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亩方塘中流连天光云影
2017-09-23朱莉莉
■朱莉莉
在半亩方塘中流连天光云影
■朱莉莉
个人简介
朱莉莉,徐州市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徐州市树人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坚持“追求语文教学的摇曳身姿和广阔深邃,在眼前的现实中寻找诗意的远方”的教学主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已形成个人鲜明的教学风格。获得过江苏省“五四杯”论文评比活动一等奖,徐州市评优课一等奖、首届微课制作大赛一等奖。多次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公开发表多篇教学论文。
也许是女孩子的原因,从小,我就喜欢透过窗口看明媚的阳光,我相信,窗户外面一定有浓浓春意、无限春光。慢慢地,长大了,我从室内走向户外,常常会面对半亩方塘待上半天,看天光云影,任思绪飘荡。我常常想,我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也受了我性格的影响呢?“半亩方塘一鉴开”,尺水兴波,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够领略碧波万顷,这恰恰是半亩方塘的妙处所在。我以为,语文教学,洞开了我的人生天地。
亦步亦趋中,我看到了天光云影
2004年9月,那是一个金灿灿的季节。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识语文教学,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的学生,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小心谨慎,唯恐一不小心说错话做错事,砸了课堂,损了形象。为了上好第一节课《在山的那一边》,我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一次次攀登。我把教案反复修改了5遍,可当我站在讲台上,我还是只能看到一张张“铁青的脸”。我失败了,上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我这才意识到,语文课不好教!语文看起来好像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其实,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就有多丰富,就像半亩方塘中蕴藏着无限的天光云影一样。那段时间,我天天去听课。每每有所收获,我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去尝试。名师的课堂实录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最喜欢读余映潮先生的课堂实录,那一个个小技巧,即使按部就班,也会收获美丽的风景。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我模仿余先生的设计,让女生朗读描写屠户的文字,男生读描写狼的文字。由于原文在语言构成上具有一定特点,女声与男声的朗读,立刻使教室充满剑拔弩张的气氛。学生沉浸其中,我也有些得意,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萦绕心头良久不能散去。
我亦步亦趋地模仿名家的一招一式,像一个刚刚会走路的新生儿,充满着好奇,妄想掌握一切本领。我模仿于漪的深情,也学习钱梦龙的厚重;我尝试魏书生的竞赛激励,也实践于永正的精工设计。有一次看了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设计,我竟也一本正经地坐在讲台上,让学生用语言去临摹描绘。
工作的第一年,我就在这样的模仿中度过。这种模仿,让我掌握了许多小技巧,在当时让我快乐沉醉,在以后也为我提供了前行的底气。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语文处处有天光云影。
斗转星移中,天光云影更灿烂
工作的第三年,市教研室举办评优课活动,我踌躇满志地参加了。结果,在校内选拔赛中我只获了三等奖。我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就这样被否定了?我的师傅过来告诉我,我的设计过多地注重了技巧,教学环节就是技巧的堆砌。这句话点醒了我。是的,为了这节课,我搜索穷尽自己的所有思维贮藏,把名师的精彩设计一一移植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尽管亮丽,却没有一个是我自己的创造!就像铺满一地的落叶,灿烂夺目,终究还是没有生命力。我豁然开朗,博采众长,还要以我为主!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语文教学之旅的第二阶段——斗转星移。对于这个阶段的心得,我觉得就像《笑傲江湖》的吸星大法,吸取别人功力,化为己用,从而实现斗转星移。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在字里行间徜徉,在语言文字的流水中涵泳,不经意间常常获得灵感,形成教学的思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贤的谆谆告诫真的非常实用和富有哲理。这一阶段,我不再照搬名家的套路,慢慢地,我体悟到语文教学必须“以学定教”,教学方法的设计仅仅属于形而下的层面,永远要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服务。受余映潮先生启发,我也使用了朗读教学,但绝不会为读而读,因为我知道,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渲染气氛,而是培养品格、熏陶情感、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王君老师、徐杰老师的教学语言很有魅力,让我很着迷,但我深知,我终究是我,于是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创造是有喜悦感的,创造意味着突破自我。没有什么比达到更高的境界更能让人感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的了。它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更灿烂的天光云影。
融会贯通中,天光云影更和谐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就工作了七八年,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此时,我在教育的天地中自由呼吸。
2009年12月,我执教的《土地的誓言》在徐州市评优课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随后,我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思索。这一阶段,我思考了很多语文教学基础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第一,语文教学如何围绕语文性质进行设计?第二,从方法的角度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两个问题,至今我仍固执地认为,不解决便不能贯通语文教学的经脉,登堂入室更无从谈起。
为了站在更高的层次架构语文教学,我扎身书海,从名家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深入地钻研课程理论,慢慢地梳理自己的思想体系。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尝试着撰写教学论文、进行课题研究。2013年起,我的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2015年,我的市级课题成功结题,又获得了江苏省“五四杯”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同年,我在校内外也多次开设教学公开课;2015年3月,面向全市开设中考阅读复习研讨课;2016年3月,在“江苏省人教版名著阅读研讨会”上开设示范课。此外,我还尝试做微课,在徐州市首届微课大赛中获一等奖。
慢慢地,我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理性而系统的思考,这种感悟让我站在新的高度去架构语文教学,并让我看到了更美的风景——那里的天光云影更加和谐。
语文教学之路漫漫,还有“功夫在诗外”的路径。为此,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成立文学社团,开展实践活动;亲近大师,组织学生阅读名著;编辑《最美的未来》,让学生记录成长的足迹。我尝试给学生“更大的语文”。王开岭说:“和那位画家相比,自己的日常感受是多么粗糙和鲁钝。我们竟漏掉了那么多珍贵的、值得惊喜的和答谢的元素。”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我愿始终对语文怀有一份温情,我愿继续在这“半亩方塘”流连,因为我相信,这里一定还有更美的天光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