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篇章教学中建构博喻连接的认知方法论

2017-09-22魏茜茜魏纪东

关键词:隐喻建构大脑

魏茜茜,魏纪东

(1.广西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国外篇章教学中建构博喻连接的认知方法论

魏茜茜1,魏纪东2

(1.广西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在篇章教学中要强调,就一个完整的博喻事件来讲,从其根隐喻的建立,到子喻体的持续延伸,直至最终构成一个博喻完形,这一完整过程就是相关的神经系统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方式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一系列加工运算的表征形式,同时也是对一个博喻性篇章的衔接和建构过程。此间,在神经系统的运作上,隐喻是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神经系统的作用规律上,隐喻的产生既是对马勃定律的遵守,又是对它的反动,这是由神经系统的联结与反联结的能力决定的;在大脑加工信息的形态结构上,其整体论的特征是进行博喻推理、形成篇章完形的根本前提。

博喻;篇章;神经学;连接

“博喻”在汉语中也称为“联贯比”“联珠比喻”或“复喻”。[1]45-51运用一连串喻体对本体进行多维的、多角度的描述,反复设喻,加深印象,提高艺术感染力,这在汉语修辞学中称“博喻”。[2]3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相应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模型,它们分别被表述为三个不同的隐喻:隐喻是数学映射;隐喻是投影仪;隐喻是神经连接。[3]1-5大脑的神经运作机制是隐喻产生的基础。但在目前国内高校的篇章教学中,教师仍然习惯于只从表层将博喻作为一种修辞格进行教学阐释,而忽视博喻在深层对篇章的建构作用。倘若教师能够了解生成博喻的神经基础,则就可以更有效地向学生诠释博喻建构篇章的连接机制。有鉴于此,本文着重介绍篇章教学中建构博喻连接的主要认知方法和基本路径。

一、神经学是隐喻的生物学基础

1.神经系统对语言信息的处理

人体大脑的神经系统通过生化反应与物理学重构得以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解构处理,关于这一点,很多语言认知学家都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语言的生物神经组织基础,其机制如下:

上层:认知层

中间层:神经计算层

下层:神经生物层

根据这一机制,上层和下层分别运用功能语言和生物学语言来对人类认知与大脑神经的发生机制做出描绘和解释。其中描绘上层的功能语言包含了音素、定义、动词等专业语言,描绘下层的生物学语言则包含了轴突、神经传导、离子等用语。神经计算层的功能则是联系于两者之间,对大脑的神经结构或其某个区域形成模式,然后运用该模式阐明人类思想、语言及其它认知能力的发生机制。[4]110最近几年在认知领域中,不少学者的相关理论都是根据这一机制构建起来的。例如:弗克尼尔[5]的概念整合理论、兰盖克[6]的认知图式和莱可夫[7]的理想化认知模式,这些理论模式都是从下层寻找相对应的神经处理区域,经中间层的神经拆解、分析、处理进而阐释上层的抽象理论。

2.隐喻的神经学基础与发生机制

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感知世界,了解各种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取的信息调节神经脉冲的频率,从而被添加到神经上,频率被改变了的神经脉冲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将信息传递给人类大脑,对大脑皮层产生刺激兴奋或抑制作用,从而构成了感觉这一生理活动的神经机制。因此,一旦某个人对某个信息产生感觉,神经脉冲就按一定的时空顺序进行组合,在大脑皮层中引起一系列神经元(脑细胞)的应激反应,产生画像。神经元组群形成一种稳定的组合,即 “神经元模型”,形成了表象。记忆和回忆也是这样生成的。[8]27-28根据隐喻的神经学理论基础,人的主观认知与感觉认知两者共同激发相应的神经元的贯通,从而揭示了隐喻是如何发生并被人类大脑认知并认同的。神经元的贯通科学地解释隐喻的发生和习得机制。[3]1-5

二、隐喻联结的相互冲突

1.博喻,即隐喻延伸,源自神经联结

当语言使用人受到客观刺激或接收到来自词汇的刺激时,就可能创生隐喻,对于表达者的这两种刺激我们通常分别称之为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当客观刺激表现出两种客观存在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时,产生的信号刺激构成了隐喻生成的基本神经基础;针对词汇对语言表达者产生的刺激,隐喻产生于表达者试图使用其它词语来对所受刺激进行二次表达时。如果语言表达者试图从同属的词汇或语句域内寻求多种不同的等价表达方式、并将这些表达方式排列起来进行表述,对于同一物质或刺激从不同方面或角度向外传导出其自有含义时,则博喻产生。博喻,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赋比兴具有相串联性,对于写作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布朗提出:当表达感觉的词汇,诸如阴冷、和煦、沉闷、冰冷等,被用于描述人类性格或行为时,由此引发的延伸从外在表现或动作到触觉的转变。阿什[9]与奥施古德[10]分别将此解析为喻体词汇功能与本体之间的功能对等性以及“联觉”形式。马勃定律[4]76认为:刺激词汇引导对等的其它词汇;绝大部分词汇都在其他词汇域中有关联对等词,意即甲乙二者之间通常存在某种联想相似性,因此经常可通过刺激联想到彼此;神经联结对刺激表现出的反应频率愈高,则代表反应时间愈短。马勃定律对于阐释同域词汇被用于对某一种物质、现象等做博喻式表达具有重要意义。隐喻受体,与表达者处在相对立面,对词汇而非客观物质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由此形成语言、语境之间的联系,其以人类经验为基础,对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阅读行为中,与作为符号的词对其现实世界中的所指(reference)关系不同,由上下文相关概念之间建立的意义(sense)关系占据更大比率的神经计算过程,因而产生出更大篇幅的语篇意义解读。

假如把词语刺激看作是表层概念,把同属的对等词语看作是内层概念(即对应的隐喻词汇),则隐喻为与表层密切关联的隶属于内层的二重概念,而博喻的形成过程则是客观物质刺激与词汇刺激两层代码之间交叉互换,互相牵制也相互促进。在此之间,词汇刺激的语言表象是:或是单纯隶属于隐喻用语之间的互相关联、循环推进;或者是刺激词汇与隐喻用语词汇相互交叉,彼此推进。在写作中,前一种情况创生集中型博喻语段或语篇,后一种则形成分散式博喻语段或语篇。

2. 联结与反联结与根隐喻生成的关系

联结,即通俗意义上的联想和连结。当人们对某项事物形成感知的时候,大脑神经将感知对象组合联系在一起,并与大脑中储存的固有经验和固有信息相关联起来。同时,如果大脑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对于储存的固有信息产生抵制,避免将新的感知与固有经验联系在一起,而是使二者分离开来,形成纯净的独立知识,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反联结。反联结是人类的本能,不同人拥有不同程度的反联结能力。[8]53-55

一个完整的博喻通常是由一个母隐喻与几个子喻体共同构成:这是应当在博喻教学中关注的一个基本规律。在根隐喻的产生过程中,大脑在感觉认识阶段分别受到客观物质的第一重刺激与词汇表达的第二重刺激。这双重的对表达者的刺激时隐喻产生前期感觉阶段,进而表达者将进入知觉阶段,出于表达情感的意愿或出于表达传神准确的要求而借助隐喻的方式进行表述。因强烈的情感表达意愿对隐喻的使用往往附加着表达者强烈的感情色彩,称之为主动表达;而因词不达意的困扰、进而产生对准确表达要求,从而使用隐喻的称为被动表达。

不论主动表达还是被动表达,隐喻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联结完成的。隐喻中联结的同属词汇容易产生排列出现的情况,导致根隐喻之下还出现了一系列子喻体,进而产生了完成的博喻篇章。这一过程中的心理联想和连结至关重要,这体现了与马勃定律的一致。而对于隐喻受体来说,词汇信息的刺激本身为隐喻形式,因此人类大脑对它的分析呈现反联结状态。表达者根据语境知识和经验可判断出隐喻中的主体图形(即隐喻部分)与图形背景(即非隐喻部分)在意义上是不相融合的,也即隐喻部分这时候是偏离其约定俗成的固有意义的。这种情况下,隐喻图形与隐喻背景的不相融合表现出与马勃定律的违反。根隐喻的产生催生大脑神经元对附生的子喻体系列进行处理整合,产生新的联结,而这一神经处理过程即为博喻篇章的建构。

三、大脑的整体论与博喻的完形性

输入大脑的各种信息的整合处理已经证明了大脑的整体性。根据研究[11]74:部分哺乳动物的大脑几乎是一体的。虽然大脑的各种功能依附于不同区域而存在,大脑受到的损伤会直接表现为相应功能的失去。但是,大脑虽然依据不同区域划分功能,却并不绝对。当某些大脑的功能区域受损之后,可能会有大脑的其它区域对失去的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代偿。因此,大脑的不同部分是相互协作,有机统一地联系在一起协调工作的。当代对大脑的研究还表明,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具有不对称性,并非绝对的各司各职。

在大脑的神经系统中,词汇的意义相似相吸与词汇组织并非是无法解释的神秘过程,从意识现象的角度看来,这些情况的产生源于第一种词汇形态催生第二种、第二种衍生第三种的类推。从心理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据心理特性的特点,各种联想被以相对应的顺序组织,使用一种假设手段来解释某些经常出现的联想及其语言效果。单一的情况里,实质上只有一个联想进入大脑意识,艾斯潘[12]69视其为联想的施力,产生的词义联想等被看作是与感官相对的一种支配。这就意味着任何词义在这种顺序组织中都可能会引起一种具象的联想。

根据以上由神经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论述,隐喻信息从客观物质刺激到词汇语言刺激,从感性感知到理性认识,然后经由神经元传导到目的领域。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神经方面的系统性;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对于根隐喻的子喻体的层层深入研究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束代表着博喻的完形。博喻的产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喻前阶段,过程阶段与结果阶段,[13]1-9这是对博喻从叙事角度的表述。以小说《疼痛与抚摸》[14]159中的语段为例:

这类实例很适合在教学中演示给学生:本例中的第一个分句为博喻建构的启动部分,是博喻产生的预设;末尾分句则表示博喻的完成,是博喻产生的结果;而中间的分句为博喻喻化过程,为博喻的过程。因此,本例为特定语境中完成的博喻。至此可知博喻的完形与认知系统的完整性一致,换句话说,在博喻过程中,神经系统对某一信息的处理表现为一个经验完形,与其它任何经验完形一样。因此,博喻完形的基础就是神经物理与心理学完整性。

结语

熟稔博喻在深层对篇章的建构作用不但对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认知修养,而且对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具有实际意义。就一个完整的博喻事件来讲,从其根隐喻的建立,到子喻体的持续延伸,直至最终构成一个博喻完形,这一完整过程就是相关的神经系统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方式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一系列加工运算的表征形式,同时也是对一个博喻性篇章的连接和建构过程。

[1]魏纪东.论博喻的非元功能对建构英语篇章隐喻的作用[J].外国语,2006(1).

[2]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3]王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经学角度论证语言和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5).

[4]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Philosophyinthe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5]Fauconnier, Gilles.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Langacker, Ronald 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I.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87.

[7]Lakoff, George.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Press, 1987.

[8]周昌忠.创造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9]Asch, S. E.TheMetaphor:APsychologicalInquiry.PersonPerceptionandInterpersonalBehavior[C]. Ed. R. Tagiuri and L. Petrullo.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10]Osgood, C.E.MethodandTheoryinExperimentalPsycholog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11]Scovel,Thomas.Psycholinguistic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2]Espen, Ervin. A.AnalogyandAssociationinLinguisticsandPsychology[M].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e Press, 1973.

[13]魏纪东.论篇章隐喻中博喻的结构类型和组篇特征[J].国外外语教学, 2006b(1).

[14]张宇.疼痛与抚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OntheCognitiveMethodologyConstructingMegametaphorricConnectioninTextualTeachingAbroad

Wei Xixi1,Wei Jido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0,China)

For a complete megametaphorical event, from the formation of its root metaphor to the consecutive extension of its minormetaphors, until the construction of a gestalt megametaphor, this overall process is the token of related neural systems by means of the connections among neurons, serially processing and computing the information

. It is also a process to connect and construct a megametaphorical text. Meanwhile, in terms of neural systems, metaphor is the product of complicated neurons interacting. As for the working rule of neural systems, the generation of metaphor both obeys and disobeys Marbe’s Law,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coupling and anticoupling capacity of neural systems; finally, as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human mi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the holistic feature is the basic presupposition exerting megametaphorical inference as well as forming megametaphorical gestalt.

megametaphor; text; neurology; connection

H315

:A

(责任编辑:蔡雪岚)

1672-6758(2017)09-0107-4

魏茜茜,硕士,广西民族大学。 魏纪东,博士,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修辞结构中DST的信息熵对文学文本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5-ZD-200)的阶段性成果。

ClassNo.:H315DocumentMark:A

猜你喜欢

隐喻建构大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