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7-09-21陈菁
陈菁
【摘要】课堂上,当老师满怀激情的授课,充满期待地问:“还有问题吗?”学生常常沉默以对。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沉默的人数逐年上升。为什么学生“学而不思”,更不会“切问而近思”?究其根本是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87-02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创新是未来社会对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学习中没有疑惑、麻木听从老师的学生,它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坐等学生的“愤”和“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唯一方法就是通過创设“问题情境”来激趣、诱思。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单调乏趣的音乐课堂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下面,我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精心选材
教材内容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物质基础。能否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选材的优劣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学重难点往往是学生感到“愤”和“悱”的症结,是学生获得知识,思维发展、飞跃之所在。在选材时,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重难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亲亲茉莉花》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根据学情选取了东北、江苏两首不同地域的茉莉花; 同一地域的江苏又选取了二个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三首风格风格迥异的茉莉花加深了学生对民歌地域风格特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影响民歌风格因素的探究。师不是照本宣科仅欣赏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而是精心把握选材的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拓展的空间,在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中达到深化知识,拓展思维的目的。
二、营造气氛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切问而近思”。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决定了情境教学的实施效果。情境教学要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就要突破这些制约的因素。学生为什么不敢说,不敢问?原因可能仅是:怕说错、怕问得没水平会被老师、同学笑话。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使呈现的问题情景有趣味性、直观性、交互性。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在一种民主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教师要放下权威,与学生成为朋友。教师要欢迎学生对自己,对教材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主动探究中,增强问题意识。
三、活用方法
“学会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全局性理解,真正做到通过辩证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这是美国教育家戴维·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的观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质疑、解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乃老师”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原因。教师备课中,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太难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而过于简单容易的“问题情境”不会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当然激发不了学生在联想、想象,思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了。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并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潜能,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问题”时对自己的学生要了如指掌,尽量每个问题量“生”定制。
四、巧编“问题链”
一个好的“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厘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既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又能建构起思维导图,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为全面深入,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并以此关键点为中心,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逻辑、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比如:人教版三年级《森林与小鸟》c圆舞曲教学中,教师从一开始聆听音乐判断音乐属于哪一种体裁?到“能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吗?”,再到“四三拍都是圆舞曲吗?”等问题,层层递进。通过这个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螺旋式上升的“问题链”使课堂既有整体感,又重点突出。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异地是问号。”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新课程倡导的音乐课堂,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创设高效的音乐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课堂真正成为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1]《论语译著》
[2]《中国音乐教育》2009--2010