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充满爱的课堂教学

2017-09-21袁也晴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弗洛姆教育者本质

袁也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12-02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所提出的爱的理论对学生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笔者长期在中学做班主任工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可以说,面对十几岁的孩子,我们的全部教育思路和方法,无不来源于并且归结于一个字:“爱”。

一、爱具有特定内涵与本质

(一)爱是平等、融洽。学校教育存在着两对主要的矛盾关系,即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这两对矛盾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就师生关系而言主要问题是,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困难,在班主任工作中没有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地与这些学生平等沟通交流,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并在班级中积极倡导并切实贯彻尊重、融洽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也往往对他们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细心帮助,这样就造成这对矛盾体处于疏离或半疏离状态;二是生生关系,由于课业压力,同学之间往往缺少真诚无间的友谊,大家各自为战,暗暗竞争,缺乏慷慨无私的互帮互助,本应该亲如兄弟姊妹的同窗,却显得疏离淡漠。因此,平等、融洽、主动建立与他人的友好关系,是学生教育中爱的必要内涵。

(二)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看来,唯有爱才可以消除相互的冷漠和内心的孤独,爱是“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也即是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性与完整性基础之上的相互结合。”[1]由此,他做出许多精辟的阐释:真正的爱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爱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奉献精神;“他把其生命内容给予出去,由此充实他人,丰富他人;他深化自己对生命活力的感受,由此使他人的生机感振奋兴盛。”[2]弗洛姆进一步说:“正是在给予中,我领略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对我的盎然生机与活泼能力的体会使我欢乐溢心,我体悟到自身的博大伟大、沛然活力、流畅生机,由此感到无限欢悦。”[2]这些充满激情的言论告诉我们,一个教育工作者,其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不是你获得了多少,而是你给予了多少,教育者之于受教育者最重要的是分享,在彼此之间搭建起精神成长的平台,实现真正的心灵对话和交流,真正形成爱的给予关系。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本质上正是一个给予的过程。人们通常用“蜡烛”和“春蚕”精神来比喻教师的工作,但按照弗洛姆“给予”的理论,教育者的给予并不是牺牲了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在给予中,教师的人格魅力、生命活力、价值判断、知识能力等形成一个综合体施予受教育者,而教师收获的则是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认知范围的扩大和创造潜能的孕育和发挥;他们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双方在共同搭建的生命平台上分享着欢悦的人格化育过程。

二、爱包含有多重要素

佛罗姆理论详细阐述了爱的本质要素:关切、责任和尊重。他说:“爱是我们对所爱者的生命与成长的主动关切。没有这种关切就没有爱。”[2]关切是爱的真情流露,没有关怀,爱就没有了内涵。在關切的同时,还应自觉肩负责任,这是爱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弗洛姆认为,责任不是外部加予的,而是绝对自愿的行为。此外,爱还内含着尊重与知识。人际之间,因爱而和谐,爱与和谐的基础乃是彼此平等、尊重。“尊重人以理解人为前提”,要理解就需要“知识”,就需要求知,“爱是唯一的求知途径,我通过它而与人相融,由此领悟了奥秘。我奉献爱,我捧出我自身。”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做到了积极关心,真诚爱护,学生就会有同样积极的反馈,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温暖,于是对老师产生信赖与亲近的感受,从而引发对生活的满足感、安全感和愉悦幸福感。失去爱与关切,教师的教学就只能是一种缺乏生机的程式,是没有情感呼应的僵硬的“独角戏”;没有爱的教育,充其量是一种低效率的消极管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温度和血肉的,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上有种种困难的学生,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无异于漏室遭遇冷雨,学生仅有的希望和信心也会一点点剥蚀掉。

弗洛姆特别指出了尊重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应该被人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和他人才能有心灵共鸣。知识就是了解,尊重的前提是理解对方,仅仅有关怀、责任和尊重是不够的,爱需要很多爱的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会爱的知识才能真正读懂对方,了解对方。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13-16岁的心理敏感期,自尊心很强,教育者必须把尊重和理解放在一切教育策略之首位,教育者只有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高爱的能力,与教育对象建立起平等、和谐、愉悦的关系,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他们的愿望、困惑、欲求,为他们提供最需要、最贴切的帮助,以关切为契机,以责任为使命,以尊重为起点,以了解为钥匙,将四者交融一体,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心灵之鸟儿自由翱翔飞舞的天地。

三、“自爱”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教育契机

弗洛姆还提出了“自爱”的重要观点。弗洛姆看来,爱更主要是一种能力;而爱的能力,要求教育者自身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富有创造性的“成熟”的人。这里,“成熟”的一项判断准则是教育者自身是否懂得而且做到了“自爱”。笔者认为,一个人富有自爱精神,证明对自身是有要求的,是重视他人的感受的。难以想象一个不自爱的人却能够去爱他人。故自爱者才有爱他人的欲望,才有能力爱他人。自尊心是学生教育的积极的起点,自尊和自爱具有联动性,自爱的人必是一个自尊的人,而自尊自爱的人才能自律、自强。

“自尊”“自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育契机。创造性人格的突出表现就是主体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和主动精神,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并最大限度地将自身潜能发挥光大,并对他人和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创造性的人格能够正确看待世界,认识事物,能够选择最适当的方法实现自身与环境的和谐,克服阻碍与外界达成良性沟通;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调控自己的行为,主动避免不良人格倾向。创造性人格的这些表现恰恰符合健全人格最核心的特征,即富有积极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具备创造性人格的人,才是具有健全精神的,即使在困境中也不会气馁,不但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寻找自我提升的机会,同时本身又具备关爱他人的良好品格。

创造性人格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人格是生产性的,能够进行自我指挥和自我调控,这对于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意识的建立具有直接启迪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弗洛姆著,朱蓉贞,林和生,陈维正,陈维纲译.爱的艺术.载自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弗洛姆教育者本质
走过独木桥
品读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爱之人:弗洛姆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不乐多冤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