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到开放
——中山公园创新实践路径
2017-09-23文/吴瑶
文/吴 瑶
从封闭到开放
——中山公园创新实践路径
文/吴 瑶
延长开放时间、拓展开放空间、发挥社会公益性,是城市公园绿地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在广泛征求市民、游客和绿化管理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上海正积极推进城市公园绿地的延长开放工作,包括中山公园、华山绿地、徐家汇公园、黄浦公园等在内的20多座公园,已逐步实现了24小时全天免费开放。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个个开放共享式的公共大绿地,提高了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
中山公园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底蕴的城市园林,位于长宁区核心商圈,也是上海城市交通重要枢纽之一,地铁2、3、4号线在此交汇,29条公交线路始发或途经,日客流量达到40余万人次以上。
2016年6月30日,中山公园在全市率先实施24小时全天候开放,以方便游客全时段在中山公园运动和休憩,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反响。
从封闭收费到免费全天开放,中山公园在被打造成一片“没有围墙”的公共绿地的同时,也见证了上海公园发展的历史和城市公园管理模式的转变。
全天候开放的推进路径
作为2016年政府实事项目,中山公园24小时开放服务围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分三个阶段具体推进实施。第一阶段: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中山公园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实现全天候开放;第二阶段:完成公园出入口等的调整改造,在中山公园南面和北面增设出入口;第三阶段:2017年起通过对中山公园南、北围墙进行降低高度和局部拆除,适当调整植物配置、景观布置、增设绿篱,推进中山公园围墙的打开。
公园24小时开放后,如何确保游客安全?如何防止夜间扰民?
为了给游客营造良好的游园环境,确保安全游园,公园方投入了数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监控等硬件设备的提升改造。在公园几处客流集中区域设置了固定噪音屏;对公园内主要道路、重点目标、重点场所和重点区域进行了技防系统、灯光系统的改造提升,并在河面、假山等夜间危险区域增设夜光警示标志;建立紧急呼叫系统,在全园主要人流密集区域设置18个紧急呼叫点,直接与技防监控系统相连接,以便更好、更快地为游客提供咨询和求助服务。
在夜间,公园聘请上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长宁区公司为管理单位,实行物防、人防、技防、犬防“四防一体”的防范措施,定时、定岗全覆盖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劝阻、制止,确保园内平安。
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中山公园全天候开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区公安、城管、街道等单位,并依托街道、社区搭建平台,形成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及时、快速、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有效提升公园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目标导向,推升服务标准
全天候开放,毫无疑问会对公园服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中山公园的举措是进行长远目标规划,提升管理服务标准,打造“智慧公园”“历史名园”和“幸福乐园”。重视发挥好中山公园这个百年历史名园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把它纳入中山公园商圈区域一体化建设中,挖掘其中的历史底蕴,将其作为城市快速发展和有机更新的优势资本进行适当经营,加强园林专业管理,寻求一条在最大程度保护公园景观的同时,从全面增强提升居民游客的幸福获得感、参与感出发的思路,提升公园管理服务标准。
需求导向,依托科技手段
公园24小时开放,游客量随之增加,导致公园治安事件、人为破坏设施设备现象更为严重,中山公园的做法是技防人防,措施到位。抓住公园内技防系统提升契机,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园管理中的应用,打造“智慧公园”。如:结合反恐要求,提升技防设施水平,将重点区域探头升级为高清探头,将部分明探头调整为隐蔽探头,同时按照季节和不同事件的发生概率,调整监控重点区域范围,做到公园监控无死角和视频巡逻,提高发现率。
问题导向,强化协同治理
全天候开放对公园日常管理来说,治安事件、损害绿化、破坏设施、噪音扰民、散发广告、无序设摊、车辆进出、意外事故等问题都会显现。针对多种突发紧急情况的发生,制定应急预案是有效举措之一。经过认真分析研判,发现这不仅是公园管理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应充分依靠社区的管理力量和社区资源,共同参与公园管理。公园管理方应联合公安、城管、环保局、街道等部门,建立联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主动融入社区管理,发挥街道属地优势,将公园管理中出现的重大和难点问题放在社区治理的层面,充分利用好街道城市网格化管理联动平台,调动各方力量协同解决,共同将公园管好。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