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
——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断想
2017-09-25闲云
闲云
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
——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断想
闲云
从普洱市澜沧县城出发,沿214国道往西双版纳州方向南行约42公里,绿树掩映下,一个杆栏式建筑村寨映入眼帘,下车入寨缓坡前行20余米,两棵5—6米高的葫芦图腾柱矗立道旁,两棵柱子之间由多彩五线谱线条环绕相连,点缀着彩云般音符的五线谱上镶嵌着“老达保,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几个大字,整个造型既大气又提神,不禁让人精神一振:老达保到了!
老达保村是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全寨有114户476人,均为拉祜族。老达保村风光秀丽,生态良好,寨内拉祜族传统杆栏式建筑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拉祜族特色,拉祜文化底蕴深厚,是拉祜族歌舞保留最多,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老达保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村寨。近年来,老达保村立足实际,以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以文化产业培育为龙头,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线,走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新路子。2005年组建了民间文艺表演队“雅厄艺术团”,2013年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自演的文化演艺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创新,着力打造“快乐拉祜”文化品牌。公司成立3年多来,共演出300余场,演出收入250万元,群众分红150余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400余万元,演员平均每人每年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由于拉祜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以及在保护开发、传承创新拉祜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2006年,老达保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07年,该村的李扎戈、李扎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2011年,该村成为澜沧县新建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牡帕密帕》保护传承基地之一;2012年,该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荣誉称号。该村拉祜族原生态音乐人代表李娜倮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老达堡村的历史变迁,老达保村拉祜族村民的今夕都是一个传奇!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能歌善舞的民族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是浩瀚的拉祜文化中的一个璀璨明珠,是拉祜族文化的载体,是维系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纽带,也是老达保村民们的根。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老达保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牡帕密帕》是拉祜语译音,意为“开天辟地”,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它是一部拉祜族创世史诗,几乎记录了拉祜族人诞生和宇宙万物形成的各个阶段,是拉祜族说唱音乐的代表作,是拉祜族的百科全书,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的口述文学精品。整部长诗通过浓厚的神话色彩故事,反映了拉祜人民的各种幻想和智慧,对研究拉祜族社会、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牡帕密帕》由“嘎木科”(会唱诗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动主持者)主唱,也可有多人伴唱或多人轮唱;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对偶句居多。曲调优美动听,演唱以字行腔,调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由于《牡帕密帕》是一部长诗,说唱往往通宵达旦,参加者无不兴致盎然,完整演唱一遍需要三天三夜,而且一般在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吟唱。目前,完整演唱《牡帕密帕》整部长诗的艺人不到10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史诗的传承者,就生活在老达保村,就是李扎戈、李扎倮兄弟。2007年,兄弟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每年都能领到政府发给的生活补助。如今,兄弟俩成了“国宝”。
哥哥李扎戈,今年78岁,弟弟李扎倮,今年74岁,兄弟俩自幼跟随村里老艺人学了十多年,能完整地演唱《牡帕密帕》,兄弟二人演唱风格为大调式,一般由一人演唱或一人演唱多人跟唱,或多人轮唱。他们演唱的整部《牡帕密帕》没有文本,每一次演唱,只要打开记忆的闸门,史诗的词章就会像河水那样从他们的口中奔涌而出。
芦笙舞则是老达保村延续历史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李扎戈、李扎倮兄弟从小就喜爱本民族的传统歌舞艺术,李扎戈13岁时跟随本寨芦笙舞师傅张扎克学习芦笙舞传统动作和套路。当有老人讲拉祜人传统故事或民歌、古诗时,他都专心听学,从不放弃。有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他都跟师傅参加,悉心学习。李扎戈曾在“第三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澜沧拉祜族文化节”开幕式上表演芦笙舞,他所跳的拉祜族芦笙舞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现在,兄弟俩掌握芦笙舞的青蛙舞、老鹰舞、鱼翻身舞、捉鱼舞、小鸟舞、纺线舞、织布舞、织包舞、摘果子舞、高兴舞等80多套,还创作了许多新的模拟动物习性和表现情绪的舞蹈套路,不但继承了传统芦笙舞的全部套路,而且进行了创新,跳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当地拉枯族群众称为“芦笙王子”——“嘎叩八”。
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滋养和李扎戈、李扎倮兄弟俩的示范引领作用下,老达保村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特性在老达保这个纯拉祜族的村寨得到了充分展示。他们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目前,会跳的拉祜芦笙舞有《老鹰舞》《马鹿舞》等64套,摆舞99套,会唱的民间歌曲有100余首,他们能自然熟练地进行合声、对唱、独唱等,特别以《打猎歌》为代表的多声部合唱,表现力极为丰富,深得专家和观众的认同。
但老达保村表演最为突出的是吉他弹唱,寨子里80%村民都会弹奏吉他,不到500人的寨子会弹吉他的就有近400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说到这里,就得说说老达保的灵魂人物了。
二、灵魂人物开拓创新,群众广泛参与,全力打造快乐拉祜文化品牌
准确地说,灵魂人物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就是李石开及其儿女们。李石开今年51岁,个子不高,黑黑瘦瘦的,但性格豪爽,充满激情,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双眼放光,说话不出三五句,总会伴随着一串爽朗的笑声,似乎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李石开从小就喜欢“唱唱跳跳”,他12岁学会吹奏芦笙、15岁学会演唱拉祜史诗《牡帕密帕》,当时已是村里出类拔萃的“文艺小青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弹吉他,顿时被那美妙的声音迷住了,随后借机求教,跟人学了一个月吉他。33年前的1984年,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但醉心于音乐、痴迷于吉他的李石开,实在忍受不了这份“折磨”,决定干一件“大事”:他卖掉了一头猪,换回了村里的第一把吉他!
当李石开抱着吉他走进村子的时候,立刻吸引了村里乡亲的目光,没过多久,一个寨子里就有了8把吉他,全是跟着李石开弹唱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村里找他学吉他的学生已有40多人,再后来,你传我,我传他,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丈夫传给妻子,哥哥姐姐传给弟弟妹妹,吉他也越来越多。而今,村里有近400人会弹吉他,有200多把吉他,竟然形成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弹吉他的场面。他的妻子,女儿,两个儿子甚至孙子都会弹吉他。
李石开最大的成就,就是用吉他教会了山村人现代音乐。这个33年前的青年村民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全村男女老少会一起弹着吉他,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这是李石开写就的人生传奇!比李石开更有名的,是他的大女儿李娜倮。“我女儿比我有出息,她会写歌、会创作!”李石开一脸的自豪。
李娜倮生于1983年,今年34岁。他13岁时跟随父亲李石开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时学会作词、作曲。李娜倮不仅能歌善舞,是当地著名的拉祜族歌手,还写下大量深受当地人喜欢的歌曲,她唱的歌几乎都是自己写的。“开心时就写开心的歌,难过时就写难过的歌。”李娜倮说,她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人和事。从16岁创作第一首歌曲《真心爱你》算起,她已经陆续创作了30多首歌。“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这首名叫《快乐拉祜》的歌曲,旋律动听,歌词朗朗上口,是李娜倮18岁时爱上现在的丈夫时写下的。如今,这首歌在澜沧县甚至在普洱市,大家都耳熟能详,与电影《芦笙恋歌》主题曲《婚誓》一样,广为传唱。李娜倮创作的《快乐拉祜》《真心爱你》《新年快乐》等歌曲已拍成MT V在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倾国倾城》等栏目中播放。曾荣获“神州大舞台家庭秀”比赛金奖等。
2005年,李娜倮与丈夫成立了民间文艺表演队“雅厄艺术团”,父亲李石开任团长,李娜倮任副团长,他们动员很多村民加入进来,现在已经发展到160多人。他们白天到田间劳动,晚上抽出时间教队员弹吉他、唱歌、跳舞。经过李娜倮的不懈努力,寨子里的100多人学会了吉他弹唱,艺术团的名气也逐渐传播开来。
因在传承拉祜传统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2008年,李娜倮被评为普洱市“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获“全国青年歌手普洱市片区原生态唱法”一等奖,2011年参加央视梦想合唱团并获得一等奖。2012年,李娜倮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李石开的两个儿子扎努和扎思,不但是吉他高手,也是文艺创作的积极分子。扎努、扎思兄弟俩与表兄弟大扎倮、小扎倮、扎珀组成了全亚洲第一支原生态乡村音乐组合的“达保五兄弟”,创作了《我种的花》《山村里的拉祜姑娘》《思念你,我的母亲》等歌曲。“达保兄弟组合”的歌声,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不仅在拉祜山寨赢得普遍认同,在山外也赢得了好评。
李石开一家,不仅积极投身拉祜传统音乐文化的创作、普及和传播,一家人曾参加过央视的《神州大舞台》并夺得月冠军,而且,在打造快乐拉祜文化品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依靠文化的力量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引领和推动作用。
就是这样一群终年奔走于田间山岗,或栽秧或采茶的拉祜族村民,凭着对音乐的热爱,自创自编的拉祜民歌达到300余首,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们自创的吉他弹唱《快乐拉祜》唱响大江南北,获得了“一把吉他走四方,快乐拉祜美名扬”的美誉。他们自发组建的“老达保雅厄艺术团”“达保五兄弟”“达保姐妹”组合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广州、广西、湖南等地演出,还漂洋过海到日本演唱。带着吉他,他们先后走上了中央电视台、走进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杭州大剧院演唱。分别参加了央视《魅力12》《星光大道》《倾国倾城》《民歌·中国》《我要上春晚》《梦想合唱团》等栏目录制,还参加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上海旅游节、中国桑植民歌节、昆明国际旅游节、中国原生态民歌展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到全国各地展示了拉祜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拉祜文化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让世界了解了澜沧,让世人了解了拉祜文化、了解了拉祜民族。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也开阔了眼界,在“蹦蹦跳跳”中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三、准确定位,倾力打造,为拉祜文化走向世界插上腾飞的双翼
如果说深厚的拉祜传统文化为“快乐拉祜”文化品牌的打造奠定了基础,注入了魂魄;李石开及其儿女作为灵魂人物,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县委政府的统筹谋划和倾力打造,则为快乐拉祜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广阔的平台,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澜沧县委、县政府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出并实施了“拉祜文化名县”战略。近年来,更是倾力打造“世界拉祜文化中心”,充分挖掘“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独特优势,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让文化与经济充分融合,采取群众易于接受、善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唱歌跳舞”实现脱贫致富,加速了脱贫攻坚步伐,推动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疆稳定。为切实推进“拉祜文化名县”战略的全面实施,澜沧县委政府紧扣民族文化规划、保障体系、文化载体建设、文化开发利用和人才培养“五点着力”不松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一)全面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及相关设施
县委政府在县城规划建设了“一轴四景”,建起了牡帕密帕葫芦广场、科技馆、博物馆、《牡帕密帕》保护传承基地、拉祜风情园等项目;在乡镇,对8种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进行全面规划,其中6个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已落成并投入使用。
(二)构建了强有力的民族文化保障体系
县委政府相继出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决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艺创作奖励办法》《澜沧县加强原创歌舞创作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施办法》等规定,为保护民族文化构建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拉祜族口述文学《牡帕密帕》和拉祜族芦笙舞分别被列为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丰富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
全县20个乡镇文化站综合业务用房相继建成使用。通过文字、图片、声像、活动等载体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出版发行了《拉祜族史》《快乐拉祜》《黄月亮》等书籍和光碟,编排了大型歌舞诗《牡帕密帕》等精品节目,到省市演出得到一致好评。
(四)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全力打造拉祜文化旅游品牌
坚持走“弘扬文化——打造品牌——构建产业——加快发展”的路子,将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并作为重要产业来培植,努力打造澜沧县独具魅力的拉祜文化旅游品牌。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扶持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团体,加强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合作,全方位宣传与推介拉祜文化,极大地提升了拉祜山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全县文化脱贫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澜沧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起到了助推作用。
(五)多措并举,着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设民族文化传承课、加强文艺骨干和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组建原生态文艺团队、传承文艺队,采用与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加大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的力度。对具有独特技艺的民间艺人进行建档管理,全县共有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名录,有147人被评为传承人。
澜沧县通过“拉祜文化名县”战略的实施,拉祜文化名声渐响。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老达保村抓住机遇,积极作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澜沧“拉祜文化名县”建设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写就了一段酣畅淋漓的传奇。
“春风得意马蹄疾”,我们有理由相信并祝愿:老达保,这个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必将续写它更加辉煌的传奇,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