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文化在现代传媒业中的作用
——兼论相关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7-09-22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才文化

吉 峰

(莆田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儒家文化在现代传媒业中的作用
——兼论相关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吉 峰

(莆田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从经典传承与经典再现这两个视角,分析儒家文化与现代传媒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密切的关联,兼论传媒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借助儒家文化来提升传媒人才的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对比国外高校,我国传媒专业学生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也源于高校相关课程设置比例不够以及重视程度不足。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现,对现代传媒业发展而言,至少在三个大方面是大有裨益的,即:传播语言与审美品味的提升、传媒内容创新过程中文化素材的提供、对传媒人自律意识的强化。

经典;儒家;现代传媒;人才培养

国学复兴是近几年涌现出的独特文化现象,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国学的传播和普及面临着时代特性的考验,需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儒学是国学的核心,更值得将其放置在现代传媒时代的视野中去传承和发扬。这也符合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所倡导的战略思想,即:统筹推进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故而,探究儒学文化在现代传媒业中的作用,在今天更显得重要和必要。

那么,儒家文化对于培养现代传媒专业创新人才,有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传媒人才,即,“在大众传播媒介领域里从事信息传播活动,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传播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2]16目前,我国各高校所培养的传媒专业人才大致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辑出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类别。各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而另一方面,近十五年来,我国愈发重视对于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传媒创新人才的培养。截至2017年4月14日,以“创新人才、传媒”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硕博论文,可以查阅到758篇。从2000年至2002年,相关硕博论文年均不足10篇。从2004年开始至2016年,相关硕博论文的数量就大幅度攀升。其中,2013年的相关硕博论文数量达到99篇。

不难看出,学术界对于传媒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研究始终热度不减。那么,对于传媒人才而言,何谓创新?肯定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传媒工作的起点以及最终的指向皆为——人,无论是文化信息的传播,亦或是文化产品的推广,无一不是如此。恰如王一川所言:“传媒教育的宗旨就是要让如下理念代代相传:人类传媒媒介应当服务于、服从于民族文化的传续中的新组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教育归根到底是文化传承创新指导下的传播工具及其建构的生活方式和符号表意系统的教育。也就是说,传媒教育就是文化传承创新教育。”[3]8

本文以儒家文化在现代传媒业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兼论相关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切入点虽小,关注的面却很大。希望能为传媒业的发展以及对于相关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有益的尝试。

一、经典传承:塑造传媒人才博雅通识的知识结构

在力求培养传媒专业创新人才的目标之下,使人才广泛而深入地吸纳传统文化之中的有益养分,能够有助于传媒人才打开中国文化宝库,拓宽传媒文化创新思路。朱熹曾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传媒工作而言,何谓活水源头?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如传媒文化创新的活水源头。“电脑让我们远离了书法,数据库让我们远离了记诵,专业课则让我们远离了语文。——其实,越是基础的很可能越重要,就像空气和水。单就文化传承而言,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文’,就相当于空气与水。”[4]206

彻底无视并抛开传统儒家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去谈创新,是顾此失彼的不明智之举。王一川进一步指出:“文化传承创新,应当同时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不仅意味着特定民族经典符号表意系统的传承中的新组合,而且更意味着一大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个体即擅于在传承中实现新组合的个体的成长和成才。所以,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内部,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是一对彼此不可分离的辩证组合关系。”[3]8现代传媒理论主要是“舶来品”,因此,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也多是参照国外相关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国情与文化基础不同,强行“嫁接”,水土难服是需要直面的困境。毋庸置疑,以博雅通识为目标,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传媒类人才,无疑更能够有效地在本土进行文化信息传播,也能增添对外信息传播的文化亮点。

目前,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高校一般都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会显现出对于人文社科知识教育的名扬实抑。譬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开设的通识课25学分,其中必修17学分,选修 8学分,占总学分(156学分)的16%,这里面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仅占4学分,分别为两门选修课:经典历史著作阅读、原著原典选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下设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四个系。其中,通识教育所占其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34.96%、35%、32.19%、34%。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识课共56学分,占总学分的40%,其中人文社科类6学分。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在谈到通识教育的时候指出:“我们不难发现通识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正出现一种矛盾与困境: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而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5]144

当然,也开始有高校注意到这个问题,并着手改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施行的是“交叉”培养策略。所谓“交叉”,就是指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交叉。该校在传媒类人才培养方面,分别开设了五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五个硕士方向: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公关、传播学、编辑出版;四个博士方向: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公关。仅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就融入了24个学分的学时,专门讲授文史哲等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并且,从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继续创新,使各专业课程彼此交叉,打造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仅就目前的课程设置而言,国内传媒类专业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比重足够多了吗?国内学者曾对欧美知名大学的传媒类专业培养方案做过调查。发现这些大学对于现代传媒类人才的培养是分三个板块的。即人文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思维培养。再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来考量,“在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类本科教学中,新闻传播学院自身提供的专业课程只占总课程量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课程是其他学院开设的人文社科类等课程。”[6]147从该调查来看,我国高校对于传媒专业,在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课程设置比例的分配上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扩大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比重,塑造有特色的传媒人才,仍是当务之急。在西方学者眼中,无论是对何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都是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的。德国学者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就对人文教育表示足够的重视,他还指出人文教育就是要多读经典。

那么,我国传媒专业学生在此方面是否掌握得足够好了呢?2005年4月27日,中国网转发《光明日报》一篇文章《读过四大名著的仅为5%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堪忧》。文章指出:“调查组对某重点大学的八十六名学生进行随机采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书主要原因是学习需要。只有四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一般人没有读过,以后打算读的占一半,但条件是要看自己今后有没有时间。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想在大学期间读一些经典名著。”[7]“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蔡尚伟教授2012年在给其硕士生上课时,说到传播,说到文化传播,说到人文,顺便当场测试了一下学生们对文化名家的了解程度,龙学泰斗杨明照因为是川大的宗师,还有几个知道,也仅知道而已,徐中舒、缪钺、蒙文通等几乎无人知道,清华国学院无人知道,王国维、吴宓基本不了解,这让蔡教授颇为惆怅。笔者在给本校本科生上课时,也曾问及教室里近一百二十位同学是否读过几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名著,结果显示曾完整看过《庄子》《论语》等几部最基本的文化典籍的寥寥无几,不免让人感到遗憾。”[8]6其实,不仅传媒专业如此,其他专业情况也并不理想,甚至包括像北大这个层面的高校。2010年12月18日,杜维明在中山大学演讲时曾谈到他在北大做过的一个调研。他发现北大学子中,浏览过《大学》《中庸》的不超过受访者总数的5%。

笔者于2016年3月3日,参加了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系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与会来宾中,来自莆田和福州的几位广告公司的老总都普遍认为,在对于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绝对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养分。因为,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技术层面的东西掌握难度其实并不大,传媒公司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和充分实践的方式让一个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然而,如果要在文案的内涵、审美的提升等创意维度进一步深入,技术的东西便不再起作用了,反倒是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底蕴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这些深层次文化的基础是需要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无法在传媒机构的短期上岗培训中一蹴而就。当一个传媒业新人所写来的东西缺乏文化深度,或是对高层次的文化审美没有一个基本概念时,是没有人能够帮助得到他的,这已然超出了技术层面的反复实践,而是深层次的文化积淀。这一现实问题应当得到高校足够重视。恰如朱光潜在《谈修养<谈读书>》中所言:“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到的成就作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落伍。”[9]22

二、经典再现:儒家文化精要在现代传媒中的重现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言及经典,认为:“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0]595而如今,经典的价值已不仅仅停滞在传统文化本身,在现代传媒时代却可以发挥其实用性的潜质。现代传媒为经典的再现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而经典本身也为传媒业提供了宏富的素材和创新依据。倘若熟读儒家经典,便会发现。这些“故纸堆”中的文字,对于现代人而言,绝非一无是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养分的浸润之下,现代传媒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会提升至一个新的层面。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是有直接助益的:

其一,语言上的意旨深远及对审美品位的提升。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传媒人才亟待提升的必要素质之一。如何达意传情,已故的中央电视台著名编导陈虻,曾经在病房中给同事范铭、柴静举例阐述“深入浅出”这四个字的真正内涵。“有位同事看不懂,跟他说片子不能编太深了,‘我妈看不懂’。陈虻说:‘思想、你、你妈,这是三个东西,现在你妈看不懂,这是铁定的事实,到底是这思想错了,还是你妈水平太低,还是你没把这思想表达清楚?我告诉你,你妈是上帝,不会错,思想本身也不会错,是你错了,是你在叙述这个思想的时候,叙述的节奏、信息的密度和它的影响化程度没处理好,所以思想没有被传递。”[11]31

在儒家典籍的文本中,语言之美处处值得玩味。李建中教授就曾给学生们讲过,譬如:“百龄影徂,千载心在”(《文心雕龙·征圣篇》),就特别适合在报道巴金百岁去世时之用,用词典雅且恰好符合现实情状。[12]62然而,在当时林林总总的媒体报道中,却没有一篇文章用到这个词。这至少说明,现代传媒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然,对于儒家经典文本的熟悉程度让人遗憾,更别提灵活运用了。有些广告文案,直接引用儒家典籍的原文,以丰富其文案的内涵。上海飞乐集团的广告直接引用《孟子·梁惠王下》的原句:“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张家港市百鸿广告公司的形象广告文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当然,有了金刚钻,却不一定就只揽瓷器活。家里有件用得顺手的工具,还怕做不了顺心的事?”[13]124,14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4]187

甚至是在图书出版方面,对于书名的包装,无论是作者还是传媒出版商们也会从儒家典籍中找灵感。譬如王安忆的《桃之夭夭》》《长恨歌》,其灵感分别取材于《诗经·周南·桃夭》和《长恨歌》。郭敬明的《梦里花落之多少》,取自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有人曾将现代流行语与同义的儒家经典中的古文进行对比,同样的内容,而古文的斐然文采将格调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15]节选其中部分列举如下:

现代语同义的古文及出处“屌丝终有逆袭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出:《史记·陈涉世家》“备胎。”“章台之柳,已折他人;玄都之花,未改前度。”语出: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我有知识我自豪。”“腹有诗书气自华。”语出: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也是醉了。”“行迈靡靡,中心如醉。”语出:《诗经·王风·黍离》“别睡了起来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语出: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不作死就不会死,为什么不明白。”“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语出:唐朝王建所作的乐府诗《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不难看出,经典作品之美,在语言的层面便凸显出了其高度凝练、唯美以及卓尔不俗的特性。静心触摸,反复玩味,自然会提升传媒人才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力。大量的儒学经典之中,倘若耐下性子去细读原文,便能感受到其语言、意境等方面颇多的妙处。譬如《诗经》,其文字淳朴,修辞多样,笔锋活泼而不失细腻。做到了儒家文化中所宣扬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4]34的文化审美境界。除了直接引用之外,广告文案亦可化用儒家原典,自如挥洒儒家“克己复礼”的精髓。《新周刊》2015年2月15号刊刊登的奔驰汽车系列广告文案即属于此类。[16]详见下表:

次序标题正文(一)“齐之以礼”“见兴衰成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泱泱之国,持礼而行,如提灯行于长夜。礼兴则灯明,礼废则灯灭。明灭之间,兴废之际,见治乱交替,王朝更迭,人心向背。追古思今,愈知礼之不可失,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礼兴,国之大幸。”(二)“崇之以礼”“见文明大义,礼者,理万物,为方圆规矩,为行为法度,为人伦还之;崇礼者,人以礼待之。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安身立命,崇礼如仪。”(三)“问之以礼”“见和睦关系,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如此,国亦如此。使节互驻,领袖互访,嘘寒问暖,会晤斡旋,皆有章法可依,有仪式可循,外交无小事,重礼第一。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家国之礼,宾主尽欢。”(四)“观之以礼”“见贵胄承袭,贵族气象,三代乃成。鸣钟鼎食之家,尚礼成风,非一朝一夕之功,皆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代代承袭之故。其渊源,其流长,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百代风礼,叹为观止。”(五)“晓之以礼”“见是非曲直,古今中外,教化之道,莫不以礼育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礼,然后知仪态,知分寸,知操守,知何可为,何不可为。其知愈多,涵养愈深,愈成温良恭谦君子。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知礼,而后明。”(六)“赞之以礼”“见赤子之心,君子有高风亮节,仰之慕之,未必多言,心赞足矣。赞其仁,赞其信,赞其慷慨,赞其有爱,赞其刚直不阿,赞其温文尔雅。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赞之以礼,见之于心,不言而喻。”(七)“论之以礼”“见君子风骨,世人之交,以物为礼;君子之交,以礼为物。君子阔论君子,言之有物,论之有礼,掷地有声,方见真性情、真风骨、真礼貌。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坐而论道,彬彬有礼。”

其二,儒家文化为传媒内容的创作给予了素材。

儒家思想蕴含了大量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思想,将其内容进行适度的转换并重新再现,无论是演义式转换亦或是丰富式转换,都为传媒内容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创作理论依据,赢得受众喜爱。影视作品如家庭伦理剧《好大一个家》,反映了儒家文化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家庭伦理道德状态;展示了先秦儒家文化生活礼仪、婚嫁仪式以及葬礼仪式的《甄嬛传》《芈月传》,先后引发了收视热潮;体现出儒家活泼、率真、血性为一体的电视剧《惊天岳雷》,演绎了主人公岳雷在当时儒家公羊学思想影响下所体现出来的浩然侠气;又如:《秦时明月》《宰相刘罗锅》《天下粮仓》《一代廉吏于成龙》《仙剑奇侠传》《神雕侠侣》《侠影仙踪》《妈祖》《汉武大帝》《李太白传奇》《老屋》《经纬天地》《高品格单恋》《一代大商孟洛川》《了凡四训》等电视连续剧,都以不同的视角,将儒家文化诸多核心理念如:“忠恕”“仁义”“孝悌”“贞节”等价值标准作为思想主线,贯穿整部作品。还有直接以儒家代表人物为演绎对象的影视剧如《孔子》《孔子春秋》《孔子传》《亚圣孟子》《荀子》《天道——荀子传奇》《东方朔》等。再如电影作品:《画皮》《赵氏孤儿》《花木兰》《少年大钦差》《杨门虎将》等。

在儒家思想中的“自然”“仁”“义”“礼”“慈悲”“太和”等有关人生价值、修养、理想人格、大爱、中庸、家国一体、伦理亲情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还催生出了大量相关的现代广告文案。譬如:“老子说,孔子说,孙子说,老师说,爷爷说,奶奶说,爸爸说,妈妈说,伯伯说,伯母说,叔叔说,叔母说,姑姑说,姑父说,舅舅说,舅母说,姨姨说,姨丈说,花嫂说,明嫂说,哥哥说,姐姐说,城城说,小新说,华仔说,大家都说‘助人为乐快乐之本!’你说呢?”[13]7这符合《礼记·大学》中所阐述的“止于至善”[17]593的儒家思想。再如:张家界禾田居度假村在2014年9月15日出版的《新周刊》所刊登的广告文案:“依山就水,碧色倒倾。清晨与林鸟相望,夜晚枕星入眠,惬意悠然。”[18]107这显然是儒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体现,人与自然共存互融。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主题影片《和谐中国》的整体框架和理论依据就是取精用宏,根据《论语》中的三句经典语句所化用而成,三个主题分别为:“发展变化的昨天”对应“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和谐温馨的今天”对应“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朴素畅想的明天”对应“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学》);通过强悍的视觉效果,以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传播主题信息。

其三,运用儒家思想强化传媒人自律意识。

儒家思想对于传媒人的道德层面会起到一定的规约影响。“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美国访问学者程志华教授说,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里面的善恶是非观,一直浸润着人们,从那恢宏的文字里,明明白白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古典文化对当今精神文明的传承。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所反映出来的高尚情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今天的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样崇高思想的熏陶。”[7]

传媒业以文化精神类产品为主要传播内容,故而,摒弃虚假与浮华,守住道德底线,也是传媒人的必要素质之一,其意义甚至远远大于传媒技术层面的掌握与运用。当然,这是个渐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国学文本自身有其‘耐咀嚼性’,一部经典,非阅读数遍、数十遍不能参透其中精华,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体会。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国学文本的意义被无限延伸。这个过程需要人亲自阅读,并慢慢领悟古人在字里行间的意图。”[19]23

朱光潜在《谈青年的心理病态》中提及过,提倡教育不能只关注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智育。爱因斯坦曾在其《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提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是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0]47-48

要而言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传媒业而言有着巨大的实用开发价值。伏根于此,不仅能够完善传媒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其夯实人文底蕴,健全人文素养与人格,同时,在儒家文化的濡染之下,还能创作出更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1]人民网.习近平在北大历数中华文化中永不褪色的思想和理念[EB/OL].(2014-05-05)[2016-09-20]http://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24975949.html.

[2]周毅.传媒人才学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王一川.传媒也是目的——从文化传承创新看传媒教育[J].现代传播,2011(7).

[4]张邦卫,金晶.传媒视野下文学教育的现状与对策[A].彭少健.中国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M].北京:三联书店,2001.

[6]王渊明.积极探索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A].彭少健.中国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7]中国网.读过四大名著的仅为5%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堪忧[EB/OL].(2005-04-27)[2016-09-1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849176.htm.

[8]吉峰.传统文化视域下新闻传播类学科人文素质培养举要[J].文化与传播,2013(6).

[9]朱光潜.用美去征服:朱光潜心灵语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10]朱自清.经典常谈,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庄建.由《看见》看见的[J].博览群书,2013(5).

[12]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郭有献,郝东恒.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陈晓芬,徐儒宗.论语·大学·中庸 [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5]搜狐网.有人用古文重新翻译了流行语,中国人都服了![EB/OL].(2016-03-20)[2016-09-10]http://mt.sohu.com/20160320/n441250245.shtml.

[16]新周刊杂志社.克己复礼[J].广东:新周刊社,2015(2):20,23,45,19,51,59,71.

[17]丁鼎.礼记解读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8]新周刊杂志社.中国笑点[J].广东:新周刊社,2014(9).

[19]徐维玮,吉峰.娱乐化时代下的国学传播探析[J].四川戏剧,2015(10).

[20]齐宏伟.信与思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RolesofConfucianCultureintheModernMediaIndustry

Ji Fe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Putian College, Putian, Fujian 3511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lassical inheritance and classic reproduce,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e modern media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How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media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with the Confucian culture.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onfucianism is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a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nsmission of language and aesthetic taste of ascension, provision of cultural materials to media content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self-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of the media people.

classics; Confucianism; modern media; cultivation of talents

G206

:A

(责任编辑:宋瑞斌)

1672-6758(2017)09-0146-6

吉峰,博士,副教授,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传播研究,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

2015年度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资助项目“新媒体语境中的儒学传承与发展研究”;莆田学院校级教学2015年度改革项目“传媒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传统文化教育视角”(JG201535);2017年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藩篱与破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系研究”(2017R0092 )。

ClassNo.:G206DocumentMark:A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人才文化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谁远谁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