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为提高教学质量把脉
——“课堂教学结构与活动转换”观察案例的分析
2017-09-23单增义
■单增义
课堂观察:为提高教学质量把脉
——“课堂教学结构与活动转换”观察案例的分析
■单增义
学校申报的课题“基于学习活动观察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研究”,自从被评审为江苏省教研室第十一期“重点课题”以来,课题组踏实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改进教师教学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今年4月,课题组在徐州市铜山区黄集中学开设课题研究课,我负责的项目是“课堂教学结构与活动转换观察”,下面浅述做法。
一、本课内容及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八年级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这一节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内容以识记为主。但这部分教材却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关键,它是对中国地理自然知识进行总体的、大概的介绍,对以后中国地理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统领与启迪的作用。
“中国的地形”一节共分为3部分内容,框题分别是: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每一部分内容各有侧重点。本节课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分布和特点。教学难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
二、本课观察点定位及观察内容
课堂教学都是以教材为蓝本,以教学目标为方向,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来达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目的。这其中,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结构处理与活动转换的实际效果,所以本课观察的主题定位为“课堂教学结构与活动转换”,通过在课堂上对这两个环节的观察,来诊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节课内容共有4个大的环节:1.谈地形;2.谈地势;3.巩固练习;4.检测达标。在前两个环节里又分几个小的环节,巩固练习穿插其中。观察量表的设计由两位教师合作完成,并经过主持人审核。
采用的观察工具是:录像机、课堂观察量表。除观察量表涉及的内容外,还要求观察课堂中学生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回答思考教师的提问是否积极,答案是否准确完整,自主学习与探究是否全身心,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主动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如何。这些,课题主持人课前已做明确分工。具体观察结果见下表。
课堂教学结构与活动转换观察量表学科:地理 课题:中国地形 执教人:许冬梅 观察人:单增义、胡松廷 地点:黄集中学
活动方式分类及代号:教师讲解(A);师生互动交流(B);学生独立探究(C);学生合作学习(D);学生自主练习(E);课堂展示(F);其他(G)。
从以上观察结果看出,课堂教学结构与活动转换两个环节较为合理、自然,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的所用时间及师生完成内容在表中一一列举,能够详细看出本节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师生的活动情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情绪表现及效果也便于分析,听课教师也能从观察量表中总结出本节课教学效果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这一角度说,有效的听评课应该在深度课堂观察中完成,一条凳子、一个本子的听课时代应该摒弃。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学生参与效果、活动时间、活动过程的结构转换等方面的观察,授课者及听课教师都能汲取有益经验,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争取更好的教学实效,但要注意的是,课前对观察量表要做到合理设计,课中要认真观察,准确记录,课后要认真撰写观察报告。
三、观察结果与分析
1.课堂教学结构明晰,但不够严谨,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
这堂课4部分内容:谈地形、谈地势、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前两个环节按照自主先学、展示成果、互动交流、练习提升,教学结构清晰,但从教学效果看,是有问题的,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较低,原因是平时训练不够严格,要求不够细致,线条过于粗放,学生习惯、严谨细致作风的培养应该在平时抓实抓好。从教学目标达成看,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达成,能力目标尚有一定差距,情感目标达成度较高,也说明本课课前教学设计在与学生实际“合体”上有一定欠缺。
2.教学活动转换过渡自然,但时间控制不好,练习设计难度把握不准确。
本课教学环节转换大约有19次,每次内容转换,教师均能根据教材内容自然衔接,学生由浅入深接受知识,从学生反应来看都比较正常。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教训管理、课堂驾驭能力都很强。但是本节课在每一节点的时间控制上不尽合理。比如,互动交流环节:让学生结合家乡地形特点,完成一组填空题,时间仅2分钟,远远不够,效果不好;再如,完成综合题(中考题):熟悉山区自然灾害图,难度较大,时间也只有2分钟,基本是教师叙述完成的;而对整节课“自主先学”的几个环节,时间所留太长。总之,教师还应该抓住重点,在课前备课多下功夫,对于不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中考题坚决摒弃。
3.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独学、群学意识差,效率低下。
当今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均能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教学时间、话语权,甚至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让学生主动交流与探究,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但是,通过这节课我发现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都比较差,气氛沉闷,甚至有些学生感到无事可做,等待他人或老师给出答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懒于思考,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也不好……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培养。
4.教师教学技能较强,但学生学习能力亟待培养。
这节课,教师体现了较高教学素养,在教学设计、试题选择、结构转换方面控制都很好,但学生感觉很不配合,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差,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对,不知道如何合作交流,也不愿积极回答问题。询问几名学生,都说平时就这样学习的,习惯了,因为是副科……如此认识,难怪课堂气氛不理想。但从学生自学方面看,表面上看大多数都能参与进来,好似学生都在默默地看书,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做样子,消磨时间而已。从课堂观察的视角,我们需要通过一次专题课堂观察来统计具体情况,对全班学生的自学结果一一验证。当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平时应严格规范地理学习行为,理清地理课堂学习秩序,建立一套听讲、作业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制度,建议教师在今后教材处理中要恰当处理与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把握活动环节转换的时机及效果,以求最大教学实效。
5.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但对学困生关心不够。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学优生课前准备很充分、较认真,而学困生课前却很少准备预习。还发现对不同知识点学生反应也不同,对趣味性较强的知识,全班学生表现出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情绪很高昂。但对一些以识记为主、枯燥的知识,学困生学习起来情绪低落,表现出厌学心理。倾听方面,两类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倾听专注度也不同。学优生有边听边记笔记的好习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优生基本都能认真思考,或是思索以前所学的知识,或是同学之间讨论,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些方面,学困生的表现却很差。在课堂互动上,学优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困生的表现反应很缓慢,甚至没有反应。因而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困生,给予学习方法指导,给予一些情感方面的投入,慢慢转化他们。
深度课堂观察的持久进行,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会提高教学效益,更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注:本文为2015年江苏省教研室第十一期重点课题《基于学习活动观察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研究》(2015JK11-Z019)研究成果。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