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在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新思考
2017-09-23
(岭南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天人合一”在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新思考
刘洋
(岭南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面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真正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在风景园林本科的景观设计方法教学中,关注“天”,带领学生走进场地、感受场地、了解自然,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关注“人”,观察使用者的结构组成、行为习惯,调查其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上解决环境问题。
园林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设计方法;天人合一
一、概况
2011年3月,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可见国家、社会对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达到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生态危机,园林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同样也被倾注了无限的期望。作为园林行业的一份子,尤其是作为培养适应我国当前需求的园林专业设计人才的园林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风景园林学是以设计、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景观设计又是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设计课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则是本科教育中的核心。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方法教育有多种模式[1-4],概括来说过多强调实践、分类设计以及表现,学生做设计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产生“灵感”“创意”,如何把图纸画得足够美观,而缺乏调研场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旦面对新的绿地类型乃至环境问题的时候,依然生搬硬套,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故而调整设计方法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将“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融入实践教学中
环境是我们时刻都会接触、感知和适应的一个载体,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关系应该是用心去寻找一种与环境的融合[5]。早在我国明代,第一部园林著作《园冶》中就已经提到,造园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然而,历经近四百年的发展,成果却与我们的最高目标渐行渐远。作为本科教学,我们不应该急切地训练学生去设计图纸,而是应该培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天人合一”,真正做到了解自然与人,才能创造出使二者和谐共生的作品。
(一)重视“天”
“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就是大自然,是一个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我们想要生活得舒适、自在、愉悦,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所以景观设计的基础条件就是对自然的了解、对场地的了解,感受场地是我们了解环境的第一步。
1.观察、感受场地
《园冶》中明确提出“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这里的“相”就是审查、思考,“相地”就是对用地进行观察、审度[5]。可见,对场地的调研是整个设计阶段的基础,对后期的设计起决定性的作用。
每块场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大量的信息。故而“相地”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测量、观察和查阅,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场地的感受模式,扩大感知的来源和通道。所谓感知就是人在实际场地中的感觉和领会,比如微风吹过的感觉、花瓣下落的嗅觉、溪水潺潺的听觉及泥土柔软的触觉,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其他四种感官的作用,要学着去细心地探索、耐心地体会。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最真实、最直接的环境,都影响着景观的构建,而正是这种扑面而来最直接的第一感觉对整体的设计方向起非常重要的提示作用[6]。这些收获可能初始是零碎的、片断的,但是通过反复的踏查、感受,学生将逐步积累、加深对场地的体会,并慢慢转化和催化出新的成果。这是个感性的感知阶段,所以要深度挖掘学生的探索力、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自由性以及创造力。
2.信息的表现
通过观察、感觉得到的事物间的关系、结构等各种信息都是未经处理过的思维碎片,学生们需要对这些碎片进行整合、管理和疏导。这类信息很难用相机捕捉,所以要引导学生尝试用文字记录、用简图描述(图1、2)[7-8]。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视觉形象是第一要素,所以尽量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现这些信息,这个过程也是对设计思维碎片的分析、判断、整理、加工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是单独进行的,应该和感受场地的任务同时交织处理,这样有助于了解设计构思过程中的一些事实,可以形成有效的思维和表现习惯[9]。一旦学生能自如地将各种信息、意念的碎片以简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则是设计成形的一个重要步骤。那么随着对场地和各种相关因素的整理、描绘,对场地的认识会逐渐清晰,存在的问题也会浮出水面。即使这时候学生还不确定如何发展他们的理念,但他们也应该带着探索、冒险和参与的心态,去尝试他们的想法和各种可能性。
图1 《我的自然笔记》中观察自然的简图 图2 《景观的延伸表现》中感受自然的简图
3.理性分析
学生各自对场地有了不同的体验与感觉,接下来就是探究、分析这些感觉的来源。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中说,“我们特有的感知和推断的能力,是规划的灵魂”[10],比如某学生对校园中的某块场地的第一感觉为“压抑”,那么接下来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周围建筑物太高,还是植被茂盛或空间太局促。这个阶段学生们要用理性知识主动研究场地特性,对感觉材料加以判断和推理,结合感性认知深入挖掘、探索,逐步完善景观设计。
与此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这些诱因直接引出下一步内容,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对场地调研阶段的最后一步。这时,学生对场地已有了独特的理解和思考,针对这个问题再次从感性到理性分析场地的利弊因素,这也是一个思路归纳的过程,进而提出一个既有个性又具共性的场地优化设计方案。
归纳这一阶段的精髓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最应该具备的能力。ASLA奖的评委以“分析是彻底的,是一个处理场地既有条件极为出色的作品”来评判参赛作品,可见这种“感知—分析—解决”的思考模式就是整个设计过程的主体构架。
(二)关注“人”
“天人合一”中的“人”,就是大自然中的人类,就是景观空间中的使用者,既要去感知环境,同时也是环境中的一部分。一个成功的人性场所是能充分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环境[11],所以我们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人的需求,并且分析其行为特征。
1.人的需求
在城市绿地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种情况,设计好的有座椅、有棋台的静谧老人活动区没有人使用,而他们更喜欢停留在开阔的草坪上或者健身器械处,这说明老年人喜欢开放的环境,渴望与人交流,不喜欢被分隔。设计师不能想当然去分类、归纳并布局功能区,所有的参考资料都要进入场地去搜寻,这又回到我们前面说的观察、感受场地的环节,人本来就是环境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所以需要观察分析的是整个环境。人的心理活动也对环境产生诉求,比如人的领域感、依托感与趋光心理[12],我们在不同的空间中设置2人座椅,由于个人的亲密距离和社交距离相差悬殊,所以私密区和公共活动区的座椅尺度完全不同,这些特征使用者自己没有体会但却支配着自身的行为活动,从而影响着环境设计。这部分信息需要通过观察、问询,甚至问卷调查去获得[13-14]。所以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搜集有效信息、设计问卷并检验其效度。
2.人的行为特征
人的行为活动影响着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们的交往,而这些行为活动是有规律和特点的。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甚至工作性质、收入情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的行为。调查显示,在开放性公园中,老年人最喜欢体育锻炼类项目[15],在社区公园中,事业性人群偏好私密性强的空间,并且希望延长公园开放时间[16],这些结论不是设计者思考的,而是走进场地逐个数据调查出来的。学生要习惯使用行为观测法、行为地图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先在场地内设定观测点,通过行为观测法对每个观测点使用者的行为特点进行调查记录,有时还要结合行为地图法,在按比例绘制的平面图中相应位置做标记,之后对获得的数据用统计分析法得出结论,这些结论才是景观设计最有效的论据。比如我们在各类城市绿地中经常看到漂亮的草坪上被踩出一条“秃路”,这就是设计者缺乏对人的行为习惯以及活动特征的研究,而诱发了有违设计意图的行为。安建国也提出景观设计是以使用者的体验为论证依据的现代科学[6],所以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充分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心理特征,找出景观设计中的共性与规律。
三、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生不但要有逻辑思维的理性,还要有抽象思维的感性,重视“天”,关心自然环境,呵护土地,尊重每一块性格各异的场地;关注“人”,细致入微地体味人群、体味生活,探索人类的生存方式,研究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真正做到“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这是我们的历史根基,我辈当继承发展、与时俱进。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认真考虑风景园林的各种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符合时代的进步要求,能够给社会输送更符合潮流的人才。
[1]傅凡,杨鑫,薛晓飞.对于风景园林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4,(12):80—83.
[2]王小璘.台湾景观专业的教育与实务[J].风景园林,2006,(5):51—58.
[3]李冬梅,杨祖山.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中的组织和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47—148.
[4]张汛翰.论我国的景观教育[J].建筑学报,2006,(2):80—82.
[5]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安建国,方晓灵.法国景观设计思想与教育:“景观设计表达”课程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克莱尔·沃克·莱斯利.我的自然笔记[M].王子凡,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8]项淑萍,弗朗切斯科·贝利杰兰特.景观的延伸表现:瓦莱里奥·莫拉比托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9]王少斌,王雯静.景观设计从思维碎片到系统成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
[10]巴里·W·斯塔克,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2]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3]肖星,杜坤.城市公园游憩者满意度研究[J].人文地理,2011,117(1):129—133.
[14]弓弼,马惠玲,田养森.西安市游憩绿地需求及现状调查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4):99—103.
[15]任斌斌,李延明,卜燕华,等.北京冬季开放性公园使用者游憩行为研究[J].中国园林,2012,(4):58—61.
[16]杨硕冰,于冰沁,谢长坤,等.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J].中国园林,2015,(1):101—105.
ThinkingaboutHarmonyofNarureandHumaninLandscapeDesignCourseforLandscapeArchitectureSpecialty
LIU Yang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China)
Faced with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problems,the most rudimentary way is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really get harmony of them. In the teaching of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the first thing is to focus on the nature,to train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of find the problems then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m only to observe and feel everything into the location;the second is to study human, to observe the user’s structure, behavior,habits and investigate their use and satisfaction,so that students can rea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essenc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landscape design course;design method;harmony of nature and human
G642
:A
:1008-6714(2017)09-0005-03
〔责任编辑:李海波〕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9.003
2017-04-25
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园林专业教学能力提升与协同创新教学团队”(0003016150)
刘洋(1979—),女,山西大同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