变过程我们在上文已有详细论述。“却”在历时演变过程中也呈现相同的轨迹。这里我们简单考察一下“却”的各项功能出现的时间。

3. 1与事实、情理或预期相反

“却”在唐代发展出与事实、情理或预期相反的用法。如:

3.2 意料之外

与事实、情理或预期相反的用法很容易向表意料之外的语气副词发展。如:

这一例可理解为意料之外,但也有与事实、情理相反的意味。

表意料之外的用法唐代亦见。如:

3.3 表转折

表转折的用法唐代亦见,只是用例不多。

明清以后用例较多。

3.4表反诘

3.5 表追问

元明时期,用于问句中的“却”出现表追问的用法,可译为“究竟,到底”义。

3.6舒缓语气

明清时期,“却“还出现了表舒缓语气的用法。

3.7 表让步

从汉语史上“却”的功能可以看出,除了产生时间的差异外,其功能及演化过程与“倒”有惊人的相似性,但延续到现代汉语的功能却不一样。“却”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功能是转折语气副词,其他如表反诘、追究等语气副词的功能基本不再使用;而“倒”则不同,其各项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均有使用,但从使用的频率来看,明清以后,主要以舒缓语气为主。

从语法化过程看,唐代“却”就已经出现了与事实、情理或预期相反、意料之外、转折等功能,此后,又萌生反诘、追究、舒缓语气、让步等功能,而到了现代汉语则主要保留了转折语气副词这一功能,其他功能开始缩减;而“倒”的发展则不同,“倒”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少量表示与事实、情理或预期相反的用例,唐宋以后,其功能进一步丰富,增加了表舒缓语气的用法,明清以后则又增加了表让步的用法,可见,在“倒”的语法化过程中,其功能是逐步递增的。

我们认为,“却”与“倒”的语法化路径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但最终分化,主要表现为功能使用的侧重点不同,这应该是在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守恒”原则下相互调整的结果。

四、结语

在词汇功能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语义特征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倒”是个“没有位移”的“翻转义动词”,语义极容易发生变化。虚化后的“倒”最初仅出现在表与情理、事实或主观愿望相反的转折关系句中。中古以后,“倒”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出现表意料之外的用例,事实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表意料之外与前期的表主观愿望相反的用法很难区分开来,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所在句表达主观性程度的强弱。关于“倒”的词义分类,《现代汉语八百词》持细分的原则,但由于有些义项之间的差别太小,很容易在归类的过程中发生偏误,因此,就“倒”而言,我们认为在细分的基础上还需要上升到统分的层面。洪波认为“表示‘对比’才是‘倒’的基本语法意义,而‘跟一般情理相反’、‘与事实相反’、‘表示出乎意料’、‘表示转折’、‘表示让步’等只是‘倒’在不同语境中所引申出的具体用法而已。”我们同意这一观点,“转折”是因比较产生差异而产生的,无论是因完全相反还是不完全一致,我们均认为是转折。因此,在“倒”的语义分类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表转折(包括各类相反关系)、表语气(包括表意料之外和表舒缓语气)两大类。同时我们根据历时的语言事实可以将“倒”的语义功能演变历程图示如下:

图2 “倒”的语义功能演变历程

[1]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 汉语学报,2005(2):36.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3,460.

[3]严辰松.语言使用建构语言知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5.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邦显]

H146

:A

:1001-0238(2017)03-0093-07

2017-01-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14XJC740001)资助。

陈丽(1984-),女,河南信阳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法理论及汉语史研究。

猜你喜欢

情理用例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事实与情感——儒家“情理合一”思想的再认识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情理之外
致新敏队长
语气不对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