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经济对比中的民生与效率
——以产值统计为基础分析

2017-09-22

关键词:就业者生产总值产值

§国际经济研究§

中美经济对比中的民生与效率
——以产值统计为基础分析

王孜弘

近三十余年来中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论是按美元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都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规模的庞大。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则分别体现了中国民生基础的改善与投入效率的提高。但同改革开放前夕比较,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却依然明显甚至有所扩大。但这未必反映出民生与效率的实际差距。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中国特殊的人口结构及受此影响的消费方式下,产值统计对中国建设成就与财富增长有低估倾向。对中国而言,经济结构的调整比产值的提高更为重要。在结构调整尚未完成之前,还需防止以出口促进增长过程中通过运用比较劣势提升了产值,实际上却使经济实力受损的现象出现。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民生基础;人力投入效率

在以产值衡量一国经济状况方面,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为重要。其中第一项为总值指标,后两项为人均值指标。三者分别体现了经济规模、民生基础以及人力投入效率。对三项指标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中美经济实力对比与中国经济崛起中的健康发展方向。

一、体现经济规模的总值对比

在体现经济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中国的崛起举世公认。从1980年至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除1989年及1990年因受西方制裁影响分别仅为4.2%及3.9%外,最低为1981年的5.2%,除此之处,均未低于2016年的6.7%。而在同一时期内,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除1984年的7.3%外,从未超过1999年的4.7%,且期间在1980年、1982年、1991年、2008年及2009年还出现了负增长。*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Code=NY.GDP.MKTP.KD.ZG&id=1ff4a498&report_name=Popular-Indicators&populartype=series&ispopular=y#,2017年7月5日。

高增长率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中迅速得到提升。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中仅位居第九位,约1749.3亿美元,位于美、日、德、法、英、意、加拿大及巴西之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2.08万亿美元,领先中国1.91万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达6.1万亿美元;当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名列世界第一,为14.96万亿美元。*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Code=NY.GDP.MKTP.KD.ZG&id=1ff4a498&report_name=Popular-Indicators&populartype=series&ispopular=y#,2017年7月5日。此后中美两国按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位一直没有变化。

就国内生产总值差距而言,从2007年至2016年间,中国与名列世界之首的美国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一直在缩小。2007年中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55万亿美元及14.47万亿美元,中国对美差距为10.92万亿美元;到2014年,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约10.48万亿美元,当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7.39万亿美元,中国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缩小为6.91万亿美元。2015年中美间总值差距又有所扩大,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1.06万亿美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8.03万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为6.97万亿美元。2016年中美间总值差距继续扩大,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1.20万亿美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8.57万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上升为7.37万亿美元。*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Code=NY.GDP.MKTP.KD.ZG&id=1ff4a498&report_name=Popular-Indicators&populartype=series&ispopular=y#,2017年7月5日。

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世界银行2017年6月更新的数据表明,中国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6.78万亿国际元,位居世界之首,而当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仅为16.69万亿国际元;2016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仅为18.56万亿国际元,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21.41万亿国际元,*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source=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公布的此项统计所用货币单位是国际元(International Dollar)而非美元(U.S Dollar),2017年7月5日。明显高于美国,居世界之冠(见图1)。

图1 中美经济规模对比(2011—2016)

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于2013年起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source=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Code=NY.GDP.MKTP.KD.ZG&id=1ff4a498&report_name=Popular-Indicators&populartype=series&ispopular=y#.2017年7月5日。世界银行公布的此项统计所用货币单位是国际元(International Dollar)而非美元(U.S Dollar)。国际元被视为在美国与美元有同等购买力。

由上可见,在经济规模上,若按美元现价计算,中国已从世界第九大经济体上升为第二大经济体,但同美国的差距却大于改革开放前夕。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二、体现民生基础与人力效率的人均值差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经济的目的最终在于改善民生,而不在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更不在于同美国比高低。改善民生的途径在于提高物质与文化的生产。从产值统计上看,民生改善的基础在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表面上看,在体现民生基础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与改革开放前夕的1977年相比,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即西方七国(G7)的差距明显加大;在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没有超过任何一个其国内生产总值在1977年大于中国,而后被中国超越的国家(见图2)。近几年来,中国与欧日发达国家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在波动中缩小,但中国与美国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仍在加大。1977年中国与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85美元及9471美元,中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为9285美元。到2016年,中国与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8123美元及57466美元,两者相差49343美元。*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source=2&series=NY.GDP.PCAP.CD&country=#,2017年7月5日。

图2 中国及1977年GDP值大于中国的国家人均GDP(1977—2016)

注:表面上看,与1977年相比,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明显扩大。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source=2&series=NY.GDP.PCAP.CD&country=#.2017年7月5日。

值得强调的是,与体现经济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美国并非世界之首,被视为代表发达国家的G7国家也并非世界前七强。包括美国在内的G7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仅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且还远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

民生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效率。就以产值衡量经济建设而言,更能体现效率的是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这方面,世界银行公布了两个阶段的数据:一是按1990年不变价格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至2012年截止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是按2011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计算的1991年到2016年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按1990 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表明,从1980年到2012年,中国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间差距未见明显缩小,甚至有所扩大。同美国的差距的扩大更为明显。1980年中国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55美元,美国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1649,两者之差为39994美元。而到2012年,中国对美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上升为53124美元;当年美国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8374美元,而中国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5250美元。*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L.GDP.PCAP.EM.KD/countries,2015年7月29日。以此衡量,2012年中美间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是1980年的130%强。而在此期间,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长率与通胀率在多数年份中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FM.LBL.MQMY.ZG/countries?display=default,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DEFL.KD.ZG/countries?display=default,2015年7月2日。

若按2011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计算,从1991年至2016年间,中国同除美国外的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略有缩小,但与美国的差距则明显加大。1991年美国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6194美元,中国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991美元,中国对美差距为73202美元;到2016年,美国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1711美元,中国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5369美元,对美国差距上升为86342美元。在体现人力投入效率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中国未超过任何一个在改革开放前夕国内生产总值大于中国,而后被中国超过的国家(见图3)。*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L.GDP.PCAP.EM.KD?name_desc=false,2017年7月6日。

图3 中国及1977年GDP大于中国的国家就业者人均GDP(1991—2016)2011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计算

注:1991年至2016年间,中国与美国间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明显加大,与其他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L.GDP.PCAP.EM.KD?name_desc=false.2017年7月6日。

还应指出的是,美国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非世界之首,西方七国也并非世界前七强。与体现经济体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多地体现了人力投入的效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崛起过程中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处于低水平状态,说明经济扩张中的低效率状态一直存在,虽然其中也包含着创新与财富的快速增长。中国人均产值较低的原因更多地在于建设甚至崛起中的人力投入相对低效,而不在于人口众多。正因如此,中国不仅对美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不降反增,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但这种差距数据只是产值统计的结果,不能充分反映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间差距的实际变化。

尽管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同改革开放前夕相比未有明显缩小,甚至有所加大,但不能仅以此认为中国在民生基础的改善与人力投入效率的提高方面落后于美国。实际上,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幅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在体现民生基础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1977年中国约排世界第12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85美元;到2016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中的排名上升至第68位,达8123美元,比1977年提高约42倍。在同一时期内,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由9471美元上升至57466美元,仅提高5倍;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3美元上升至38894美元,仅提高约5.17倍;加拿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8892美元上升至42157.93美元,提高约3.7倍;英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681美元上升至39899.39美元,提高7.5倍;法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513美元上升至36854.97美元,提高3.9倍;意大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588美元上升至30527美元,提高5.6倍;德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653美元上升至41936美元,提高约4.4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source=2&series=NY.GDP.PCAP.CD&country=#,2017年7月6日。

在体现人力投入效率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中国的增幅同样明显快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1991年中国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991美元,而到2016年,中国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5369美元,是1991年的约8.4倍;而在同一时期内,美国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6194美元增至111711 美元,仅是1991年的1.4倍;加拿大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4155美元升至83890美元,仅为1991年的1.3倍;德国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9734美元升至89805美元,仅为1991年的1.2倍;法国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3710美元升至94177美元,仅为1991年的约1.2倍;英国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55216美元升至80371美元,仅为1991年的约1.4倍;意大利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81311美元升至93232美元,仅为1991年的约1.1倍;而日本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59823美元升至72618美元,仅为1991年的约1.2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L.GDP.PCAP.EM.KD?name_desc=false,2017年7月6日。

由上可见,人均产值较低及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间差距的加大,并不能否认中国民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如果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1天1.9美元的贫困标准统计,从1981年至2012年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占同期世界减少贫困人口总数的71.82%。*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http:∥laodongfa.yjbys.com/zixun/511396.html,2017年4月20日。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中国也有了明显的改观。民生的改善还表现为中国人寿命的普遍延长。从改革开放前夕的1977年到2015年,中国人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从约65岁上升到约76岁。同期内美国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从约73岁上升到约78岁。*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shihang.org/data/reports.aspx?Code=SI.POV.NAHC&id=1ff4a498&report_name=Popular-Indicators&populartype=series&ispopular=y#,2017年7月6日。

三、中美人均产值差距加大的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虽然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则更是稳居世界第一,但在人均产值方面,无论是体现民生基础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体现人力投入效率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为明显,甚至有所加大。

对于中国人均产值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间差距加大的原因的解释较多。但以众多的人口作为重要原因加以解释则十分牵强。因为就与人口的关系而言,国内生产总值与诸如领土面积之类的不可再生要素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往往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其中最典型的是国土面积,并不随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口多人均数值必然下降。而国内生产总值本身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就整个人类而言,经济活动的总产值与人口呈正相关的关系。庞大的人口一方面意味着人均不可再生资源下降,但也意味着参与经济建设的潜在人口众多、能够更有效地分工与协作,并提供庞大的需求与供给潜力等。就产值而言,人均值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人口的构成与效率,而不取决于人口数量。即便如此,中美间人均产值的差距的加大仍不足以否认中国取得的更为明显的成就与进步。

前述状况与差距只是产值统计的结果,而产值统计未必能充分体现物质财富与创新能力的真实状况。因此产值的差距未必客观地反映真实状况的变化。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间人均产值差距仍然明显甚至加大的原因与中国特殊的人口状况及消费方式有直接关系。这种人口状况及消费方式对19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的产值统计有较大的影响。

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与美国相比,中国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农村人口庞大无比。1980年末中国人口总数约为9.8705亿人,其中80.61%为乡村人口,约7.9565亿人,而城镇人口仅占19.39%,约1.9140亿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提高,城乡人口比例有了明显的变化,城镇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然较为庞大。到2015年中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43.90%,约6.0346亿人,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上升为56.10%,约7.7116亿人;当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3.7462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版。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2017年4月24日。1981年及以前的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90、2000、2010年数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总人口和按性别分类的人口中包括现役军人,按城乡分类的人口中现役军人计入城镇人口。

而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并不存在中国意义上乡村人口。这些国家居住在发达国家的乡间的人口并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农村人,在农业领域中就业的人员也并不等同于中国意义上的农民。以美国为例,1980年就业总人数为9930.3万人,但就业于农业的受雇者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3.38%,约336.4万人。*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U.S.Census Bureau,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1, p.384.到2016年,美国农业及涉农就业者人数为246万人,而非农就业者则高达14897.6万人,以此计算,农业及涉农就业人数仅占两者之和的1.6%。即便是在农业与涉农就业者中,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就业者仅约3.6万人,其余农业及涉农领域的就业者所从事的工作包括资源维护、运输和物流、管理与销售及相关服务等。*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Labor Force Statistics 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available at: https:∥www.bls.gov/cps/cpsaat15.htm,2017年7月6日。

问题不仅仅在于数量本身,更在于中国农村人口的消费方式使产值统计难以充分体现经济建设的实际状况,进而影响了产值数据。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人口所需要消费品中商业化程度低于城市消费品。以任何人都赖以生存的粮食消费为例,生活于农村的种粮者本身及其家庭成员无疑也是粮食的消费者。但在许多农村地区,粮食的种植者在收获粮食后,并不像许多发达国家的农场主那样,采取将所有粮食出售,而后再购买的方式获得所需口粮,而是留存部分粮食作为本人及以家庭成员为主的抚养人口所需,且其保管的方式又往往以家庭保存为主。这使众多农村人口消费的粮食在收获后不必经过城市人口所需商品粮必经的批发、运输、储存、管理、运输、零售等环节,自然也不会产生各环节的产值。在产值统计中,即便消费了同质同量的产品,农村人口消费的粮食所含产值也明显小于城镇人口消费的粮食所含的产值。相同的情况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于其他农产品及渔业、牧业等领域。

与中国状况明显不同的是,在主要发达国家,尤其美国,农业就业者或农场主往往并不以留存农产品的方式取得报酬,而是以获得薪金或出售农产品的方式获取收入。在美国,2016年的246万农业及涉农就业者中,无薪家庭工仅有2.3万人。*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Labor Force Statistics 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available at: https:∥www.bls.gov/cps/cpsaat15.htm,2017年7月6日。从收入与消费等领域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就业者,还是农业就业者抚养的人口,或是生活在乡间的其他人口,在消费农产品时往往同城市人口一样,从零售商那里购买。这意味着这部分人口消费的农产品同城镇人口消费的农产品一样,进入零售前经历了批发、运输、储存、管理、运输等多个环节,并产生了相应的投入与就业等项目,其产值也由此而提高。*王孜弘:《新常态下中美综合经济实力对比——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析》,《美国研究》2016年第5期。

由此可见,庞大的农村人口及其相应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影响了农产品从产出到消费终结过程中产值的形成,自然也影响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也难免受其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阻碍经济与财富的增长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前述各项产值体现的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间差距变化未必反映财富与创新能力的差距变化。在产值统计中,中国的建设成就与财富的增长有被低估的倾向。当然,影响中美产值对比的因素还有许多,如中国的对外开放以接受已有规则为条件,但学会充分利用规则却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崛起的过程中美国也在进步等。但人口状况与相应的消费方式的影响最具有独特性、长期性、普遍性,甚至阶段内的稳定性等特点。

四、促增长中的调整与开放

中美两国政府都致力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也都在力推新的政策与措施。目前中国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扩大开放固然能导致产值的提高,但最终目的在于促民生而非提高产值。美国政府的经济主张与措施同样不是以产值为中心。

(一)结构调整中的民生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确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但产值本身并不能充分反映财富的增长与民生的改善,因此产值本身并不重要。发达国家其实也是如此。这在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中表现尤其明显。选战中的各方宣传重点主要集于失业率、通胀率、种族问题、社会保障、反对恐怖主义、对外政治与经贸政策等,而不是产值增长的承诺。

2016年美国总统选战初期,杰布·布什曾经提过使美国经济年增长4%,结果被批 “武断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从内容上看,杰布·布什更为强调的是增长过程中创造1900万个就业机会,而非4%的增长率本身,其真正想强调的实际上是就业承诺而非增长承诺。

选战的后期是希拉里与特朗普之间的对决。特朗普竞选团队在竞选后期确实有过涉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宣传,在2016年9月出台的所谓 “美国历史上最具有促增长倾向”的计划中,称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4%。但从内容上看,此宣传的着重点仍在于减税与就业之类的具体措施,如最高企业所得税由35%降至15%,最高个人所得税从39.6%降至33%,等等。特朗普竞选团队的解释是,特朗普在经济领域的主张及措施实行后,会在十年内为美国国内创造2500万个就业岗位。而特朗普本人的表述则是,如果其经济主张得到实施,美国的经济增速会超过4%。*王文华:《GDP增长超4% 特朗普称有美史上最亲增长经济方针》,网易财经频道,http:∥money.163.com/16/0916/03/C128JUP4002580S6.html,2016年12月22日。由此可见,其施惠于民的承诺的主要内容仍是减税与就业之类,而不是增长率本身;宣传中的4%的增长率,只是实行了其以减税促投资并增加就业等承诺后的结果,而非预先设定的承诺目标。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克鲁兹、桑德斯、兰德·保罗、及卢比奥的退选,希拉里的败选,及特朗普的胜出,决定性原因都不是产值增长率的承诺。选民最关心的也不是产值的增长率。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确面临着国内生产总值保增长的重任。但保增长的真正意义也不在于产值本身,而在于保证经济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无论是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关于中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讲话,还是国家发改委前主任徐绍史在阐述中国经济增长率6.5%的未来五年底线时的讲话,强调的都是整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投入效率的提高及民生的改善,而不仅是产值的保增长。

中国的人口结构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庞大的农村人口及其相应的消费方式等仍是中国特色的重要基础。这意味着前述产值指标在体现中国财富增长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的局限性仍不可低估。不难推断,在调结构过程中,如果为追求产值强推农村消费品商品化,以确保农村人口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价格强制收购全部农产品,而后再经过诸多的环节以确保农村人口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价格向农村人口出售,使农村人口所需的消费品同城镇人口所需的消费品一样,经过从最初收获到末端零售等多个环节,其结果便是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高,促进了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规模的崛起,但社会财富并未相应地增加,民生基础也未相应地改善。此条件下大幅度提高或“崛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超越美国,但却难以带来相应的财富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提高人民福利的实际促进作用有限,甚至毫无促进作用。

在中国,201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也表明,至少短期内政策中更为强调的是淡化“稳增长”,突出 “调结构”和“防风险”,并重视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快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等,而不是产值的增长率。*《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释放出六大政策信号》,证券之星:http:∥finance.stockstar.com/SS2017072500000403.shtml,2017年7月25日。2017年7月美国白宫网站在罗列特朗普政府执政半年推动经济增长的成就时,更为强调的也不是产值的增长率,而是增加了就业,2017年1月以来美国经济新增86.3万个工作岗位,开拓了美国能源,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重新与加拿大和墨西哥谈判北美自贸协定,重启美韩自贸谈判,与中国展开全面经济对话等。*张松:《执政半年,特朗普政绩雾里看花》,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7-07/11028111.html,2017年7月25日。可见两国虽然都重视经济增长,但突出的都不是产值增长率。中国更为强调结构调整与风险防范等,而美国则更为侧重促进就业与公平贸易等。两国对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更为重视。

(二)开放中的产值增长与经济实力提高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对外开放的实质都是对国际分工的参与。但就中国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而言,除引进外资等方式外,近期开放中最重要的方式仍然是出口,而美国又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国际贸易实际上是比较优势的交换。在双边贸易中,一方比较优势的发挥以对方存在可互换的比较优势为前提。若一方比较优势消失,贸易无从谈起,另一方的比较优势也毫无意义。但对于转型尚未完成的中国而言,还存在如何避免误用比较劣势,从而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增长,却有损经济实力长期增长的问题。

经济体自身比较优势的判定往往以市场价格为参照。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而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完善之中。这意味着市场在发现比较优势或避免比较劣势方面仍有不足。这在几乎所有经济行为都难以离开的要素之一的土地方面尤其如此。政府实际上是唯一的土地所有者,但政府在职能上又不是按市场规律运行的经济体。这便使土地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难以在市场价格中完全体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30 多年来,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存在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滞后于产品市场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国内生产总值而对土地要素市场进行管制甚至控制,使工业用地价格大大低于土地市场的实际价格,造成土地要素价格的扭曲,包括土地在内的要素市场的扭曲又激励了出口。*张杰、周晓艳、郑文平、芦哲:《要素市场扭曲是否激发了中国企业出口》,《世界经济》2011年第8期。

在上述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以非经济手段使面向出口的开发区甚至出口企业廉价用地,其中包括大量的可耕地。虽然土地本身在国际贸易中属于非贸易品,不直接参与国际贸易,但却参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形成,从而参与了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可耕地显然是中国的比较劣势。使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廉价使用土地,特别是以牺牲可耕地的方式使出口企业廉价用地,意味着在中国出口产品中,特别是在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不仅包含了廉价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且包含了中国的可耕地资源等比较劣势。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运用自己的比较劣势,成全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贸易伙伴的比较优势,对中国经济实力增长的长期影响为负,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却体现为正增长。其结果便是提高了国内生产总值,却难以推动民生的改善,国家经济实力未必真正得到加强,中国在国际规则与秩序的形成与制定中的博弈能力也未必真正有所提高。类似的情况也难免出现在其他领域。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尚未完成前,尤其在土地所有制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未充分理顺前,中国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仍不足以充分反映要素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在追求产值中误用比较劣势的问题仍需提防。

结 论

在以产值为指标的中美经济对比中,反映经济规模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二,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反映民生基础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反映人力投入效率的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与1980年代初比,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未有实质性缩小,甚至有所扩大。然而这种差距的存在甚至扩大并不能否认中国民生的改善与人力投入效率的提高。因为产值统计难以充分体现中国人口状况与消费方式下的经济成就,从而对中国的财富增长难免有所低估,难以反映中美经济的真实差距。保增长的主要目的是在结构调整与提高效率中改善民生,而非提高产值本身以超越美国。在以出口促增长过程中,对于未完成转型的中国而言,还存在如何避免在提高产值过程中误用比较劣势的问题。

ThePeople'sLivelihood&EfficiencyinComparisonBetweenChinese&U.S.Economies—ABriefAnalysisBasedonOutputValueStatistics

Wang Zihong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conomic powe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second largest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n current US$ and the largest GDP 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current international dollar show the rising Chinese economy and its large scale. The rising GDP per capita and GDP per person employed demonstrate the improving livelihood of people and the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labor input respectively in China. But compared with the data of China's pre-reform years, GDP per capita gap and GDP per person employed gap between China and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U.S are still obvious and even widening. However, this kind of gap may not reflect the level of livelihood and efficiency distance exactly. One of the causes is that output value statistics has propensity to undervalue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and treasure growth under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special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That means adjusting economic structure is more important for China than raising the value of output. Befor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completed, China still needs to avoid hurting the economic power while increasing the GDP by making use of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s and promoting growth by exporting.

GDP,GDP per capita,GDP per person employed,found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labor input efficiency

F113.8

:A

:1006-0766(2017)05-0120-09

(责任编辑:李慧宇)

王孜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研究员(北京 100720)

猜你喜欢

就业者生产总值产值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2019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什么将取代国内生产总值?
本地生产总值
我国循环经济产值已达2万亿元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难点探究——基于灵活就业者缴费能力生命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