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甫涍《续高士传》考辨

2017-09-22孟文强

关键词:高士皇甫编目

孟文强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皇甫涍《续高士传》考辨

孟文强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明人皇甫涍所撰《续高士传》十卷,又名《续高士传编目》,该书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二卷本《逸民传》,其间《逸民传》的作者归属又出现了讹误,导致《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史志著录接连失误。通过对两书文本与版本的分析发现,《逸民传》《续高士传》实为一书,系周履靖、刘凤等人所改头换面而来。

皇甫涍;《续高士传》;《逸民传》;《夷门广牍》

皇甫涍(1497—1546),字子安,号少玄山人,江苏长洲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与其兄皇甫冲,弟皇甫汸、皇甫濂并称皇甫四杰。其父皇甫录世业堂也曾刻过《博雅》《皇甫持正文集》等书。皇甫涍著述今存《皇甫少玄集》二十六卷,《外集》十卷,以及《续高士传》十卷。其《续高士传》亦名《续高士传编目》,在明清以来藏书目录及史志中均有著录。同时,史志、书目又著录有《逸民传》二卷,署名或作皇甫涍、或作皇甫濂。此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存目有著录,但记载不无讹误。学界关于皇甫涍的研究集中于其文学成就,关于《续高士传》则鲜有涉及,关于此三书的复杂关系尚有未尽之义,本文旨在梳理史志记载的基础上,通过该书文本和版本的比对,理清其演变始末。

一、皇甫涍兄弟的“高士传”创作

皇甫涍与其兄皇甫冲,弟皇甫汸、皇甫濂皆为当时名士,四人出处各异,性情有别,但就文献来看,四人都有高士情节,并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高士传》的考订和创作。而后来《逸民传》之所以出现皇甫涍、皇甫濂两种署名,应当与皇甫氏兄弟皆曾从事《高士传》之故有关。

1.皇甫涍《续高士传》的创作

关于该书的创作情况,皇甫涍《续高士传编目序》有曰:“《高士传》者,晋玄晏先生所作也。……涍考求宗系,旁览缺文,慨然慕之,遂续其(指皇甫谧)书十卷。自晋迄宋凡九十九人。学既疏脱,鉴亦乖迷,竟无以卒业,故别为编目书之一册。”[1]642据此可知,皇甫涍是以继承皇甫谧的《高士传》而自居。但皇甫涍出于谦虚的态度,又说“学既疏脱,鉴亦乖迷,竟无以卒业”。[1]642然而皇甫涍在给皇甫冲《编采高士传》作序时也说:“庚辰秋,尝续其书十卷,藏于笥。又思得掇拾遗文以成本传,羁绁俯仰,竟弗克终。”[1]645据此,该书当作于庚辰年,即正德十五年(1520)。但根据“无以卒业”来看,此书似乎未完成,但现存的《续高士传编目》是完整的十卷本,历代著录亦然,则此书实际上是已完成,大约皇甫涍还想“掇拾遗文以成本传”,进一步完善,才称其书为《续高士传编目》。其“竟弗克终”指的是再行修补,而非《续高士传编目》未完成。嘉靖四年(1525),皇甫冲曾为此书作序,云:“往年吾编采是《传》,子安谓晋、宋以来是道阙焉,乃传而续之。合是二书,自唐虞以及赵宋,高蹈之士可概见矣。然惧夫世之讳闻也,久而未出。吾数促之,乃以标目先之。”[2]卷首由此可知,皇甫涍完成续传后由于未尽己意而不轻易示人,在皇甫冲的催促下才“标目”,即《续高士传编目》先行。《续高士传》从此流传开来,国图所藏明嘉靖刊本正是《编采高士传》与《续高士传编目》的合刻本。该刻本《续高士传》卷首有皇甫冲《续高士传编目序》,但卷端皆作“续高士传”,无“编目”二字。卷末有黄鲁曾为二书作的后序。此外,皇甫汸文集中亦有《高士传总序》,作于嘉靖二十九年,提到皇甫濂合刻两传之事。根据文献著录,除了《天一阁书目》外,其他史志书目皆著录为《续高士传》。

明清之际给《高士传》作续传者非止一家,皇甫涍同时之薛应旂及清初之高兆都有续传传世,而皇甫涍作《续高士传》还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皇甫汸在《高士传总序》中谈及皇甫谧时称其为“先公玄晏”,而皇甫涍在《华阳兄编采高士传序》中开篇便追溯了皇甫氏的起源,并称“汉初始家安定,为北地望族,后益徙四方,皆安定裔也”。[1]645皇甫谧正是安定人士,这就无怪乎嘉靖刻本《编采高士传》卷端署“晋玄晏先生皇甫谧撰/明裔孙冲编采”了。由此可知,皇甫涍兄弟是以皇甫谧后裔自居的,这就是他们的编采和续补多了一层为彰显先人的含义。

2.皇甫冲、皇甫汸与皇甫濂的《高士传》情结

皇甫冲(1490—1558),字子浚,号华阳山人、因是子。皇甫冲的工作成果是《编采高士传》一书。该书并不是创作,而是皇甫谧《高士传》的考订。黄鲁曾所作后序称:“子浚以玄晏古本湮没,由散见群集中而编采之,此沿流缘源之鉴也。虽先后或有不一,而情迹断无甚讹。”[2]卷末皇甫汸也称“子浚覃加搜讨,铨次成编”。[3]764皇甫涍《华阳兄编采高士传序》,有云:“今年秋,予与兄下第还,兄遂编采手书示予心斋。予再黜有司,不能脱然以逝,庚辰之志若将忘焉者。……兄书来促予序其首,且致鄙吝之诮,遂慨然书之。”[1]645根据汪惠民所编《皇甫四杰年谱》,皇甫冲与皇甫涍一起下第有两次,分别为嘉靖元年(1522年)和嘉靖四年(1525年),结合“予再黜有司”一语,可知“今年秋”指的是第二次下第的嘉靖四年,则《编采高士传》成书于是年。

皇甫汸(1504—1583),字子循,号百泉山人,系兄弟中最长寿者,有《皇甫司勋集》传世。皇甫四兄弟自相师友,诗文往来相当频繁。皇甫汸曾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为《编采高士传》和《续高士传》两书撰《高士传总序》。

皇甫濂(1508—1564),字子约,号理山,有《皇甫理山集》传世。据皇甫汸《高士传总序》称,皇甫冲与皇甫涍的两部作品被“季弟子约合而梓之”,并且四人“各有序说”。[3]764那么皇甫濂合刻二书亦当在嘉靖二十九年。皇甫汸为皇甫濂所撰墓志铭亦称皇甫濂曾“校辑玄晏《高士传》”。[3]764以上说明《编采高士传》与《续高士传》的刊行是皇甫濂负责的。

由此可知,皇甫涍兄弟有着浓厚的《高士传》情结,他们不仅以同姓之故自诩皇甫谧后裔,而且各司其职,皇甫冲校订了皇甫谧《高士传》,皇甫涍为之作续传,皇甫汸则为二人之作写序,皇甫濂则将二书合而刊行之。后来由《续高士传》衍生出的《逸民传》,产生署名皇甫涍和皇甫濂的争议,也许正是对他们都曾参与编刻的一种误读。

二、史志书目的著录及已有考辨

1.史志书目的著录

《续高士传》《续高士传编目》以及《逸民传》在明清以来公私书目著录中皆有著录,而且关于其作者归属有些混乱。其中,著录《续高士传》的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徐乾学《传是楼书目》,《明史·艺文志》《(乾隆)江南通志·艺文志》以及《(同治)苏州府志·艺文志》。著录《续高士传编目》的目前只有范邦甸《天一阁书目》载《续高士传编目》十卷。书目著录中《续高士传》与《续高士传编目》皆为十卷。在这些文献著录中,史志中的“艺文志”都不是藏书目录,只是知见目录,其可靠性较之《千顷堂书目》等藏书目录自不能相及。实际上,《明史·艺文志》即是以《千顷堂书目》为基础而编著的,从文献角度而言,自然不足为据。这样,比较可靠的著录就只有《千顷堂书目》《传是楼书目》》及《天一阁书目》了。该书今有国图所藏明嘉靖刊本,亦著录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2.学界对有关问题的考订

首先是四库馆臣的考订,《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存目收有《逸民传》,底本系浙江巡抚采进本,今录提要文如下以便分析:

旧本题明“少元山人皇甫涍撰”,考《明史·艺文志》载皇甫濂《逸民传》二卷,《江南通志》亦同,则旧本传写误也。濂字子约,一字道隆,长洲人,嘉靖甲辰进士,除工部主事,谪河南布政司理问,稍迁兴化同知。《明史·文苑传》附见其兄涍传中。是编采历代逸民事迹,人各为传,起晋孙登,讫宋林逋,凡百人。其去取义例不甚可解,如邓郁一传,乃纯述白日冲举之事,则葛洪《神仙传》以下何可胜收?其他表表在耳目者乃或不载,殆偶然寄意,不求详备,如皇甫谧《高士传》例欤?即其讬始于晋,亦以续谧书也。中庾易、明僧绍二人有录无书,其为传写者佚之,为当时失于检校?则均不可知矣。[4]554-555

四库馆臣根据史志所著录的《逸民传》署名皇甫濂为根据而判定《逸民传》作者就是皇甫濂,而否定旧本题“少元山人皇甫涍”之说。前文已有分析,《明史·艺文志》等都不是藏书目录,根据这种二手资料推翻旧本实无根据。而万历二十五年《夷门广牍》本《逸民传》乃是当时人所编刻,其卷端题“少玄山人皇甫涍撰”,正与所谓旧本符合,可知旧本不误。至于提要说“其讬始于晋,亦以续谧书也”,《逸民传》本身就是《续高士传》的改头换面,而皇甫涍自序“遂续其(皇甫谧)书十卷”明白无误,毋庸揣测。庾易、明僧绍二条,今《夷门广牍》本《逸民传》完整不缺。

其次,杜泽逊先生在《四库存目标注》中对《逸民传》有所分析,略云:“《续高士传》当系初本,周履靖辑入《夷门广牍》者名《逸民传》,且并为二卷,实即《续高士传》,末有《周履靖》一条,当系周氏自传附入者。”[5]837《续高士传》与《逸民传》的正文一致,认为二者是同一部书是正确的。而《夷门广牍》本《逸民传》除了卷末附《周履靖》条外,还有一条重要信息为学者所忽略,即卷端所题“罗阳山人刘凤补遗”一语。由于《夷门广牍》本《逸民传》不仅是现存最早的《逸民传》版本,也是见于书目著录的最早版本,那么作为补遗者的刘凤与《续高士传》到《逸民传》的嬗变当不无关系。关于这一点,下文将进一步予以分析。

三、从《续高士传》到《逸民传》

1.刘凤与皇甫涍兄弟及周履靖的关系

刘凤(1519—1600),字子威,长洲人,与皇甫涍兄弟为同乡,其姊嫁与皇甫涍为妻,其本人又与皇甫濂为嘉靖二十三年同榜进士。嘉靖三十二年到三十三年,皇甫濂与刘凤相继到福建兴化府任职,其间两人“凡有占缀,每相商榷”,[3]754经常一起“探历山川,寄情觞咏”,[3]883过从甚密。由于与皇甫氏姻亲、同年及同僚的关系,刘凤与皇甫兄弟交往十分密切。他曾为皇甫汸文集作序,皇甫汸亦曾为之作《刘侍御集序》。刘凤曾在给皇甫汸的信中自述与皇甫兄弟的交往,称“仆幸缔交于君兄弟久矣”,并评价皇甫涍云:“仆览子安书,慨然思命以道德,其厉志如此,惜未竟于年。”[6]157

周履靖(1542—1632),字逸之,号螺冠子等,浙江嘉兴人。周履靖少时曾师事皇甫汸,皇甫汸曾为周履靖《闲云稿》作序,而《闲云稿》等文集中时见与皇甫汸往来诗文。同时,周履靖与刘凤又往来较多。刘凤曾为周履靖《夷门广牍》作序并参与编刻,还曾为其作《螺冠子传》,二人关系殊为亲密。《续高士传》既已于嘉靖时刊行,而同样的文本被收入《夷门广牍》时却成了《逸民传》,那么,做了“补遗”工作的刘凤就成了这一文本转化的关键人物。

2.刘凤对《续高士传》的改编

周履靖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编刻《夷门广牍》丛书,刘凤参与其中,不仅在作序盛赞《夷门广牍》“将传之远迩,播之夷夏”,还主导了《逸民传》和周履靖《骚坛秘语》的编辑校正。《逸民传》被收入《夷门广牍》“招隐”类。该书卷端题“少玄山人皇甫涍撰,罗阳山人刘凤补遗,金陵荆山书林梓行”。金陵荆山书林是周履靖在南京开设的著名书肆,国图所藏三套荆山书林本《夷门广牍》皆定为万历二十五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亦著录该版本。[7]199

如前所述,刘凤与皇甫四兄弟交往密切,且据皇甫汸《高士传总序》,《续高士传》已由皇甫濂刊行,显然刘凤不可能不知道皇甫涍兄弟编刻该书之事。刘凤小皇甫涍三十六岁,大周履靖二十三岁,其参与编刻《夷门广牍》时已七十九岁,其时皇甫涍已去世半个世纪。刘凤将《续高士传》十卷重编为二卷,改题为《逸民传》,仍然署名皇甫涍,而以补遗的名义缀上自己的名字。但比较《续高士传》与《逸民传》文本发现,《逸民传》凡收一百个条目,补遗《周履靖》一条,前一百个条目与《续高士传》的一百个条目完全一致。仅有的细微差别是刊刻讹误,如《逸民传》目录中将“孔祜”的“祜”刻成了“祐”,而正文则不误。另外将《续高士传》中的“章詧”刻成了“章登”。至于作为补遗收录的《周履靖传》,简述周氏生平之后,仍许以“高士”的评价,云:“文休承(文嘉)、王元美(王世贞)、茅顺甫(茅坤)、刘子威(刘凤)尤为莫逆,龚、曹、刘、车四郡侯皆顾其门曰‘高士’云。”该条目杜泽逊先生认为或是周履靖自传,今就刘凤“补遗”二字入手,所补者惟《周履靖》一条而已,则该条当系刘凤所作。刘凤的改编工作实际上就是将原十卷本并为两卷本,将书名改成《逸民传》并补上自己的名字,再补上《周履靖》一条而已。

结合《夷门广牍》本《逸民传》系该书最早版本的情况,可以确定,正是刘凤将皇甫涍《续高士传》改头换面成《逸民传》,并收入周履靖的《夷门广牍》刊行而流传开来。

结语

注释:

①此从光绪年间徐友兰铸学斋刻本,今郑诚整理本文字稍异,作:“《逸民传》二卷,皇甫涍。载《夷门广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75页。

[1]皇甫涍.皇甫少玄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皇甫涍.续高士传[M].明嘉靖刻本.

[3]皇甫汸.皇甫司勋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刘凤.刘子威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7]南京图书馆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StudyofXuGaoshiZhuanwrittenbyHuangfuXiao

Meng Wenqia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China)

XuGaoshiZhuanwas also calledXuGaoshiZhuanBianmu written by Huangfu Xiao who lived in the Ming dynasty. Due to its widely spreading, the book had derivedYiminZhuan, and its author became Huangfu Xiao or his brother Huangfu Lian. That led to some mistakes both in the booksYiwenZhiandSikuquanshuZongmu. We think that the two book are the same by analyzing the version and the text and it was edited by Zhou Lvjing and Liu Feng.

Huangfu Xiao;XuGaoshiZhuan;YiminZhuan;YimenGuangdu

K852

:A

(责任编辑:宋瑞斌)

1672-6758(2017)09-0025-5

孟文强,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ClassNo.:K852DocumentMark:A

猜你喜欢

高士皇甫编目
Absorption spectra and enhanced Kerr nonlinearity in a four-level system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闲心
闲情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高 士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赵晶、皇甫舟楠设计作品
橡皮的自述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