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的新革命

2017-09-22毕夫

对外经贸实务 2017年9期
关键词:金融科技

毕夫

内容摘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业的结合,直接催生了金融科技新业态及其商业模式,在有效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与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金融科技也外溢出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为此必须将科技引入监管,通过监管科技实现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目标的同向运行,同时最大程度地抑制与降低风险。

关键词: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套利风险;监管沙箱

作为主要的辐射方向,科技朝着金融肌体的强势渗透正催发与激荡出前所未有的壮丽景观——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快速再造,全新金融业态与肢体加速架构,产品与服务迅疾迭代,金融科技喷薄而出。然而,在撕破产业边界而引致金融重构与裂变的同时,创造性破坏所酿造的风险也在快速地积累与蔓延,从而倒逼金融监管不得不跟上变革的节拍,并敞开胸怀热情拥抱科技的牵引与改造。

携带颠覆基因的FinTech

按照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由Finance与Technology合成的FinTech(金融科技)是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其结果不仅重塑了传统金融的业务运作模式与流程,也衍生与成长出许多时尚产品与服务,最终形成供给能力更充沛、经营成本更低廉、风控能力更强大、客户获得更便利、运转效率更快捷的全新金融生态。

动态地考察,金融科技时间上的递延会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1.0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IT软硬件应用为主要特征,代表形式是银行等金融业务的电子化和自动化;进入2.0阶段,金融科技主要以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金融企业纷纷搭建在线业务平台,由线下走向线上,借此汇集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支付的互联互通,代表形式是第三方在线支付、P2P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等。在3.0阶段,金融科技主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对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与信用中介角色等方面进行改变,代表形式如大数据征信与反欺诈、智能客服、供应链金融等。

数据和技术是金融科技的两大核心驱动力。作为具有高增长率的多样化信息资产,大数据堪称是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那些看似孤立的技术只要借助于大数据支持,便可在金融领域长袖善舞。通过对数据的储存、计算与分析,云计算技术便可找到降低金融企业的成本与提高效率的最佳方案与路径;通过导入大量数据,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应用与知识图谱技术便可建立起科学的模型,在预测交易趋势和发现商机的基础上,有效辅佐金融企业量化投资和把控风险;通过对大数据的占有,脸像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与视觉技术便可准确验明与识别客户身份,预警一切可疑客户与可疑行为,金融企业由此获取强有力的安防赋能。

由于企业不仅可以自身开发数据资源,还可以购买第三方数据,大数据目前已经在金融行业得到普及性应用,金融企业都能比较熟稔地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进行客户的行为分析,并继而开展定制化理财、保险等服务,从而给客户带去个性化体验;在云计算方面,不少银行等金融企业也基本能够凭借自身或通过第三方的比算能力在贷款发放等环节开发和设计出匹配科学的量化交易策略;另外,諸如指纹识别等生物技术也开始在金融行业得到推广,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服务商在KYC (know your customer)以及KYCC(know your customers customer)等方面的风险鉴别与防控能力。

相对于云计算、生物技术而言,尚未落地的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对金融领地的渗透变革作用无疑充满更丰富的想象,未来不仅可利用机器学习的自适应技术,评估信贷风险和监测金融诈骗,还可以通过机器对语义的深入理解来简化金融行业中各类信息的处理流程,外加智能投顾进行资产配置,金融行业被看做是人工智能应用前景最广阔的领域。另外,作为一种颠覆式技术,由于“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将大大缩短金融资源的交互与匹配过程,同时因为所有痕迹被记录下来且不能篡改,金融企业凭借区块链技术就可以随时发现与追踪骗贷、洗钱等犯罪行为,从而最大程度的屏蔽经营风险。

踏入FinTech的铿锵脚步

作为又一个流金淌银的巨大“风口”, FinTech引起资本的追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所证实。咨询公司埃森哲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去年全球Fintech企业获得的投资增长了10%,达到232亿美元。同时零壹财经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报告》披露,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共504笔,累计融资金额达1135亿元人民币。而且,自2010年以来的六年时间中,全球有近7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了金融科技领域。

凭借着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与充分的市场竞争优势,美国无疑成为了全球金融科技的领先高地。除了诞生了第三方支付鼻祖Paypal之外,美国还有开创股权众筹先河的AngelList,该公司已经成为服务于创业企业的集投融资、求职招聘以及社交功能于一体的巨大众筹平台。此外,美国在线投资理财平台也是全球最早的机器人投顾Wealthfront,通过技术创新,已经完全实现财富管理、投资理财的标准化与批量化。不仅如此,全球最大投资管理公司同时也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前不久收购了智能投顾初创公司FutureAdvisor,后者的人工智能技术将置于贝莱德解决方案当中,为证券机构或经纪机构提供服务。资料显示,美国金融科技在吸引资本方面无论是总量还是单笔构成目前都走在全球前列。

与美国相比,虽然英国在金融科技商业层面活跃程度稍显逊色,但政府作用力的引导却大大超过前者,甚至可以说在鼓励与支持金融科技创新方面,英国是做得最好的国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由公平竞争监管局(CMA)推广的名为open API的项目,而且据悉所有英国的银行被要求在2018年上半年前开放API接口。不同于先前客户必须登陆不同银行才能看到自己在各行的账户信息,在open API情景下,银行在客户授权后对所有账户资料进行了整合,这样随便登陆任何一家银行,客户便可以看到自己在所有银行的所有金融信息,而且还能实时查看与调整自身的金融活动。据悉,吸取英国的成功经验,欧盟也准备在区内大面积地复制与推广open API。endprint

相对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而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虽略欠火候,但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扩张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对此,渣打和《经济学人》近期合作推出的中国金融科技的研究报告指出,从体量规模上看,中国是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绝对主导者,甚至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能力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并逐渐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的中心。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国内金融科技企业所获得的投资笔数达到46笔,占全球份额的5.5%;获得投资总额接近46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36%,而且去年亚洲地区所获得投资数额最大的10家金融科技公司全部来自中国。

中国金融科技能量的快速聚集与迸发,无疑与阿里、腾讯、百度以及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在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众筹以及征信等领域所形成的技术支撑能力直接相关,而且这种势能在未来开放协作之力的驱动之下将变得更加强大。据悉,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目前可实现处理并发金融交易3万笔/秒,且能在在30分钟内完成亿级账户清算,特别是在实时大数据风控方面,蚂蚁金服已经实现毫秒级处理速度;而且在已经向中国银行、友邦保险、陆金所等超过200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基础上,蚂蚁金服将把支付、大数据、云计算能力全部开放给传统的金融机构。同样,集合了人工智能、安全防护、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IT系统、支付全套金融解决方案的百度“金融云”也将正式向业界开放。而在征信方面,已经获得相应牌照的京东金融将为第三方金融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方案输出,包括身份管理服务、欺诈保护、信贷监控、投资风险评估、信用动态监管、收益预测分析和财务状况等。

分析发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率先迈步实际构成了传统金融主动跟进的催发之力,以第三方支付为例,最初消费者可能只是通过Fintech公司支付电商购物款,后来发现还可以很方便地将余额进行理财获益,再后来发现可以很便捷地支付水电费、房租,甚至还可以在急需用钱时获得小额信贷或者分期付款的便利,再后来,发现自己积累的信用分还可以免签以及享有其他收益,而最终选择就是消费者有可能逐步将自己在银行的存款转移至Fintech公司。这实际对银行最有利可图的存款业务构成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威胁之下,银行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或选择自己研发Fintech技术,或者收购相关Fintech公司,抑或與Fintech公司合作。因此,按照埃森哲的统计报告,过去5年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上的总投资规模不少于300亿美元。

带给RegTech的倒逼之力

尽管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与效率以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革命性意义,同时也加快了传统金融的升级转型步伐并不断刷新着金融结构与组织业态,但与此同时这种“创造性破坏”所制造出的外溢风险也给金融安全带来了全新和严峻的挑战,甚至风险组合最终也可能灼伤到实体经济。

首先,FinTech可能助长金融“脱媒”风险。一方面,FinTech使资金供给能够绕开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资金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体外循环,金融交易脱离现有金融管制的情况愈发严重;另一方面,FinTech必然加强金融企业监管套利的技术赋能,方便其实现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金融“脱媒”风险具有金融风险与技术风险相叠加的特征,一旦发生,势必会扰乱整个金融秩序,进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其次,FinTech极有可能酿造数据风险。在数据资源已然成为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对数据的采集与收存会近乎狂热,部分优势企业通过抢占入口和渠道实现对数据的寡头占有,信息集中泄露风险大大提高,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个人隐私、客户权益甚至是金融安全构成威胁。另外,部分机构可能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将客户信息作为牟利筹码,导致数据资源的随意共享与肆意滥用。不仅如此,大数据主要应用于精准营销、风控管理、金融决策,如果数据中混杂了虚假的信息,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分析措施、决策判断,进而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风险。

再次,FinTech必然提升金融网络安全风险。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除了驱动金融IT等物化基础设施不断壮大外,还使通信网络更加开放化,生产操作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必然导致金融网络安全隐患愈发突出,而且由于机构的规模和发展阶段不一样,安全防控水平也参差不齐,差异较大,风险的洼地效应就格外非常明显。如贷款余额高达702亿元、投资人次约84万的“e租宝”事件就是俄罗斯MMM金融互助社区的黑客网络攻击风险所致。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金融科技背景下服务方式更加虚拟,业务边界更趋模糊,使得风险的关联聚变和交错渗透更为复杂,传染与复制功能也更为强大;同时,金融科技利用信息技术将业务流变成了信息流,在提升资金融通效率的同时也打破了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使得风险传播的速度更快。不仅如此,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过度包装,其风险被其表面所掩盖,难以识别和度量,风险的隐蔽性更大。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必须突破传统模式与手段,更多植入新型技术因素,监管科技(RegTech)由此走向前台。

分析发现,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针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政策不断收紧,巴塞尔协议III等国际性金融法规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导致金融机构遵守监管法令的成本骤增,仅最近5年全球金融服务行业的合规成本每年就达1000亿美元。为了顺应监管要求,金融服务商开始与RegTech公司进行合作,并将RegTech产品引入自身系统。具体到金融行业,RegTech的最大优势就能够通过实现纸质报告流程的数字化、减少基于监管的人力激励支出以及集中化地满足监管要来等途径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可视性的结果是驱动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降低50%,同时,RegTech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无缝地对接和系统嵌套监管政策,及时自测与核查经营行为是否符合监管要求,从而避免因不合规带来的巨额罚款,完成风险的主动识别与控制。

金融机构大量采用RegTech无疑强化了监管机构采用RegTech的倒逼力量,否则必然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更为高级、更加隐蔽的监管套利行为。而对于监管机构而言,运用RegTech,不仅能够快捷地感知与发现金融风险,提升监管的实时性,同时能迅速而准确地识别与捕捉违规操作,继而进行及时的警示与制止,在大大降低监管成本的同时提升风险防范的精准性与有效性。看得出,在实现监管目标上,金融企业与监管机构完全可以通过RegTech达到一致与趋同,而且还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利益;尤其重要的是,借助RegTech,监管机构可以力避因强势或过度监管从而抑制金融创新的结果,从而在监管与市场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机制。因此,如果说FinTech只是局限于金融业自身变革力量的话,RegTech则是可以驱动金融业与监管层双重创新的强大动能。endprint

神奇的“监管沙箱”

从全球范围看,对于RegTech的关注与重视,已经突破了理论研究范畴而进入实操阶段,国际证券委员会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对RegTech展开纵深调查,同时,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最近也发布了一份名为《RegTech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的报告,该报告概括了RegTech专注的关键领域,并讨论了如何应对该新兴领域发展路上的障碍,同时强调法律需要更加包容新技术从而为RegTech公司和监管者之间架起桥梁。

由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创造与推出的“监管沙箱”对于 RegTech的推开具有典型意义。所谓“监管沙箱”,就是是通过提供一个“缩小版”的真实市场和“宽松版”的监管环境,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金融科技(FinTech)初创企业对创新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交付机制进行大胆操作。2015年,FCA正式创立“监管沙箱”,并在去年5月敞开第一个“监管沙箱”,从60多家提出申请的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企业中最终按规选择了18家进入“监管沙箱”。今年3月份,FCA又开放第二期“监管沙箱”,目前还在接受申请。

“监管沙箱”的操作办法是,FCA首先提供一个标准化和安全化的商业环境,其中供测试的数据都来源于真实的生产数据,而没有丝毫的虚拟成分;其次,FCA会和所有在沙箱内的公司保持着一个非常高频度的交流,FCA可以随时叫停沙箱项目,金融科技公司也可以随时要求退出沙箱,同时FCA不会为沙箱所有的测试结果进行背书,金融企业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受测试者不因测试本身而丧失任何合法的权益;第三,FCA与沙箱内所有公司沟通的过程、结果以及文件都对外发布,除非公司特殊要求,否则整个沙箱过程都是透明的。

在FCA发起第一期“监管沙箱”的一个月后,新加坡也开始了“监管沙箱”的测试,而且该国金管局也提前发布了《FinTech监管沙箱指南(征求意见稿)》,但与英国所不同的是,英国的监管沙箱适用于所有的科技类企业,而新加坡的监管沙箱仅适用于FinTech企业。继新加坡之后,中国香港也开始了名为HKMA的“监管沙箱”测试,紧接着又有澳大利亚、挪威、韩国等都纷纷加入到向FCA学习“监管沙箱”的阵营中。

一般而言,通过“沙箱”测试,不仅能够让监管机构十分清晰地看待监管制度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及时发现市场过度行为以及因限制创新而有损消费者长远利益的监管规定,并第一时间调整与引导,真正让适度监管、包容监管等创新监管精神落地,而且测试结果在倒逼监管层修正相应的制度规定和激励创新的同时,改变金融活动中监管与市场原有的“貓捉老鼠”关系,使二者能够朝着协同而友好的方向行进。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要远远超出技术的活跃程度,而且其中所嵌入的因素要复杂得多,很多的金融难题也并不能靠技术一蹴而就,同时技术产品的仓促投放与应用还可能引致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监管沙箱”测试就成为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

对于中国而言,金融科技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去年金融科技企业所获得的投资占全球份额的5.5%,获得投资总额占全球份额的36%,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交易额达6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像阿里、腾讯、百度以及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在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众筹以及征信等领域彰显出明显强于对手的竞争力。金融科技的快速聚变与迸发无疑更急迫地呼唤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科技,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日前专门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并强调将通过此委员会强化监管科技的应用实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必须承认,国内的金融监管历来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金融政策缺乏连贯与一致性,金融市场大起大落的现象时常发生,由此我们就更有必要引进“监管沙箱”机制。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科技
区块链技术及其对金融领域的发展方向研究
金融科技创新与金融监管研究
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务创新问题研究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研究
金融科技的技术现状、问题及对策
数字智能时代的供应链金融
金融科技发展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
百度金融成立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学院
宁夏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