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有文化涵养的高素质人才

2017-09-25庞国辉

继续教育 2017年9期

摘 要:职业教育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学界对此有分歧。职业教育的属性对于定位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构建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向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属性,提出了在确定职业教育属性基础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方面要求,以促进职业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让职校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也得到提升,成为有文化涵养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属性;教育本质;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

然而,身处职教第一线的教师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对于职业教育的前景却忧心忡忡。一方面,他们感叹自己的工作难做;一方面,又为学生的前途暗淡而失去职业的自豪感。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到底是我们的学生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这些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出了问题?历史和现实本身已经证明,我们中国人(学生)并不比外国的人差,那么为何外国的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能在脱下工装后和硕士生、博士生一道观赏高雅的艺术,而我们的毕业生连和高层次的人士打交道的勇气都没有。若深入探究,可发现其实质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出了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职教体系的正常发展和人的发展。而搞清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乃是认识这个问题的首要前提。本文将从探讨职业教育的属性出发,并进而阐述其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以使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职业教育应该回归教育本质

职业教育到底属于培训还是教育,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从什么是职业教育上可以看出来。

职业教育在不同的国家或社会,或者在同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培训”等。如果抛开各种说法的种种差异,单从属性而言,职业教育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训练说”,二是“教育说”。

我们认为“教育说”更具有意义。具体说来,这种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育说”更具优势

按照定义事物的法则,定义一个事物通常按照“种差+属性”的方式来表达。如我们用“人是理性的动物”这句话来定义“人”,“动物”一词就是人的属性,它表明人属于动物范畴,只不过人有异于其他动物的种差“理性”。如果我们按照“教育说”来定义,职业教育就坐落于教育的范畴中,这也符合人们对它的认识。而“训练说”,则无这种优势。

(二)“教育说”会引导人们按教育的规律认识职业教育

对于职业教育属性的分歧是基于不同的行为目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目的引导下的实践活动。实践包含着认识这个前提。缺乏认识的活动,是缺乏意义的行为。具有逻辑性的思维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成果,并且往往又是新的实践的指针。由于逻辑在认识上与实践的同一性,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实践方式。如果按“教育说”来认识职业教育,人们就有可能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对待职业教育;如果按“训练说”来认识职业教育,人们就将可能以训练的方式对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认识差异,必将导致不同的职业教育实践。保持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符合人们对职业教育之教育意义的期望,也才有可能产生符合教育本性的职业教育。

(三)“教育说”的内涵和外延要比“训练说”深刻、宽广

“训练”一词,就其原始意义而言,是指军事训练,以掌握军事纪律和技能。现在的“训练”泛指教授并使对象练习某种技能,掌握某种本领或知识。训练的目的,是使受训者获得一项行为方式或技能。而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方式之一的教育则不同,它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比训练要深刻、宽广的多:它不仅重视人的生活生存的技能和知识,也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综观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初中生源作为受教育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受教育者,正处于人生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智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渡阶段。相对训练而言,引导受教育者较全面地走向成熟和完善,教育更能发挥作用。教育对象的不成熟、不完善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是将职业教育奠基于教育的终极依据。

隨着现代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不难发现一些所谓的技能其实在现实的生产中,一个正常的人在短短几天内就可以掌握。花费两到三年的时间去训练几天就可以掌握的技能,“训练说”在现实中难以立足。所谓“一技在身,行遍天下”的说法除了具有职业技能训练的宣传作用外,并不具备多少实质的教育意义。倒是现代职业多变迁的特点,对人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这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所能应对的。现代生产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是将职业教育奠基于教育而非单纯的职业训练的现实依据。

基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本性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将自身归结于教育的范畴,而非训练的范畴,是现代职业教育本身对于自己的理论自觉。这种自觉也必然会对职业教育本身提出符合教育的本性诉求。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归位至教育轨道。

二、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是对教育这一人类特有活动的本质规定。教育的本性存在于“培养人”这一本质规定之中。

何谓培养人?唐人柳宗元教育得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他有一广为人知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或许能对此有所启示。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无名驼背老人,他种的树株株能活,而且长得旺盛。有人求教,他说了如下这一段话: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endprint

在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养人的原则“顺天至性”,即顺应人的本性,并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培养人才。

无独有偶,西方现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也说过“步随自然的后尘,我们发现教育的过程会来得容易”,提出教育要以人的天性为根据。

人们或许要说人毕竟不是树木,上述教育家们在方法论上存在问题:人的問题应该按人的方式来解说;况且人如同树木,人们如果想它变直,可以对它绳绑、刀削。

对于这种质疑,“教育说”的回答是:

首先,人们认识世界方式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往往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不阻碍它的结论的正确性。就像人们读到“关关雎鸠”,不会妨碍他们理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类最初以自然现象来解释自身的问题,中外皆然。这也是人类自我认识发展史中的一个必然环节。而那种认为对受教育者可以采取打骂来教育的思维方式,倒是恰好把人想的像树木一样被动、消极。从方法论上看,不能说质疑和被质疑者孰优孰劣。

其次,人的问题应该按人的方式来解说教育,其结论,恰恰是教育要“顺天致性”。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具备自己主体性以及追求自由的本性。不考虑这一点来教育人,效果自然不好,甚至带来更为深远的恶劣影响。

“培养人”作为教育本性的定义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所谓“培”从本意上来看是为树木加土,所谓“养”是为对象提供所需的食物和养分。无论从哪个字来看,培养也仅仅是为对象提供可资其成长的成分。至于成长本身,那是对象自己内在的事情。这一点,现代的结构主义教育学家的研究为此提供了可靠的佐证。他们认为人的成长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内在的主体性行为和结果。

尊重受教育者的自我充分发展的自由,并为之提供可以增进其发展的条件是教育本性对一切教育者提出内在要求。这是一切形式教育的底线,也是职业教育理所当然的底线。

三、教育本性对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吁求

对职业教育属性的认识影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立足于训练的职业教育有基于训练的要求,立足于教育的职业教育亦有自己的要求。从教育视角来看,它对现代职业体系建设至少提出五个方面的异于传统职业教育的要求,这有助于提高职校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促进其成为有文化涵养的高素质人才。

(一)它吁求确立全面的职业教育目标体系

职业教育目标是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对象的总体期望和培养的规格。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职业人”也许是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个期望和规格至少包含:现代人的目标、现代公民的目标、现代劳动者的目标。就人的目标而言,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博爱的品德、使用现代信息工具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使用理智和享受理智生活的能力是基本内涵。现代公民应该具有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批判的精神、法律和规则意识、表达自我、参与选举的能力和拥护民主的立场;现代劳动者,至少要具备使用现代信息工具和从事现代生产的技能。把职业教育目标仅仅归结于技能和技术的训练,是极其短视的,它损害的是受教育者的完整和持续发展的潜力,造就的很可能是一个机械的劳动工具,而非一个丰富而具备无限发展潜力的现代人。

(二)它吁求构建面向终身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众多,志趣各异,有少年成熟者,亦有大器晚成者。提供条件保证、满足他们按照自己的成长路线发展的权利和需要,是教育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构建合理的学校教育体系,是最基本的前提。这个体系要求能随时随地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从人生的时间跨度上看,从出生到自然生命的终止;从空间上看,要能跨越地域的限制,无障碍地为人们提供所需教育。这样的学校体系其实就是面向终身的学校体系。

在当前的学校体系中,由于利益博弈需要和落后的学籍管理理念的影响,或明或暗不同程度地存在为学生入、转、升、退设置了各种门槛和障碍的现象。这在生源紧张的学校尤为突出。要打破这些障碍,一方面要呼吁办学者树立正确的成就观,弱化利益之上的商业思维模式,强化学生成长、发展第一的办学理念,明白衡量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办学者成功的标志不仅仅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是培养了多少人,为人们的成长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各层次各类型学校(中职高职之间、普通教育学校之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校之间)之间要打破封闭、独立的学籍管理模式,建立成绩互认、自由入、升、转、退学的机制,保证学生接受所需教育的机会。这实质就是建立一个互通有无、共存共赢的开放的学校体系。

从法律上确认学生自由择校的权利,对那些惟利是图、妨碍学生自由择校的学校或学校举办者依法进行惩处,是根除教育投机、建立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学校体系的根本途径。如此,一个面向人终身发展、开放的学校体系才可能最终建立起来。

(三)它吁求设置类型全面的课程体系

全面的教育目标须在全面的课程计划中体现,才具有现实性。全面的课程计划,在最低意义上有三层含义:一是基础性;二是多样性;三是职业性。基础性是就培养对象成为现代人和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而言的;多样性是就培养对象个性和兴趣多样性,发展潜力的丰富性而言的;职业性,是针对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现代劳动者而言的。为此,职业教育的课程计划既要考虑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专业和科学课程,也要考虑成人和成公民的人文课程;既要考虑为人为劳动者的必修课程,也要考虑发展个性,彰显个人创造力和潜力的选修课程;既要考虑发展学生理智能力的课程,又要考虑学生活动能力的课程;既要考虑学生现实生存需要的课程,也要考虑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任何只注重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都是片面的课程。在现实的实践中,它很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的狭隘、短视,滋生粗野浮躁之气,断绝文明延续之流。

(四)它吁求实践全面的教学思想体系

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来看,教师普遍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我国普通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甚深,教学局限于教师、教材和教室的传统思维之中,导致教学远离学生、远离经验和远离社会生产实际。受过这种教育的教师很难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彻底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因此,教学就有可能局限于片面的知识、职业技能训练。endprint

职业教育要走出这种困局,非实践全面的教学不可。所谓全面的教学,就是要克服以往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教材,不见生活,只见知识,不见人,只见教室之局限,不知社会之广阔,只见将来之空虚、不见当下之实在,只见技能训练之枯燥,不见全面发展之乐趣的教学弊端。所谓全面的教学,就是要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学生自己能做的、思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思;就是要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求进步;就是要彰显知识和思维之魅力、个性之独特、情感之丰富,就是要把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原到学校、社会和生产中去;就是要展示理想之远大,学习、奋斗之乐趣;就是要展现技能之精湛,和谐发展之美好。

(五)它吁求实践文明的学生管理

没有管理的教育不是教育。学生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管理和学生自由成长并不矛盾,它是学生成长必需的条件。

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起步多年,但是应试教育仍很普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以初中生源为主。这些生源中的大多数基础学力欠缺,其中不少在初中阶段经过应试教育的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他们自信心缺乏,部分学生习惯差,品行恶劣,管理起来难度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管理中曾经存在体罚和暴力行为。这在中等职业的学生管理中也有发生。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或有暂时的效果,但也可能会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甚至在学生中产生崇尚暴力的不良影响。因此,实践文明的学生管理甚为必要。

文明的学生管理,相信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节奏”。既不揠苗助长,也不消极无为,它鼓励和赞助学生按自己的节奏成长、发展;它反对压制,“因为它从未真正成功过,而且因为它还会造成心理失常”;它反对以任何形式体罚、打骂学生、侮辱学生,因为体罚是不正当,“它会产生残忍和暴虐”;它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归宿。

文明的学生管理不是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它也知道学生不是来自天堂,而是来自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难免带有进化中痕迹,其中就包括暴力。它虽然主张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主张以教为道,以德为导,但它也知道自由不是放纵,也重视规则教育。 在倡导法治的今天,任何个人都无权以某种理由限制别人的自由,教育者也应是遵纪守法的典范。面对受教育者的野蛮,教育者不能无所作为:一方面要以教育的方式来说服、引导他们;另一方面要重视纪律、法制的力量,以纪律和法律来约束他们,因为依法治校本身就是教育文明进步的标志。不仅如此,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认识法律的程序和权威,对学生本身也正是一种教育。

四、结语

强调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性,不是要忽视职业训练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也不是要否定技能训练对人生存、发展的意义。它只是反对那种片面的训练,反对职业教育中的急功近利。全面而自由充分发展是人的权利和追求,也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的追求。只有人的发展,才是教育和职业的出发点。只有从人的发展出发的职业教育体系,才是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只有处于这种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们,只有那些把受教育者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职业教育者,才会品尝到职业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有文化涵养的人才,使其走上社会充满自信,以高技能和高素养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注释

1.12011年3月23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交通学校调研时,发表了《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的讲话,说:“示范院校的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了,才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还提到“日本企业的蓝领”下班后会穿着西服到咖啡店欣赏名曲;瑞士的钟表工与女硕士、女博士结婚同住一个屋檐下:都是自身人文素养高的体现之一。参见http:// ggx.bhcy.cn/Discussion/JiaoYuBuFuBuChangLuXinJiangHua/.

2.“正是由于逻辑思维和实践思维的这种同构性,逻辑往往就直接被用来检验理论。遵循逻辑的论证,往往也因此能经得起实践的最终检验”。参见 庞国辉、扈中平. 逻辑与问题:教育学真理和价值的源泉[J].教育研究,2016(7).

3.罗素曾经谈及教育中体罚的不良后果。他说“体罚,我决不相信是正当的。轻微形式的体罚虽不致为害,但也没有好处;至于严厉形式的体罚,我确信是会产生残忍的和暴虐”参见[英]罗素.罗素论教育[M] 柳其玮译.商务印书馆,1931.

参考文献

[1]孟景舟.职业教育基础概念的历史溯源[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A]柳宗元集[C].尚永亮,洪迎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英]罗素.教育和美好生活[A].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