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果进课堂的探索
2017-09-25池金环
池金环
摘 要:文章提出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大赛成果在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将大赛成果引进课堂在教学改革、院校政策、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路径方法,突出了以大赛为引领,加强后竞赛时代的任务建设,进而实现职业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普及教育目标。
关键词:技能大赛;大赛成果;教学课堂;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品牌,同时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双一流大学,没有科研支撑是不行的。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教学和学科建设提出问题,科研来解决,科研成果和发明进课堂,服务于育人,形成循环。”然而,后竞赛时代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如何促使职业技能大赛成果真正走进课堂,服务于育人,使大赛成果更广泛地惠及所有学生,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更加优化發展,才是技能大赛开展的最终目的。
一、技能大赛成果应用的基本情况
技能大赛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赛项为例,2008年高职组模具设计与制造类“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件加工”首次开设。比赛内容分为设计和加工两个方面,既检验参赛学生对模具设计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察了学生使用CNC铣床、钻床、量具等常用工具的能力,以及完成主要零件加工的实际动手能力。竞赛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团队协作将设计与制造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
(一)“精英教育”模式导致大赛成果缺乏普及
赛项规定参赛选手是3人,备赛的学生人数也只有少数几名。多数学校通常对这几名学生采取“精英教育”模式,在资源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片面倾斜。赛前进行突击训练,被动地围绕着技能大赛来组织教学。虽然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少数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飞快提升,但是在竞赛参与的广度上却不具有普遍性。如果能将院校参赛收获进行及时推广和普及,真正达到以赛教学、以赛促学,才是技能大赛倡导的宗旨和目标。
(二)学生参赛的动机与目的缺乏正确引导
以模具赛项为例,比赛获奖的优秀选手,依据相关的政策推荐其升入指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院校参赛资格需要层层选拔,在学校内部,参赛选手也要进行竞争选拔,大多学生参与比赛的目的是为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但也不乏个别学生的参赛目的只为荣誉或升本。比赛本身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需要学校正确的引领,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环境。
(三)教师的“双师”水平亟待提高
技能大赛也是提高参赛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的“教、学、做”通过比赛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技能比赛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途径之一,教师的双师水平也能间接体现在技能竞赛的指导上。与职业技能要求同步的大赛,在检查考验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双师水平要与时俱进。
(四)工学结合模式的校企合作缺乏深入开展
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开展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企业实习和项目合作的形式,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能有效地运用于大赛中。然而大多高职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职业教育和岗位需求同步的培养模式的开展。
(五)参与形式多为集训而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目前很多院校备赛形式多为在假期和业余时间安排集训,力求短期内速成人才。但竞赛的参与应体现“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应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大赛成果在课堂内就能被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所掌握的技能已接近或者基本达到大赛要求水平。
二、开展大赛成果进课堂的路径探索
(一)教学改革与大赛
1.教学角色“翻转”,调动学生积极性
翻转课堂是构建一个富有内涵深度的知识课堂,随着角色身份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模具专业为例,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乏味,传统的课堂讲授效果往往并不理想。采取对课程的部分学时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展开教学,截取技能大赛试题片段作为实际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基于案例的真实情境下,在交互协作中完成任务。同时知识的传授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课堂上采用技能比赛的任务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工分组,在课堂内完成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进而达到丰富课堂、精彩课堂的良好效果。
2.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体系
完善教学内容,与竞赛要求衔接。技能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最新需求,专业教学也从中吸取到了新的内涵。课程大纲的编写可在充分了解竞赛规程和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将规范化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技能大赛评价内容以及有关职业标准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技能大赛所倡导的标准化。
以竞赛要求为指导,改革教学评价。在参照天津市“模具设计师(三级)”职业培训要求,以及技能大赛得分标准,按照大赛考核的侧重点对课程考核内容进行设置,在日常教学过程做到竞赛内容的普及化,将大赛标准落实到教学细节之处。
3.大赛精神引领,技能点亮课堂
在课程教学尤其是实验实训课上,鼓励教师参照大赛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比赛所倡导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受益匪浅,课堂上学生们集思广益、分工协作,充分体会到团队精神带给他们的快乐。教师也需将“工匠精神”也引进课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思想也有利于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模具设计的细节之处往往还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想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创新和与众不同。只有进行合理大胆的创新,设计作品才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
(二)学校相关政策与大赛endprint
1.建立社團模式,带动学习氛围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同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课外开展兴趣社团模式,社团特聘有经验的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社团模式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又是教学课堂的有力拓展和补充。
2.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理念
通过大赛,学校与多个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邀请企业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对有能力的学生,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允许其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通过这些企业实际项目的历练,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此时鼓励这些学生参与竞赛,用竞赛来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建立接力棒传递,密切师生交流
技能比赛会造就一批品德优异、才能卓越的学子脱颖而出,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在毕业后也乐于继续为母校发光发热。基于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在学校的邀请下,通过学习或工作之余对学弟学妹们进行专业辅导。这些学生受惠于比赛,又将参赛收获以接力棒的形式进行交接传递,从而促使参赛经验在更广范围的普及推广,大赛成果通过课堂又延伸至课堂之外。
(三)教师与大赛
技能大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能力,尤其对“双师”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在给教师创造机会。利用寒暑假派出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在教学日常上,定期安排了不同主题的教师交流活动,比如翻转课堂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建设成果汇报、企业生产实践学习交流、顶岗实习成果交流、技能大赛参赛汇报等。每位教师不论年龄和职位,人人参与主题交流。促使教师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上找出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紧跟行业的发展方向,扩大技能竞赛的影响。
三、结语
职业院校在积极参赛的同时也要重视大赛开展的内涵建设,在争取优异成绩的同时把关注点多放在赛后,推广并转化技能竞赛成果,关注竞赛之后的内在提升作用。大赛成果不仅源于课堂,而且更要服务于课堂,努力打造院校毕业生品牌,为企业输送优质的专业人才,赋予技能大赛成果进课堂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2]何瑛.高职院校专业团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职教研究,2016(6).
[3]徐立华,杨桂娟.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模具工业,2013(2).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